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意识的流动

生命意识的流动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这样说,缺口教学恰恰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个“生命”课堂。在突出个性、注重感悟、强调互动三方面,我认为缺口教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了与新课程生命理念的自然对接。人文性的内核就是个性,所以,个性学习是生命课堂的重要体现。完整生命的发展本质是通过活动、体验和表现进行的,人通过活动发展能力与认识,通过体验丰富情感世界,通过表现获得前进的动力。

生命意识的流动——缺口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对接

南丰职业中专 李晓宁

“语文之于人,虽然是一种工具,但它更是一种文化。当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时,语文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焦名海《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载《中学语文教学》2003.7)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就是把课堂当着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语文的人文性。

通过接触南丰教研室过福堂主任创立的缺口教学理论体系及其实验,我深深感到:缺口教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高度,实现了人文思想的大飞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这样说,缺口教学恰恰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个“生命”课堂。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习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置学习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福堂《缺口教学初探》,载《江西教育》1998.7-8和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8.10)缺口教学的课堂就教师来说,不是只见书不见人、人围书转的“教书匠”,而是一个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能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反馈,能保证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教育艺术家。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人性的灿烂与魅力。

在突出个性、注重感悟、强调互动三方面,我认为缺口教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了与新课程生命理念的自然对接。下面我结合具体课例来谈谈缺口教学课堂体现出的生命的个性、生命的感悟、生命的互动。

一、生命的个性

人文性的内核就是个性,所以,个性学习是生命课堂的重要体现。缺口教学的本质特征,则是通过学习缺口的设置,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其自主性学习。“设置学习缺口,无疑是尊重学生学习个性,发展创造性语言思维能力的先决条件。”(过福堂《缺口教学要求》,载《江西教育》2001.5)为此,围绕缺口教学,过老师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其中把作用特别的跳跃性教学作为一种原则来要求,带有很强的改革色彩。进而,把缺口教学的主要任务锁在自主性学习和学习个性培养上,明确指出,“做好学生语言思维品质的优化工作,一方面尊重学生语言思维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把自发性发展引导到自觉性发展的轨道上来,加强他们语言思维的直觉性和批判性训练。”(过福堂《对缺口教学任务的新思考》,载《江西教育》,2000.3)《江西日报》(2000.2.18)曾以《让学生飞出遐想》为题,介绍了缺口教学的情况,对缺口教学的生命个性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缺口教学的实验者们,在课堂上努力做到把学生应该做的事一定放权于学生,绝不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而且总是以欣赏的亲切态度千方百计激励学生,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个体来对待。如南丰一中章静老师在上《黄鹂》一课时,为激发学生的个性爱好和个性思维,先切入黄鹂的几种不同境遇,紧紧围绕学生的自我发展组织活动。请看该课的这一个环节:

师:事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作者写了几种不同境况的黄鹂,是哪几种呢?

生:战争时的黄鹂,青岛海滨的黄鹂,鸟市笼中的黄鹂,太湖边上的黄鹂。

师:那么你对哪一种感兴趣呢?请注意,要实话实说,不要受课文作者的影响,也不要人云亦云,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谈。

生甲:我对战时黄鹂感兴趣,因为它珍贵,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生乙:太湖边的黄鹂我很喜欢,具备全部美丽……

生丙:鸟市上笼中的黄鹂我很感兴趣,有种病态美,装点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生丁:青岛时的黄鹂,给人以清新之感,使人产生美好的愿望……

……

本来,对这几种境况,文中已有明确的观点:“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但教师没有强制性地让学生接受,而是留下缺口,先让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感觉,再探究作者的情感为何与一些学生的不同,从而使学生在领会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同时又引出了个性思维之源。在这里,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是小缺口,学生如何根据自身体验和爱好表达情感和意图才是大缺口。这充分体现了缺口教学的个性张力。

又如南丰二中付胜芳老师上《荔枝蜜》时,要求学生回答蜜蜂还可象征什么,并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事物谈谈它象征什么。这里,老师没有像有的教师一样管你熟悉不熟悉,喜欢不喜欢,强行规定蜜蜂的一种象征意义,也没有指定一种事物让学生谈。这就不仅把缺口延伸到文外,而且跟学生兴趣爱好挂起了钩。

二、生命的感悟

缺口教学不仅通过设置缺口,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而且通过让学生填补缺口的一种有效形式,突现生命的感悟。

新课程特别强调感悟性学习。完整生命的发展本质是通过活动、体验和表现进行的,人通过活动发展能力与认识,通过体验丰富情感世界,通过表现获得前进的动力。“缺口教学正是通过学习缺口的设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填补缺口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发现与发展能力。”(过福堂《缺口教学要求》)确实如此,为改变只注重迁移能力训练的片面做法,缺口教学“加大了发现能力和发展能力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比重”(过福堂,《缺口教学课题科研结题报告》),把感悟性学习作为发现和发展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的完形行为,“注重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过福堂《缺口教学初探》)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和表现过程中去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提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要求时,缺口教学就特别指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学习语文,品味人生,使教学有一种亲切感、人情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过福堂《缺口教学要求》)在缺口教学的课例中,活动、体验、表现成了学生应有的权利。

南丰二中刘方良老师在省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培训会上,上的一节诗歌研讨课,为什么会产生少有的轰动效应呢?就是因为该课注重体验性感悟。

该课上的是初中第一册教材上的《诗五首》。围绕语感教学这一重点,教师根据多数同学的喜好,临时确定了三首诗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跃过诗意掌握这一过程,教师直接让每位同学充当小导演,进行再创作。(下面是其中一首诗的教学过程)

