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性善恶混论

性善恶混论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扬雄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是这一段话,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而主张人性善恶混论,认为人性兼有善与恶的两种成分。所以说扬雄的人性善恶混论,是与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论是相近、相似的,也许是受世硕启发而提出的。因此,由阴阳结合而化生的人,便含有善恶混的人性。扬雄在这种宇宙观的基础上,构建了人性善恶混的人性论。性中兼含善恶,所以感觉和思维则有正邪。

第三节 性善恶混论

在中国人性理论的发展史上,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围绕人性的善恶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诸如:孟子提出人性善论,荀子提出人性恶论,告子提出人性无善恶论,世硕提出人性有善有恶论等。

扬雄总结和综合了先秦时期诸家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明确地提出了性善恶论。他说: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身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39]

扬雄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是这一段话,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而主张人性善恶混论,认为人性兼有善与恶的两种成分。这与世硕的人性观点相近、相似。世硕为战国初期人,他的著作《世子》早已佚失。据王充《论衡·本性》篇引述世硕的人性理论云:

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善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由此可见,世硕所说的“人性有善有恶”,善与恶之所以长,关键在其所养。扬雄所说的“人之性也,善恶混”,善与恶之所以成,关键在其所修。所以说扬雄的人性善恶混论,是与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论是相近、相似的,也许是受世硕启发而提出的。

扬雄的人性论,是与他的宇宙观紧密相联系的。我们已经说过,他在《太玄》中,把“玄”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是人和万物的最初本原。

扬雄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玄”产生出来的。他有时把“玄”看成是神秘的本体,有时又看成是物质的实体。他说:

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规,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一判一合,天地备矣。天日回行,刚柔接矣。还复其所,终始定矣。一生一死,性命莹矣。[40]

“玄”是一种无形无状的东西,既深奥幽远,又广大无限,人们见不到、摸不着,但却离不开它。“玄”与“阴阳”的关系是:“玄”“摛措阴阳而发气”。所以说:“玄者,用之至也。……莹天功、明万物之谓也,幽无形、深不测之谓阴也。阳知阳而不知阴,阴知阴而不知阳,知阴知阳,知止知行,知晦知明者,其唯玄乎!”[41]就是说,“玄”包含着“阴阳”。由于“玄”“摛措阴阳而发气”,阴阳之气的判合、动静、晦明、刚柔的运动不息,变化不已,回行不止,而产生了人和天地万物,并使之终始往来,生死交替。这种包含阴阳二气的“玄”,既非阴,又非阳,而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和合体。人和天地万物来自阴阳,由阴阳结合而生,生而有性命。阳为善,阴为恶。因此,由阴阳结合而化生的人,便含有善恶混的人性。

扬雄在这种宇宙观的基础上,构建了人性善恶混的人性论。所以他提出人性善恶混的同时,紧接着便说“气”为“适善恶之马与!”“气”是什么?扬雄没有作出具体的说明、论证,从他对人的看法来分析,是指构成人和天地万物的血气、材质。他说:“圣人之材,天地也;次,山陵川泉也;次,鸟兽草木也。”[42]因为人的血气、材质有精粗、优劣等不同,所以人分为三种品级,人性当然也就不同了。

扬雄认为,人的视、听、言、貌、思等,都包括在人性之中,都为人性所具有者。他说:

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43]

人的感觉和思维都为“性”之所有者。性中兼含善恶,所以感觉和思维则有正邪。人能否去恶为善,改邪为正,关键在于学习、修行。因为“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所以学习、修行要审辨是非、善恶。

扬雄认为,人要学习、修行为善不为恶,其要在治心为正。“心”为神明,主宰、支配着身,并能测度天地万物,所以必须“治心”、“存心”。他说:

或问:“神。”曰:“心。”“请问之。”曰:“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敢问潜心于圣。”曰:“昔乎,仲尼潜心于文王矣,达之。颜渊亦潜心于仲尼矣,未达一问耳。神在所潜而已矣。”[44]

“心”为“神”,炅妙无穷,神明不测,主宰一切,统帅人身。人要“修性”、“修身”,就必须“治心”、“存心”。“天下为大,治之在道,不亦小乎?四海为远,治之在心,不亦迩乎?”[45]“治心”、“存心”为“修性”、“修身”的关键。因为“心”为“神”,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所以必须“治心”、“存心”。能如此者,则可以超凡入圣。所以扬雄说:

人心其神矣乎?操则存,舍则亡。能常操而存者,其惟圣人乎?圣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也。[46]

修心、存心,不仅可以成为圣人,而且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使人与天和同无间,融为一体。

在扬雄看来,人治心、存心,是为了修性、修身,去恶为善,最终成为圣贤君子,实现圣王之道,达到理想人格。因此,扬雄强调修性而做圣贤君子。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者,几乎无人不谈论圣贤君子问题的,何为圣贤君子,如何为圣贤君子,而不为庸人小人,则是他们理想人格论的首要问题。其所以如此,就在于他们企望人们都要做圣贤君子,不做无知无德小人,这样人人有智有德,就可以使天下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了。

