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谈作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资源

谈谈作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资源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或忽视教材、远离书本的“纯作文教学”倾向,或重阅读轻写作的淡化写作等现象。诚然,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能不认识到只有生活才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但是,这也绝不能成为我们忽视教材的理由。由此看来,通过这样的作文训练,就能够为学生搭建通向生活这一源头活水的桥梁,就能成功地克服学生作文材料不足,思想贫窭,游离现实的弊端。

谈谈作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资源

魏芳芳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然而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或忽视教材、远离书本的“纯作文教学”倾向,或重阅读轻写作的淡化写作等现象。诚然,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能不认识到只有生活才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但是,这也绝不能成为我们忽视教材的理由。语文教材,始终应该是作文教学的资源宝库,学生读得最多,学习与模仿也最为便捷。我以为,在作文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经典的导引,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感悟,让学生“言之有理”;利用教材提供的间接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生活,增加作文素材的积累,让学生“言之有物”;利用教材的典范进行语言训练,克服原因贫乏之不足,丰富作文的语汇,让学生“言之有文”;利用教材不拘一格而又各具典型的文体的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行文布局的能力,让学生“言之有法”。

那么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怎样才能挖掘好教材资源呢?

一、利用教材,丰富学生内心世界,进行思想情感积累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思想贫窭是中学生作文中的一个致命硬伤。当今社会,生活快节奏,中学生本身阅历不足,对生活感悟不深;再加上社会浮躁心理,让一些学生倦于阅读,懒于思考,感情世界难免苍白,这样他们的作文自然写不出什么东西来。如果教师能在语文教材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如写读后感、文本探究、思考讨论、比较阅读、研究性学习等等,让学生与课本深度对话,丰富自身的内心世界,就不用担心他们写出没有观点没有情感的文章来了。

(一)研究教材,引导学生积累思想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到人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心情。”新教材中有许多洋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因此,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去领悟这些文章,相信对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有着重大意义。如食指的《热爱生命》,就是一首对生命的坚贞的赞歌,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情感积累。同它相关的还有张云飞的《呼唤生命的教育》、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这些课文对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焕发出光彩都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利用好它们,能提高学生对生命认识的理论水平。

(二)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常识告诉我们,书本提供的间接生活体验,在生活中有时能够推动我们去更好地品味生活。语文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调动自身储备的书本“间接生活体验”,来深入实际生活,那将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健全自己的人格。下面讲几个具体的做法:

1.写读后感

教材能为我们提供很多的话题,如鲁迅的《拿来主义》、爱因斯坦的《我的回顾》等等,此类文章,如采用写读后感之类的作文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从而提高思辩能力。本人在教学《拿来主义》一文后,就以“拿来主义”为话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写作读后感:在对待文学遗产上,我们要采用拿来主义;在对待中外文化上,我们该用拿来主义;在对待科学技术上更当采用拿来主义……生活中,我们处处碰到“拿来”现象,什么才是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呢?请以“读《拿来主义》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了我国汽车领域的错误“拿来”——为他人做嫁衣裳,从而呼唤我国汽车产业“打造品牌,活出自我”;写到了科技领域的错误“拿来”——抄袭、照搬、捡剩下的或废弃的,永远走不出被动挨打的困境;写到了某些人在生活中错误的“拿来”——没有自己的生活体会,没有自己的思想,头脑中便只能有他人的观念主张,只会成为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侏儒。由此看来,通过这样的作文训练,就能够为学生搭建通向生活这一源头活水的桥梁,就能成功地克服学生作文材料不足,思想贫窭,游离现实的弊端。

2.写探究式评论

即学生对刚学过的课文思想主旨、写作技巧等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般来说,评论要求学生就某一点谈看法,且要自始至终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展开论述。此种文体的写作与“读后感”有所不同,需从“精”、“深”两个角度落笔。这样,写评论能够训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从逻辑性和思想深度两方面得到提升。

3.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是将教材中外名篇中的经典人物提出来,置身于现代生活中,充分展开想象与联想,刻画出原作中文学形象在新环境中可能会有的新形象、新性格,从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的某一现象。故事新编能让学生细致透彻把握人物,作好“熟悉某个人物”的素材积累。2003年高考优秀用教材作文《孔明挥泪斩马谡》《宝钗鸣冤》是故事新编的成功典范之作。

二、找准教材各类写作典范,做好写作理论辅导

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样道理,要想挖掘教材资源,教师除对自己学生的写作状态熟悉外,还当先对教材中所有写作类型典范做到胸有成竹。教师可以为学生从教材中提供哪些方面的写作范本呢?

