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的“性善论”与儒家的“省己”有冲突吗

孟子的“性善论”与儒家的“省己”有冲突吗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人性,孟子和荀子提出了观点完全相反的理论:“性善论”和“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充分肯定了人自身的生存价值,认为人在社会交往中能够树立正确的观点,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并对构建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社会充满信心。从这点上来说,孟子的“性善论”就属于省己的一个理论来源,与省己之间也就无所谓冲突。

关于人性孟子荀子提出了观点完全相反的理论:“性善论”和“性恶论”。但二者就其最终的用途来说,可谓殊途同归,都是强调人必须接受教化,进行人格修炼。它们都是儒家修身治国理论的支撑点。

孟子的“性善论”主要集中在《孟子·告子上》篇中。告子认为,人性就好比是湍急的水流,在东边冲开堤岸的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堤岸的缺口就向西流。人性就同这水流一样,没有善不善的区分。孟子反驳说:水流确实没有东西流向的区分,但是它们有向上流和向下流的区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水必然向下游流动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游流淌的。水如果被击打,就可以溅得很高,高过人的额头;如果堵塞水道,就能使它倒行。这并不是水的本性,是外力强加使它这样的。一些人之所以变得不善良,也是外力强加的结果。

孟子还进一步指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有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之所以做出不善的行为,并不是他本性不善良的缘故。人人都具有同情他人的心,都具有知道羞耻的心,都具有恭敬别人的心,都具有明辨是非曲直的心。具有同情的心,就能做到关爱他人;有懂得羞耻的心,就能及时向别人伸出援手;拥有恭敬的心,就能对他人以礼相待;拥有明辨是非曲直的心,就能让自己成为有主见的智者。这些都是人来到这个世上时就有的,不是从外界获得的,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所以,将这些施展到行动中,善就能体现出来,放弃施展,就意味着失去善。同一件事让不同的人来办,之所以会出现一倍到数倍的差距,就是因为有的人没有将善的本性完全发挥出来。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们要想彰显善的本性而不受外界影响,就要靠培育良好品德、塑造完美人格来实现。这就要求人们首先要做到内修,即省己。

孟子的“性善论”,充分肯定了人自身的生存价值,认为人在社会交往中能够树立正确的观点,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并对构建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社会充满信心。从孟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情形来说,“性善论”能够让人看到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从而对社会中出现的暴政悖乱现象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坚信民风向化、礼乐天下的有序社会一定会出现。

当然,“性善论”同时也给了我们不少负面的警示。人性虽说天生是善的,但在外界因素的诱惑和干扰下,也容易被屏蔽,从而做出恶的行为来。这时,就必须让人具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永远让善的本性来指导人的行为。那么具体怎么做呢?就是让道德意识常驻头脑,支配行为,即让道德发挥使人具有向善的主观愿望的作用。培育道德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儒家的修身过程,就是一个以善为起点,不断前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其间,省己是自我完善的内在自觉行为。从这点上来说,孟子的“性善论”就属于省己的一个理论来源,与省己之间也就无所谓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