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家的圣贤君子论,阐明了自己的圣贤君子论。

扬雄极为推崇圣人,认为圣人是人中之卓越者和优异者,因此神明广大,其聪明智慧,高如天,深如渊,能穷天下之际,是人群中高贵、伟大者。他说:

圣人聪明渊懿,继天测灵,冠乎群伦,经诸范。[47]

圣人之辞浑浑若川。顺则便,逆则否者,其惟川乎![48]

赫赫乎日之光,群目之用也;浑浑乎圣人之道,群心之用也。[49]

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万物作类。……圣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也。[50]

浩浩宇宙,茫茫天道,谁人能知,谁人能考?只有圣人能存神索至,神妙无穷,求而知之,考而至之,以知大中至正之道。圣人为什么能如此呢?因为圣人“异乎众人”,“冠乎群伦”,“浑浑若川”,故能知天地万物变化之道,并制礼义以化民。扬雄说:“鸟兽触其情者也,众人则并乎!贤人则异众人矣,圣人则异贤人矣。礼义之作,有以矣夫。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51]圣人制定礼义,使人们明白礼义道德,而与禽兽区别开来,这就是圣人的高明、高贵之处。如果人们不学习圣人之礼义道德,则与禽兽无异了。

扬雄指出,圣人虽然有此智此德,但却不是先天固有的超人之神,而是后天学习、修性、修德的结果。人只要孜孜以求,不断学习,常修其德,迁善改过,就可以为圣人之徒,至圣人之境。他说:

或曰:“圣人事异乎?”曰:“圣人德之为事,异亚之。故常修德者,本也;见异而修德者,末也。本末不修而存者,未之有也。”[52]

常修德为本,见灾异而修德为末,本末俱修,方明圣人之事,具有圣人之德;本末不修,惑之者甚,不能久存。深知圣事、圣义,方为智者、俊杰。反之,则为愚人、惑者。圣人虽见灾异而修德,但却不信鬼神,不言灾异,不语怪、力、乱、神。所以说:“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53]神怪之事,虚无缥缈,所以圣人不言。

扬雄认为,圣人作为优异于、高贵于常人、众人者,虽然不常出、不多见,但是其出之者、见之者,也并不神秘。因此,他不同意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的说法,并以历史事实反驳这种观点。他说:

或问:“五百岁而圣人出,有诸?”曰:“尧、舜、禹,君臣也而并;文、武、周公,父子也而处。汤、孔子数百岁而生。因往以推来,虽千一不可知也。”[54]

圣人虽然禀天地精灵之气而生,与天地合德齐明,与天地并列为三,具有崇高道德。“圣人有以拟天地而参诸身乎!”[55]但不是,亦不一定是五百年、一千年才出一个的历史循环论使之然的,反倒是千岁出一人,或一岁出千人,这都是不一定的。

圣人不仅有神胆,异众人,而且具有崇高的道德,以智慧化天下,以礼义治天下,因此圣人之言、之德传天下,并为万世法。扬雄说:

鸿荒之世,圣人恶之,是以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尧。……

圣人之冶天下也,碍诸以礼乐。无则禽,异则貉。吾见诸子之小礼乐也,不见圣人之小礼乐也。[56]

崇高而伟大的圣人之言,与日月齐明,开之则廓然见四海,闭之则四壁无所见。圣人之言似水火,水测之而益深,穷之而益远,火用之而弥明,宿之而弥壮。圣人之德在行道义,贵迁善,使众人有道德,重道义,循礼乐。所以圣人是人的最高理想人格,为人的最高道德楷模。

与圣人紧密相联而仅次于圣人的是贤人。因此,扬雄对贤人也有所论。他说:

圣人之言远如天,贤人之言近如地。[57]

圣人身不顺乎非,口不img104乎善;贤者耳择、口择;众人无择焉。……观乎贤人,则见众人;观乎圣人,则见贤人;观乎天地,则见圣人。[58]

贤人次于圣人,超于众人,也是具有知识、道德者,而为人的理想人格,所以人们常常将“圣”与“贤”并称,而为“圣贤”。

君子是指有仁德、讲道义之人而说的。圣人本来是从君子中分化出来的高级君子,后来而居于君子之上。君子也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扬雄承接儒家之义,对君子也作了论述。他说:

好尽其心于圣人之道者,君子也。[59]

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君子妄乎?不妄。[60]

君子仕则欲行其义,居则欲彰其道。事不厌,教不倦,焉得日?[61]

或问:“君子似玉。”曰:“纯沦温润,柔而坚,玩而廉,队乎其洒中形也。”

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已之好;小人好已之恶,而忘人之好。[62]

君子是有知识、有道德、有品格之人。“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63],所以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64]“君子”与“小人”作为对应范畴而提出和使用,意在告诉人们要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扬雄由人性善恶论出发,论证了人的道德修养论,理想人格论,并将其融为一体,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人生论。人达到了圣贤君子的境界,便是完善了人生的价值,达到了人生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