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国外主要的教学理论

当代国外主要的教学理论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对讨论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讨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苏联的一种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赞科夫。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建立在系统方法论的基础上的。

(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2)提倡早期学习。他强调基础学科提早学习。使学生尽早尽快地学习许多基础学科知识,是布鲁纳关于学校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3)教学原理的四个原则。布鲁纳认为教学应该关注的是怎样最好地促进学习,而不是描述学习。为此,他提出了教学原理的四个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强化原则。

(4)发现学习。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的方法。

(二)掌握学习教学理论

该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布鲁姆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1.教育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并认为教育目标都有外显行为等。

2.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认为只要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条件和方法,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所学内容。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不在于他们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而在于学习的速度。只要辅以“个别化教学”,即确保一部分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适当的矫正教学或辅导即可。

3.教学评价理论。

布鲁姆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三)“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该理论的要点是: 1.积极的人际关系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假设是,学生乐于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师生坦率地共享某些观念和具有相互之间真诚交流思想的愿望。罗杰斯相信,积极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成长,所以教学应以人际关系的概念而不是以教材的概念、思想过程或其他理智来源为基础。“非指导性”教学强调的是通过情感领域而不是智力领域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是促进者,只做非指导性应答。

2.教师的角色

罗杰斯认为,教师在学习中应担当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朋友等角色。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对讨论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讨论。

3.强调自我评价

“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测量学习进步的标准在质而不在量,而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是自己制定的,所以只有自己才能做出最恰当的评价。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四)“范例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等。所谓“范例教学”即教师利用“范例”材料教育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理论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精选典型事例,举一反三。

1.“范例”的特点

“范例”是针对学科教学内容而言。可以称为“范例”的内容有以下三个特点: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在教学要求上,“范例”教学有四个统一:教学与教育统一;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知识的学习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一致;主体(学生)与客体(教材)相统一。

2.“范例教学”的步骤

(1)范例的学习“个”,即通过范例的、典型的、具体的、单个实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2)范例的学习“类”,在第一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断,认识这一类事物的特征。

(3)范例的掌握规律和范畴,要求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4)范例的获得关于世界关系和切身经验的知识,使学生不仅了解客观世界,也认识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

(五)发展性教学理论

发展性教学理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苏联的一种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教学理论改革和实践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该理论主要观点是:

(1)强调教学要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能力的发展。

(2)要求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3)强调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4)注重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等内部诱因。

(5)主张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的主导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为此,他提出了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克服高难度、高速度对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忽视)。

(六)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建立在系统方法论的基础上的。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对教学过程的认识

主张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并且由构成该系统的各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察的。把教学过程中的人(教师和学生)、条件(教学物质条件、教学卫生条件、教学的道德心理调节)、教学过程结构(包括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果)以及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形成教学的系统。

2.对“最优”的理解

“最优”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的准则来看是最好的。巴班斯基认为,在现代条件下,最优地组织教学过程,“应该是使各个班级在每一个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达到他当时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高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具体而言,他认为,教学最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最大的可能效果;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耗费最少的必要精力;花费最少的经费。

3.如何实现“最优化”

赞科夫提出应优选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包括重组课程体系,加宽知识的广度和加深难度,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潜力有较高的估计,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其学习的主动独立和创造性。

(七)合作教学理论

合作教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沙塔洛夫等提出的。该理论提倡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合作,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健康发展,主张取消分数而以发展学生的认识积极性为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