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的“省己”属于修身的范畴吗

儒家的“省己”属于修身的范畴吗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的修身,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修身养性,而是培育道德、修炼人格的行为。并且,儒家修身的目的并不是个人的造化,而是社会的造化,即以修身获得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然后治国平天下。这番话道出了儒家养性的修身主张。这是儒家修身时特别强调的一点,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内省就是儒家修身当中的内修部分,即自省。所以说,省己属于儒家修身主张的内容。

儒家的修身,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修身养性,而是培育道德、修炼人格的行为。并且,儒家修身的目的并不是个人的造化,而是社会的造化,即以修身获得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然后治国平天下。

儒家在《大学》里,明确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的主张。这些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成为最终实现担当治国职责的必要条件。其中指出了修身的必备要素和用意:以道德为基础,然后树立榜样感化他人。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道:“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好静;好动的人快乐,好静的人长寿。儒家的修身观念中包含着一个重要观点——以保全生命为前提。怎样才能尽可能地保全生命呢?孔子认为,以“静”安身就能实现这个目标。这也是后世“宁静以致远”思想的由来。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说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完全发挥他的心思去行事,就能从中看出他的性格来,进而就能知道他的本性。保存他的心思,修养他的本性,就能遵照自然的规则来行事。这番话道出了儒家养性的修身主张。这种养性,是指将人的心性纳入自然规则范围,从而遵从自然规则行事。

儒家主张以德治天下,因而非常在意一个人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的自律,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慎独”。慎独可简单理解为,首先在思想上扎紧樊笼,不让非道德因素侵蚀人的思想。这是儒家修身时特别强调的一点,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庸》中,子思提出“内省不疚,无恶于志”的主张。其中,内省就是儒家修身当中的内修部分,即自省。关于自省的要求,充斥于儒家的各种学说中,构成了修身的核心内容。儒家希望通过自省,做到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在自省的同时,儒家还要求做到克己。出于生存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内心会产生各种欲望,这些欲望在人的正当需求之内时,所呈现出的状态就是人人各得其所,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这也是儒家所期望实现的有序社会。克己,就是让人面对物欲,能够克服非分之念。处在富贵的位置,就做富贵人的事;处在贫贱的位置,就做贫贱人的事。面对各种利益乃至诱惑,能够理性对待,不产生摩擦纠纷。

子思还希望人们严格做到谨言慎行——“言顾行,行顾言”。这个观点,可以说放在任何时代、任何场合都适用。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如果别人乱说一气,那么,对表达者来说,就是一种公然的侮辱和挑衅。如果他忍受不了这种无理取闹式的乱说,轻则会发生争吵,重则会引发打斗,乃至结仇。但是要做到谨言慎行,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修炼的结果。

另外,儒家还十分重视个人诚信方面的修炼,要求人们将善作为起点,修炼到至诚的圣人阶段。这期间,最重要的一项修炼就是广泛学习,让自己成为博学的智者。

从孔子和其他儒家学者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儒家的修身主张大体上包括守静、养性、自省、克己、慎独、谨言、慎行、致诚和博学等。其中,自省和克己都属于省己的内容。所以说,省己属于儒家修身主张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