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外选书理论

国外选书理论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欧美各国的选书理论发展迅速,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有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选书工作仍然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由于各国选书理论流派纷呈,争论激烈,所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对选书的关心出现了高潮。杜威认为图书馆藏书作为社会“严肃的、教育的基本资源”而存在,必须收集内容最好的出版物,给读者以最大的教益。麦考文认为,图书选择是图书馆中最基本的任务,或称为最基本的职能。

三、国外选书理论

国外图书馆对文献采访工作也非常重视,尤其是近代以来,开始出现对文献选择标准的研究。欧美各国的选书理论发展迅速,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有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选书工作仍然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早在17世纪,法国的诺德(Gabriel Naude)在《关于如何创办图书馆的意见》一书中专门论述了选书的问题,提出选择文献应充分听取具有图书知识的人的意见,要根据大众的需求收集文献,选择文献时要注意文献最本质的东西,这一论述对后世的选书论影响极大。1808年俄国的奥列宁开始研究国家图书馆藏书绝对完整性概念。1826年莫斯科大学图书馆馆长雷斯提出了图书馆需求理论,即首先需要最新、最有价值的出版物,其次是补充缺藏的早期专门出版物。1858年美国的贾维特(Charles C.Jewett)在纽约图书馆会议上,提出资料的选择与图书馆的发展休戚相关。日本图书馆学者森耕一认为,贾维特的观点“成了此后展开的选书论的萌芽”。

由于各国选书理论流派纷呈,争论激烈,所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对选书的关心出现了高潮。在图书馆学校中,开设了选择论的课程,选书理论作为一种专门知识,列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校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学讲座的专门课程之中。选书理论体系包括选书的思想、选书的原则、选书的标准、选书的依据以及选书组织与人员结构等,各国都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价值论

价值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威(Melvid Deway)和海恩斯,这一观点在19世纪末以前影响较大。他们主张选择科学或艺术价值高的出版物补充馆藏,即以文献的内容价值作为文献选择的依据。特别是那些具有长期价值的文献,而不必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即使使用的人少也要选。杜威认为图书馆藏书作为社会“严肃的、教育的基本资源”而存在,必须收集内容最好的出版物,给读者以最大的教益。他提出的口号是:“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书,供最多的人阅读。”价值论和杜威的口号注意到图书馆藏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很可取的,但价值论只重视出版物自身的内容价值,不考虑读者的实际需要,这就不能达到“供最多的人阅读”的目的,因此带有一定片面性。

(二)需要论

需要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普尔·克特(Pull Kert),他在1876年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会议上提出: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目的是为各阶层的人士提供图书,因此,为了适应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在选书时不应无视广大读者的各类需要。在20世纪初认同此一观点的人很多。这一派强调的是藏书补充的实用性,他们主张选择文献应以用户需要为依据,不必强求文献本身的价值,如果读者需要,即使质量不高也应当选。他们认为,读者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年龄职业不同,阅读需求就不同,对什么是“最好的书”看法也就不一样,“就像读者有很多种类一样,所谓好书也是有很多种类的”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因此,图书馆应根据不同读者的具体要求,选择入藏出版物,而不能将图书馆员的观点强加于人。需要论虽然强调了图书馆藏书应考虑读者需求的重要性,但难免过于偏激,“只要读者需要,质量不高的书也选”这一观点,显然忽视了图书馆社会阅读的导向作用。

(三)综合计分法

综合计分法是由英国的图书馆学家麦考文(Lionel Roy Mocolvin)提出来的。1925年,他撰写了《公共图书馆选书理论》一文,使需要论理论化,在图书馆界确立了需要论的地位。麦考文认为,图书选择是图书馆中最基本的任务,或称为最基本的职能。优良的图书选择会引导出优良的读者服务。他发展了需要论的理论,吸取了价值论的思想,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他认为选书一方面要重视出版物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社会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纯理论的“图书选择评分法”,从文献的知识价值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对文献进行综合评价,以决定文献的取舍。他举了两个例子加以论证。

例证一:假设一书A的知识价值为10,另一书B的知识价值为1,而这两种书的社会需求性均为6,则A与B两书的选择评分之比为60∶6,A书的评分最高,即选A书。

例证二:假设例证一中所述的A、B两种书,A的知识价值是10,B的知识价值为1,而A的社会需求为6,B的社会需求为72,则A、B两书的选择评分之比为60∶72,B书的综合评分最高,即选B书。

麦考文的选书思想理论具有辩证观点,对现代选书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十分推崇这种综合选书思想。但麦考文的论证在实践中难以实行,因为各种出版物的两项评分不可能计算精确,而且也不是高分排斥低分,只选其一,不选其二,还是要全面兼顾,分别选择。另外,图书馆不可能对每一本书进行计分。但是该理论表明了以需求为中心的选择方法,比较符合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需要。

也有一些需要论者片面强调阅读自由,提出公共图书馆应该像公园一样,反对精选和推荐图书,这种观点在图书馆界多不被认同,认为这样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十分严重,丧失了图书馆的引导作用。

(四)社会调查选择说

社会调查选择说是英国的另一位图书馆学家维拉德提出的,这种选书理论与需要论一样不考虑文献本身的价值,而是依据对读者所作的社会、心理研究的结果来进行选书工作。其方法是按年龄、教育、职业等特征对读者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对各组读者的活动、社会需要和阅读兴趣的分析来发现读者的阅读要求,从而指导选书工作,使藏书补充选择有目的地进行。

(五)使用概率论

使用概率论是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R.Ranganatan)提出的。他在《图书馆专刊选择》一书中指出:“负责图书采购的图书馆员或教师,应该注意到选购图书对于读者使用该书的概率。”他主张选择文献要以用户使用该文献的概率大小为标准,尽量选择那些符合用户需要、利用率较高的文献。

阮冈纳赞认为图书馆入藏的每一本书是否被利用,利用的程度如何,是一个随机事件,而这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有大小,概率越大,表示图书被利用的可能性越大。图书馆必须选择那些使用概率较大的出版物。实质就是必须选择可能使用率高的出版物。

(六)补充原则

藏书补充原则的主要是由原苏联学者提出的。自20世纪初到70年代,图书馆学者们一直在对藏书补充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波克罗夫斯基、鲁巴金、哈芙金娜、吉隆诺夫等均是选书理论的专家。列宁关于藏书补充的完整性、高效性的思想,党性原则、集中化原则的提法,对原苏联的现代选书理论和补充原则的确立,起到了奠基作用。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把读者的阶级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放在藏书选择的首位。提出图书馆选择藏书只能是那些提供“最大的知识量,而所耗最小”的出版物。在70年代末,斯多利亚洛夫和阿列菲耶娃在其合著的《图书馆藏书》中,也提出了共产主义党性原则、专门化和协调原则、系统性和计划性原则的藏书补充理论,在当时影响较大。

(七)复选理论

复选理论是原苏联学者格里戈利耶夫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以他为首的学派认为,藏书补充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剔除出版物的辩证统一过程。而补充过程的实质就是对出版物的初选和复选。初选是指补充过程开始阶段对馆外出版物的入藏选择;复选是指补充过程后一阶段复查馆内入藏书刊是否符合图书馆的任务和读者的需要,充实不足部分、发展实用部分、修正失误部分、剔除失效部分。复选是在馆藏书刊中进行的,它决定现有入藏书刊的去留增补,有助于提高藏书质量,并为下一步的初选工作提供信息反馈,使藏书体系更为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