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混杂文本例析

混杂文本例析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混杂文本例析以文学方面而论,因翻译而导致汉语新语类产生的典型例证莫过于西方的十四行诗体在汉语中安家落户这一事实了。换句话说,中国文学中的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等语类从根本上说都属于混杂文本。既然引进的新语类都具备混杂文本的特征,那么翻译文本本身就更具混杂性了。限于篇幅,下面笔者拟只对上面这段英文中前面三句及其汉语译文进行分析,以揭示翻译文本的混杂特性。

三、混杂文本例析

以文学方面而论,因翻译而导致汉语新语类产生的典型例证莫过于西方的十四行诗体在汉语中安家落户这一事实了。汉语中以往并没有十四行诗体这种语类。十四行诗体是一种既严格又容许有规则变化的诗体,其妙处在于“最能恰配思路的起承转合,有点像中国文言旧诗的‘近体律绝’,运用得当就可以确切表达圆融而回环往复的情调”(王克非,1997: 214)。因此,十四行诗不仅在西方各国都非常流行,在中国也常有人采用十四行诗体写诗发表。在由中国人所发表的这些十四行诗中,有一些是按照十四行体及其正规的严谨格律,严格或加以适当变通来进行写作的,也有一些则“不免通篇出格而用了随韵”(王克非,1997:215)。但不管怎样,十四行诗体这种语类对于汉语读者来说曾经是舶来品;而用汉语创作的十四行诗由于采用的是西方格律,即西方十四行诗体的纲要式结构,但其体现样式却具鲜明的汉语语言文化所独有的特征和本质,因此,中国人写的十四行诗不可能不是一种混杂文本。再如语类丰富多样的佛教经典,如可视作长篇小说的《普曜经》、《佛所行赞》、《佛本行经》以及半小说半戏剧体的作品《维摩诘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不存在的语类,经过翻译而将它们引介到中国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学语类的多样化进程,从而导致后来中国许多新文学语类——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诞生和兴起(吴南松,2003:14)。换句话说,中国文学中的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等语类从根本上说都属于混杂文本。

既然引进的新语类都具备混杂文本的特征,那么翻译文本本身就更具混杂性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英语原文:

And these little villages and hamlets are planted all over England,sometimesclose together,sometimesmorewidely spread,but seldom more than a mile or two apart.Written history may have nothing to say regarding them,but they have helped to make history.They have gathered few legends beyond those which time has written on the walls in weather stains and grey lichen,but the men who were born in those humble cottages have wrought in other lands legends that live today.Their cozy homes were bit newly built when the desperate tides of the civil war surged round them.Half a century later they formed part of the army which“swore terribly in Flanders,”and in fifty years more they were laying the foundations of our great Indian empire.Then the arid fields of Spain saw them as they followed the Iron Duke through the dogged years of the Peninsular war,and they took part in his crowning triumph at Waterloo.Later still,India knew them once more,and the snowing trenches of the Crimea,and but yesterday Afghanistan,Egypt,and South Africa called them forth again.(from On Cottages in General,written by Helen Allingham and Stewart Dick)

汉语译文:

大大小小的村庄,遍布英国各地。有时,几个村庄连成一片,有时又相隔甚远,但彼此间隔极少超过一二英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能从未提及它们,它们却为创造历史贡献了力量。虽然农舍的墙上只有风雨剥蚀留下的印记及灰色的地衣,除此之外很少有其他动听的故事,诞生在这些寒舍中的人却在异国他乡出了名,其业绩传颂至今。他们刚建好小巧舒适的新家,便卷入了疯狂的内战旋涡。半个世纪以后,他们又加入部队,在“佛兰德信誓旦旦”。五十多年时间里,他们为我们的大印度帝国奠定了基石。接着,西班牙干枯的田野目睹他们跟着“铁公爵”,征战利比亚半岛,历尽艰辛;还看到他们分享滑铁卢辉煌胜利的喜悦。后来,他们再次光临印度,克里米亚雪地的战壕也一睹他们的雄风;昨天,仅仅在昨天,阿富汗、埃及与南非便又在召唤他们了。(陈宏薇译,略有改动,选自《散文佳作108篇》,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如上文所述,在翻译中,译者一方面要努力向源语语言文化规范系统靠拢,尽量保持源语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即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另一方面,译文又不能偏离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系统太远,不能超出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系统所能容许的“不同”程度之外,即采用归化的表达方式。正是由于翻译所必须遵循的这种“和而不同”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原则才导致了混杂文本的产生。限于篇幅,下面笔者拟只对上面这段英文中前面三句及其汉语译文进行分析,以揭示翻译文本的混杂特性。

原文第一句:And these little villages and hamlets are planted all over England,sometimes close together,sometimes more widely spread,but seldom more than a mile or two apart.