(一)篇章结构方面写作典范

1.用议论揭示中心,连缀成文的典范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些议论性散文,其议论不仅起到串联材料的作用,还起到逐层提示中心、丰富内涵的作用。行文中,记叙或描述某一具体情景,然后以议论抒情提示中心,接着再记叙或描述,随后又以议论抒情提示中心……如此画面叠加,是这类文章常用的结构模式。此类作文,描写性较强的写作范本可选茅盾的《风景谈》。此文中描绘了六幅风景,在每幅风景图后都有一段议论性的句子。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为大。”“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这些句子既是将各种材料串联起来的链条,又是揭示文章主旨的点睛之笔。记叙性较强的范本可选老舍的《我的母亲》,母亲勤劳能干、质朴善良,干净整洁、热情好客、坚韧顽强性格特点就是通过文中记叙之后的议论抒情性文字揭示出来的。

2.以物为线,组织行文的典范

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榕树是全文的物线。眼前的榕树勾起了对故乡榕树的回忆,而对故乡一切回忆围绕故乡的两棵老榕树展开,通过描绘记忆中老榕树下故乡人们的生活,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此文这一技巧可以当作写人记事类的作文的一个范例。

3.首尾巧妙照应的典范

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开头写到我在居所榕树下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口哨,吹出哨音。哨音吸引住了儿子,也引出“我”对故乡的回忆。结尾部分,又用哨音结束“我”对故乡的回忆,水到渠成地渲染乡愁,揭示主旨。回忆类文章结构写作教学,可以选本文作范本。

4.卒章显志的典范

所谓“卒章显志”就是在文章的结束段表明文章的主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岳阳楼记》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以“卒章显志”作结,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游记类作文结构可以模仿此文。

篇章结构技巧还有扬抑法、设悬念、埋伏笔等等,本文不再一一罗列。

(二)表现手法方面写作典范

1.细节刻画,生动传神的典范

写人最忌空洞评论,为人物“贴标签”,应该抓住生活中经典的细节,让人物自身的行动来“说话”。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中母亲送“我”三姐出嫁的细节:“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此细节很好地支撑了上文作者的评论:“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了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细节描写典范的相关文章还有很多,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过铁路买桔子的情形、孙犁的《荷花淀》中“女人手指一颤”等等。在突出人物生动形象的记叙文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上述文章。

2.描摹心理,穷形尽相的典范

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技法。人物真实、生动微妙的心理刻画,往往最能打动读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莫泊桑《项链》,开篇大篇幅的描摹玛蒂尔德的“梦想与痛苦”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追求幸福却无法实现梦想的女性。此文是心理描写作文教学的典范。

3.多方对比,衬托强调的典范

如朱自清的《绿》用了对比,将梅雨潭水与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湖跑寺的绿壁比浓淡,与西湖的水波、秦淮河的河水比明暗,写出她“闪闪的绿色”“离合的神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何在写景抒情散文写作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凸显写作对象,又丰富内涵,增强文学性、趣味性,可以用此范本。

表现手法在教材选文中也还有很多,此处也不再详尽展开。

(三)文体方面写作典范

我们选议论文这一文体予以说明。议论文分短论与短评两类。前者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后者是我们常说的杂文、评论。议论文的三种基本模式,教材中许多文章就是绝佳范例。譬如《六国论》,从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到接下来按两个分论点叙析,鞭辟入里地展开论证,再到结尾由古及今直指现实,其“总——分——总”论证结构堪称经典。而《过秦论》先以秦国、秦朝的兴亡历史做论据,展开铺排式论证,结尾从大量事实中得出结论即中心。其“分——总”论证结构亦为经典。现代文中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典型的三段论结构,还有很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吴晗的《谈骨气》是典型的事例论证,总分的结构。在短论方面,古文典范如《游褒禅山记》典型的“一事一议”,时评典范如《月饼消费当讲文明》。

此外,作为教材写作典范的方面还可以是语言鉴赏。找准教材各类写作典范,引导学生领悟把握,让学生知道“作文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相当于为他们心里提供了写作的模板,在以后的写作中不至于不知所措。

三、利用教材,进行语言积累训练,克服语言贫乏之不足

词语贫乏或词不达意是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问题。语言的稚气、苍白、不准确,这已严重制约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而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好词佳句,如果能让学生将课本中准确遣词造句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就能丰富语言,从而提高写作能力。训练语言的最佳途径还是抓住阅读材料,从文本中学,从文本中悟,从文本中练。朗读、摘录、背诵、仿写就是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好方法。

