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语文课堂中灌注生命的意识

在语文课堂中灌注生命的意识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课堂效果和学生的作文内容来看,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和人文情怀的目的基本达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语文的课堂,就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课堂,更是浸润人文精神的课堂。生命的意识包括肯定、珍惜个人生命价值,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以及生死尊严、信仰等内容。

在语文课堂中灌注生命的意识

梁文涛

img17

作者简介:

梁文涛,1991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学一级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令国人哀痛、世界动容的日子。美丽的四川汶川顷刻间变为废墟,数万生命就此结束,这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真实的灾难。看着电视画面上一幕幕惨不忍睹的镜头,看到举国上下全力以赴奔向灾区、支援灾区的画面,我在想,作为一个远离灾区的语文教师,除了积极捐款之外,我还能做些什么?央视教育频道的一台赈灾义演晚会让我开始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从有了文学以来,这个话题就在文人笔下反复出现。对于生死,古往今来的哲人洋洋洒洒地说了更多宏大的道理。但是,没有直面现实,很多道理就无法直抵人的心灵深处,无法真正掀起人的情感波澜。

这场地震,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中关于存在、关爱、尊重、珍惜、温暖、信念、责任、奉献等话题。我想:生命的意义就在此吧。我愿意把我思考的结果拿来与同学们分享,我相信:这样生动的课外学习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爱国教育的最好教材,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建立他们以生命尊严为核心的社会观、价值观的最好机会。

于是,我上网大量搜集关于汶川大地震的一切新闻资料和图片,制作出以《生命意义的思考——献给汶川大地震中的人们》为题的幻灯片课件,进行了一节以探讨生命意义为主题的作文课。从课堂效果和学生的作文内容来看,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和人文情怀的目的基本达到。

课件内容分为导入和主体两部分。导入部分先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指挥救灾工作中反复强调的两句话“挽救人的生命,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绝不放弃救人,决不辜负信任,不惜一切代价”作为引题,提出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然后用台湾散文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感恩的心》作为理论回答,学生找到关键句:人是非常壮大而庄严的,生活在我们四周的生命也一样的庄严而壮大。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

主体部分是分别以挽歌、责任、关爱、珍惜、尊重、信念为小标题的新闻图片,包括部队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搜救幸存者,医护工作者奋力救治,已转移到安全地带的灾民的生活,勇敢坚强的受难者,社会各界的援助、祈祷,联合国大厦以及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哀悼,2008年5月19日天安门广场高喊“中国,加油”等等,并配以名人名言、救助求生事迹简介、谚语、各界人士感言等文字说明,和Kevin kern的《In The Enchanted Garden》、圣桑的大提琴曲《天鹅》、韩红的歌曲《生命》、童声合唱《虫儿飞》等背景音乐,中间还穿插当时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诗歌朗诵《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为地震中死去的孩子而做》。

当时的课堂情况是,刚开始以国家领导人讲话作为引题时,学生们显出不以为然的神情,以为又是在作政治报告,但是当“挽歌”部分开始,汶川震前的美丽图景与震后的废墟瓦砾形成鲜明对比,死难者的惨状,尤其是小学生那被压在粗大钢筋梁柱下弱小的身躯、家长们撕心裂肺哭号的场面一一展现时,教室里一片静默。韩红的歌曲最后一句“谁不想好好活着”唱出时,学生们的情绪开始出现波动。

之后我做课堂小结:诺贝尔说,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只有在生命中贯穿着责任、关爱、珍惜、尊重、信念,这块宝石才能熠熠生辉。因此,生命的意义,或者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承担一份责任,关爱他人,珍惜和尊重生命,永远不放弃心中的信念!这就是我思考的结果。相信同学们看完这些真实图片和感人事迹,心中会有更多感悟,把它们写下来,作为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学生们在作文中有这样的话语,摘录如下:

1.繁重的课业负担使我们无法过多关注新闻,眼前一幕幕真实的镜头引起了我们心灵的战栗:生命这般脆弱,大自然的威力让如花的生命还没有绽开就灰暗陨落!

2.看到血淋淋的现实,我心底油然生出一句话:活着真好!

3.从官兵身上,我想到生命的意义在于一份责任,身着军装,就有着一份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我敬佩他们!

4.每个人活着,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就体现了生命的价值。

5. 9岁的刘严冰让父亲在废墟中找出课本,抓紧时间学习,让我羞愧。我们远离灾难,无忧无虑,更应该抓紧学习!

6.珍惜生命,面对挫折困难要坚强勇敢。

7.这场地震又让我想到今年年初的雪灾,和8月要举行的北京奥运会。2008年对于中国真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中国人一定能战胜这又一场灾难,来迎接奥运盛会,因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空前的凝聚力。

8.我看电视报道,有个已经遇难的妈妈临死前在手机短信上留下了给孩子的话,“孩子,妈妈爱你”。她的身体下面是还幸存的孩子。那一刻,我真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9.几天的电视报道中,我看到温家宝总理一直在不断地从这个受灾区赶到那个受灾区,嗓子已经嘶哑,但还是在鼓励战士、鼓励灾民。突然想到他曾引用的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现在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觉。

10.我记住了3岁的朗铮说的那句话:生活中没有什么该怕的事,只有该懂的事。

11.向死难者默哀,尊重死者,也是尊重生命的表现。

12.这场地震让我学会了,如果面对灾难,我该怎么办。

……

这节作文课,让我感悟很多:

首先,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情感被真正激发出来,那些朴素却真挚的话语,反映出学生们最真纯、最健康的内心世界。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语文的课堂,就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课堂,更是浸润人文精神的课堂。人文精神的核心,或者说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首先应该是热爱生命。

生命的意识包括肯定、珍惜个人生命价值,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以及生死尊严、信仰等内容。

在强化热爱生命的教育中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并巩固以生命尊严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达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体验生命的目的,铸造出完美的心灵世界,更能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鲜明的立场,不去犯原则性错误,这是让他们得益终生的教育。

反观现实,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学生的道德修养受到了种种“非正统”价值观的影响,他们无视国家、无视生命、漠视生活,对于有损国家尊严的各种细节缺乏应有的敏感,人与人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利害冲突,对身边的人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缺乏应有的同情心。这种真实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思考:我们在教学生什么?

其次,把真实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手段之一。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提出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拓宽语文课程空间和语文教学视野,释放教学潜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马克思也曾说过:“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

因此,语文教师要具备人文情怀,时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及时把时事与教材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在春风化雨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浸润熏陶,再此,面对社会的每一次动荡、国家每一次的劫难,教师应有意识将学生的思维由感性引向理性,使他们学会深入思考。正如这次汶川大地震,我们不仅培养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学会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珍惜自己,有责任有信念,还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即在于此,生命的伟大、庄严也即在于此。有了这种理性高度,我们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伟大哲人的作品,才能帮助学生活出生命的质量。

有了这样源头活水的课堂,学生们在成长中才会有人性的充实,才会与崇高命题不再相距遥远,才会有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也必然会长盛不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