译文:大大小小的村庄,遍布英国各地。有时,几个村庄连成一片,有时又相隔甚远,但彼此间隔极少超过一二英里。

英语名词有数的范畴,可数名词复数一般在单数名词之后加“-s”或“-es”。汉语名词本身没有“数”的表示,其数的概念是通过其他方法表示的,如普通名词中的人称名词是通过加词尾“们”表示复数的,其他名词的复数形式一是通过使用数词加量词组合的方式表示,如“两朵鲜花”,二是通过使用重叠量词的方式表示,如“朵朵鲜花”,三是以重叠形容词的方式表示,如“大大小小的花瓶”。译者将“these little villages and hamlets”翻译成“大大小小的村庄”,通过使用重叠形容词短语“大大小小的”,译者一方面表示了原文中名词的复数形式,另一方面将“villages”和“hamlets”这两个词的含义再现了出来。根据《美国传统辞典(双解)》的释义,a hamlet的意思是a small village,而a village的意思是a small group of dwellings in a rural area,usually ranking in size between a hamlet and a town。因此,译者在这里选择重叠形容词“大大小小的”修饰“村庄”可谓一举两得。原文中的“are planted”为被动语态,如果采用异化翻译法就是“被建立”,这种译法同目的语语言规范系统不相协调,因此,译者没有采用异化翻译法而采用归化翻译法将其翻译为“遍布”,译文读来非常顺畅。原文中的后半截sometimes close together,sometimes more widely spread,but seldom more than a mile or two apart本来充当状语,表示伴随。译者将其另起一句,翻译成“有时,几个村庄连成一片,有时又相隔甚远,但彼此间隔极少超过一二英里”。译者根据前文,采用汉语中常用的“重复”修辞法,分别增加“几个村庄”和“彼此”充当主语,使得译文行文通顺流利,符合汉语规范系统。另外,译者将原文中含义比较虚泛的“close together”翻译成汉语中比较具体而形象的“连成一片”,反映了汉语语言重具体、重形象的思维特征。

原文第二句:Written history may have nothing to say regarding them,but they have helped to make history.

译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能从未提及它们,它们却为创造历史贡献了力量。

英语较常使用物称表达法,即以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事物作主语,从客观的角度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而汉语则更注重主体思维,多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更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主语(连淑能,1993:75-76)。如果按照汉语重主体的思维方式翻译,译文将是“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人们可能从未提及它们……”但译者在这里采用的是异化翻译法,将其翻译成“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能从未提及它们”,从而保留了原文物称主语的语言文化特征,同时又没有给汉语读者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语言表达非常简洁明快,因而是非常可取的翻译法。

原文第三句:They have gathered few legends beyond those whichtime has written on the walls in weather stains and grey lichen,but the men who were born in those humble cottages have wrought in other lands legends that live today.

译文:虽然农舍的墙上只有风雨剥蚀留下的印记及灰色的地衣,除此之外很少有其他动听的故事,诞生在这些寒舍中的人却在异国他乡出了名,其业绩传颂至今。

原文是一个由“but”连接的较为复杂的并列复合句,第一个分句中含有一个定语从句,第二个分句中含有两个定语从句。第一个分句中的“They”指上文提到的表示事物的名词短语“these little villages and hamlets”,“gather”之意为“集拢”、“积聚”、“收集”、“采集”,常用人称名词充当其主语,但这里用物称名词作它的主语,使整个句子带有拟人化色彩。“those”指代前面的名词“legends”,它一方面作介词“beyond”的宾语,另一方面又充当其后面定语从句中谓语动词“has written”的宾语。另外,除了“those”这个词语表示“legends”之外,整个并列复合句还有两个“legends”。该如何处理对“legends”的翻译是翻译整个并列句的难点之一;第二个难点是如何处理带拟人化色彩的动词“gather”;第三个难点是如何将英语原文中较为复杂的并列句翻译成通顺地道的汉语句子。如果按照英语原文进行异化翻译,译文将是这样的:

它们(大大小小的村庄)采集到很少的传说,除了那些由时间老人写在饱经风雨剥蚀留下印记和灰色地衣的墙壁上的传说之外,但是,诞生在这些寒舍中的人却在异域他乡创造了直到今天还在流行的传说。

如果采用上面这种异化翻译法当然能够保持原文的语言差异,但译文在目的语中显得过于欧化,不符合目的语的规范系统,尤其对上面所列出的三个难点没有作较好的处理。译者陈宏薇教授深知这种异化翻译法会给汉语读者造成的阅读困难,因而尽量采用归化翻译法,对原文信息进行结构上的调整,使译文符合汉语语言的系统规范。对三个难点,译者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将第一个“legends”(“传说”)翻译成汉语中非常具体的“动听的故事”;将指代“legends”的“those”翻译成“除此之外”中的“此”,英语中的“those”和汉语中的“此”均为代词,这种对译使得译文和原文意义相等;对第二个“legends”的处理,译者很费了一番心思。她将“have wrought in other lands legends that live today”译为“在异国他乡出了名,其业绩传颂至今”。这里,“legends”一词被拆译成“(出了)名”和“业绩”。第二,译者将原文中“gather”一词翻译成汉语中的“有”字,原文的拟人化色彩在汉语译文中消失了,这是为了符合汉语的语言系统规范所作的选择。第三,译者在汉语译文中对原文信息进行了重组,从而使译文符合汉语规范系统,读起来通顺、地道、达意。因此,译文尽管充分传达了源语信息,但却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源语的语言文化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任何翻译文本都具备混杂特征,因为,只要译文不至于给读者造成阅读和理解困难,译者就会采用异化翻译法,直接将原文信息以原文句子结构形式移植到目的语中来。但是,如果按照原文句子结构形式翻译到目的语中的译文偏离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系统太远,或者超出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系统所能容许的“不同”程度之外,译者就需要采用归化翻译法。一个翻译文本总是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的融合,因而总是混杂文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