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探索中求取生命的礼赞

在探索中求取生命的礼赞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物名片张秀霞,汉族,1963年4月出生于宁夏中卫市。现任电信学院物理教研室主任,中国仪器仪表材料学会理事,国际场致发射学会会员。出生在宁夏中卫市的张秀霞,有一种不羁的性格。目前,她正在做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的运用。在张秀霞看来,科技工作者有义务把国家发展成为政治稳定、科技发达的强国。作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老师,张秀霞又开始为新学校的未来思虑。或许这就是张秀霞的行事方式。

◎本报记者 贺明静

人物名片张秀霞,汉族,1963年4月出生于宁夏中卫市。现任电信学院物理教研室主任,中国仪器仪表材料学会理事,国际场致发射学会会员。主要成就: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在电子信息显示器和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参加了西安交通大学承担的国家973、211、86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国家民委(部级)项目1项、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宁夏高校科研项目1项。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项,其中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学术论文被SCI检索1篇;EI检索8篇;ISTP检索2篇,INSPECE检索3篇。曾赴英国牛津大学、法国里昂大学等地参加国际IEEE学术会议以及全国纳米技术、仪器仪表、场致发射、真空微纳电子等学术活动。

思想者,以其思想光芒为人所知。懂得思考方式的人,总是不会放弃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探求,以求完成各自的修行。张秀霞老师就是这样众多人群中的一个,正如她所说,谁的青春都不单薄,每个人需要担负着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唯有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自我,挖掘自我,最后才能成就自我。

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出生在宁夏中卫市的张秀霞,有一种不羁的性格。这种不羁不仅包含了她对于自己生活地区的人文关怀,更包含着她对于广大民众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对于碳纳米管顶端生长分叉模式、丝网印刷纳米氧化锌半导体薄膜、丝网印刷纳米碳化硅半导体薄膜、溶胶凝胶法快速制备纳米金刚石半导体薄膜的研究无一不是例证。

目前,她正在做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的运用。它是按照某个农村的山形与风向规划新农村的住宅、种植、沼气阵列、养殖、沼气发电。这是一个非常跨专业的课题,需要解决沼气池机械化进料出料,机械化控温控压,改进原有的沼气池安全性不够高的问题。

在张秀霞看来,科技工作者有义务把国家发展成为政治稳定、科技发达的强国。她说:“我们科研工作者所做的事情尽量要造福于人类。中国80%是农民,只有这80%的人脱贫了,80%的人富了,我们国家才能真正地繁荣,否则的话我们国家依然会有很大的问题。我们科研人员就得在这方面为国家着想,为国家的繁荣稳定着想。心里面得装着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科研要为广大的民众服务。”

在科研方面,她更看重的是“新”。由于本科到攻读博士期间她选的专业都不同,所以,她的知识面十分广泛,这为她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的她,对科研的要求依旧很高,从不轻易下结论,除非有严密的论证。她的研究生评价她说:“在平时,张老师就像一位母亲一样对待我们。但在学术上,从不让我们偷懒,也从不让我们乱下结论。我们证明过之后,她总是会反反复复检查。”

愿我的双手与热血换你最美的笑容

担任教学工作,从1983年至今已有30多年了。30多年里,虽然有中途考研考博的插曲,但每一次,当张秀霞走上讲台的时候,带着的都是对于祖国未来希望的一份厚重的责任感。

她回忆道:记得有一次,在从中卫回银川的路上,她遇到自己的学生,那个学生二话没说撸起袖子就往外冲,跑到自己家的桃子地里摘了好些桃子回来,气喘吁吁地将桃子在自己的衣襟上擦了擦,用直挺挺的胳膊和着坚定的目光递给张秀霞说:“老师,吃桃子!”当时车上的人都投来羡慕的眼神。

作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老师,张秀霞又开始为新学校的未来思虑。当时的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是一所校龄不算很长的民族院校,有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算出名,再加上学校的设施有限,因此有放弃的念头。张老师借此向学校提出建议:图书馆在开放时间上应为学生开绿灯,延长学生在此自习的时间;在没有研究生处的情况下,让科研处将其他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目录提供给同学们做参考,促使学生定下新的奋斗目标。学校采纳了这些建议,结果有多名毕业生考上了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这些成绩鼓舞了全校师生的士气。

现在张老师鼓励自己的研究生每周末去做家教。她说:“一个人首先要自立,才能成才,所有的事情自己要扛得起来。让他们出去做家教最大的目的是把中学最基础的知识夯实,有利于他们这一辈子的科学研究。这不仅仅是为了挣钱,也是让他们经济独立,不再只依赖父母,更是让他们巩固知识,在未来的路上能走得更踏实。”她说:“作为老师,我只是希望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影响我的学生,只是希望用我的双手与热血来换取他们多年后遇见我时那一灿烂的回眸。”

创新,是我一直都在探求的东西”

“不管是科研还是教学,创新,是我一直都在探求的东西。”张秀霞说。

早年她攻读的是教育学硕士,这为她将统觉团理论运用于教学中打下基础。1983年,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张秀霞到宁夏中卫中学高中部任教了9年。这9年中,她通过对教学方式不断地思考与探索,最终试着将在大学里接触到的统觉团理论应用到教学上。她认为孤立的东西很难让人们记住,只有把有一定联系的孤立的东西联合起来,把知识系统化,才能让记忆得到强化,并且有联系又有区别地去记忆它。

在科研创新的同时,她也没有放弃对于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方法的探索。2001年,她撰写的论文《教师创造能力的培养模式》发表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上,文章指出,承担着给国家培养人才重任的教师,只有增强创造意识,提高创造能力,才有可能为国家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她还结合教学科研实际,构建了教师创造力培养的模式。这篇论文被载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这在当时的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开了先河。去年,这篇论文获得宁夏首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或许这就是张秀霞的行事方式。但对于年少懵懂的我们来说,怎样探索生命?怎样掌握人生之舵?这或许才是值得我们终身思考的命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