选读一:

(1)齐读全诗,并正音。

(2)大家来当一回导演,假如把这首诗拍成电视片,你准备设计哪几个画面?(板书:画面)如先什么?后什么?画面中心是什么?背景是什么?近是什么?远是什么?静是什么?动是什么?等等。

(3)有时还要录进一点声音,看选用哪些?(板书:声音)

(4)到此,电视片好像还没完成。对了,还要配乐。配乐要根据画面内容来确定。比如这几种感情的音乐:激越、悲切、悠扬、明快等,你可以选择一种,看看这首诗选哪种感情基调的音乐?(板书:感情基调)

(5)好,下面就按照这种感情节奏来朗读这首诗,为这个电视片划个圆满的句号。

(6)有时,齐读较难读出诗的味道,下面叫几个同学来单独朗读一下。

在这里,老师让学生把所学诗歌拍成电视片,对画面、声响逐一进行设计。整个课堂成了创作的空间。同学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无拘无束地参与设计讨论。其间,精彩迭出,迸发出不少别有洞天的构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让大家配上与本片相应的音乐,最后,水到渠成的让他们按照所配音乐的感情基调,进行反复诵读,最终达到情感自然流露,美感自然形成的效果。我们看到这堂课的大部分时间所教学的不是“品”文本,这节课也不是教学切分成四块的阅读方式,教师也不是在教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问题。那么这堂课的大部分时间教师究竟想教什么呢?拍电视片本身就是一种感悟活动、体验活动,刘老师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感悟诗意、诗情,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发展能力和表现能力。

听课的教师都说,这堂课给予学生的是欲望,是进一步体验的欲望,是无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老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生命意识,学会思考,这比什么都重要都有价值,学生从此在兴趣的驱使下,从课外获得的知识会更多。

再如南丰一中吴江洪老师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围绕对鲁提辖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评价这一缺口,将课堂设计成议事大厅,同学们都是梁山好汉,一起来讨论该不该接纳鲁提辖入伙。那热闹的场面和同学们参与的热情是可想而知的。通过“教学缺口”的填补,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

三、生命的互动

在新课程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型,其课堂结构是复合型的,除了教学步骤等显性模式外,还应考虑到,教学进行中各种因素的互动协同。生命的互动性是缺口教学活动的筋骨。缺口教学讲究活动韵律的感悟,且把活动韵律作为生命内核,指出“事物因有活动韵律而充满生机。教学如重视活动韵律的感悟,将如虎添翼,实现飞跃;否则,难以发展,黯然失色。”(过福堂《缺口教学初探》)其实,活动韵律要求的是节奏合拍,就是讲互动问题。缺口教学的活动韵律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本互动、课内外互动等总体运作中,涉及语言、板书、内容、结构、方式和环境等局部的综合处理。

如南丰二中黄群芳老师的《济南的冬天》一课。这个课例最大的特点就是坐实,也就是把文本中的一些重要细节还原为生活的真实,并在情境中进行互动教学。让我们来看一段课堂实录:

生:“城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两个“卧”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一种安适、舒适、平静的气氛,我觉得很温晴。

师:你们在描写房顶上的雪会用哪个词?

生:铺、盖。

师:换作“铺”或“盖”好吗?

生:不好,不能生动形象地写出舒适的情态。

师:在生活中你有过这种切身的感受吗?

生:睡在被窝里很安适、很舒适。

师:哦,能不能把这种舒适的感受讲出来。

生:就是很舒服。

师:想听听我看到你这样舒适的睡着的感受吗?(生点点头)

师:看到你睡得甜丝丝的样子,我都不忍心把你唤醒。

在这里,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生命意识的律动之中,让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中获得感悟和认知。通过学生与课文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从看似平常、简单的词语中感受它的丰富内涵,又从蕴涵的感受中体会到作者用词造句的艺术造诣。

受缺口教学的启示和鼓励,我曾尝试上《安塞腰鼓》一课。我将文中生命的动感与课堂上生命的动感一起调动起来,形成少有的律动场面。听着那激越的、大起大落的鼓声,课堂上合唱团似的诵读表演:高声部、低声部、领读、齐读、轮读,真真切切地体味安塞腰鼓的气势,品味“生命力量之美”。学生真的“动”起来了:他们联想到拔河竞赛的惊心动魄;联想到运动会上激烈的短跑赛、接力赛;联想到路过娱乐厅,听到“蹦的”音乐,就心情振奋、热血沸腾;联想到我们民族经历了太多苦难、太多束缚,但重新崛起,满怀豪情走进改革开放新时代,靠的就是这么一股充满生命力量的“劲”……学生明白了:“人”已不再是单纯概念上的“人”,而是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到此,已搞不清哪些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哪些是学生的思想情感了。可以说整个课堂成了生命意识流动的河……

目前,关于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弘扬人文精神的提法,频繁见诸报刊。对当代语文教学做过长时间哲学思考的过福堂老师,早在1998年以前就以人文性理论依据作为缺口教学的主体依据。他强调,“真正的语文教学不应以本(课本)为本,而应把书放在以人为本的位置上去教。”(过福堂《缺口教学初探》)并指出,教学是一种生命的载体,缺口教学又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载体,“压抑教学的个性就是堵塞教学的生命之源。”(过福堂《缺口教学初探》)他创立的缺口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个性品质为主要内容的,可谓颇具前瞻性,不失为新理念的一种有益的具体尝试。

(来源:《江西教育》2004年13~1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