(一)多读多背课文,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读背,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段式、篇章结构方法;通过读背,体会语言的韵律美、气势美、蕴涵美,把书本里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作文时,某些句式、段式结构方法,就会自然而然运用于笔端。没有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写作时就不可能运用自如。元朝程端礼在谈到写作文要读韩愈的文章时说:“日熟读一篇或二篇,亦需百遍成诵,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多练多写,模仿借鉴。

读背之后,得写一写。写一写,这是语言运用的训练。此训练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

1.仿词、仿句训练

对一些遣词造句方面的经典句子,采用“仿用句式”“造句”等写作训练形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精彩词句有机地运用到习作当中去。此项训练,学生必须对文本中的精彩词句进行筛选、甄别、品味、探究,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遣词造句能力,打好了作文的根基。如《我与地坛》一文中关于“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景物描写语句,可以作为景物描写仿句迁移训练的典范。

2.记忆摹写段落训练

是指挑选教材中精彩的语句语段,在学生背完后,在记忆状态中进行仿写。当仿写完毕,再让学生翻开原文进行比照,感悟优劣。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4~6段“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等段落,就可以进行“月色下的校园”“校园上的月色”记忆仿写训练。这种训练,由于由教师挑选经典的中的句式或段落,提供了仿写的范例,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强化训练,从而使优秀的语言格式,较快地被学生接受,扩大了作文遣词造句方面知识积累。

四、经典素材积累训练,帮助学生准备材料

观点感情往往要靠知识支撑,才能文思如涌、得心应手。而知识需要生活的素材,需要从课本内和课外阅读中获得的各方面的知识。下面讲几个从课文中积累素材的方法:

(一)课前3分钟语文推介活动,培养围绕观点找材料的能力

在班上倡导学生归纳课文素材,利用课前3分钟,让学生将自己积累的作文材料如优美文段、名人名言、优秀诗句等念给同学听,并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此项训练,如能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能促使学生记住大量课本素材,而且能培养围绕观点找材料的能力。

(二)按内容专题,概述教材人物事迹,积累经典论据

如《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电脑神童盖茨》,可以从写作储材的视角入手,以“机会与成功”的写作话题,引导学生审读文本,概括出袁隆平、盖茨等善于创造并抓住机会成就自己的典型例子。诸如此类训练,能帮助学生解决论据素材不足的困难。2005年湖南考生《轻松起跑》、湖北考生《人生的“出”与“入”》就是成功引用教材例子的典范。

五、写作技巧积累训练,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方法。

叶圣陶先生认为:“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倾吐后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作文的积累,当然也包括写作知识的积累。把课本写作知识变成自己的,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写作训练。在学生找到教材上的写作范本,知道可以“怎样写”;课本间接经验已触动了他们内心思想情感积淀之后,还得教学生“怎么写”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利用范本进行写作训练,从语言表达、篇章结构、材料运用方面加以训练指导。

(一)仿写训练,现学现用

仿写是在引导学生认真探究文本的语言风格、结构特点和文体特征等要素的前提下,取其一点,作为仿写对象。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逐步培养写作兴趣,使之循序渐进地沿着写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渐地提高写作能力。即使刚开始时的机械模仿,也应加以表扬和肯定,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漫谈》中也是提倡先模仿某个大家的某篇名作,然后再去博采众长,才能写好作文的。要使仿写有效,写完后的评价分析也很关键。在评析时,要指出习作对原文的吸收借鉴之处,习作的创新之处,还要指出习作要如何修改才能更好地体现原创的风格,怎样修改才能使形式更好地体现主旨。经常性进行仿写某一写作技巧的训练,可以逐渐扩大学生的写作知识积累,为学生博采众长,最终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创设技术条件。

(二)文体转换训练,“熟悉某一人物”

对教材中写人为主的文本,如记叙文、小说,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进行着眼于人物形象思想性格感知的文体转换类型的写作活动。如以下设计:

1.根据莫泊桑小说《项链》所提供的情节材料,以《玛蒂尔德小传》为题写一篇人物传记,不超过800字。

2.根据鲁迅小说《阿Q正传》所提供的情节材料,假如在他坟上立一块墓碑,要征求一篇能概括其生平、体现其个性的墓志铭,请你也来试试看。

“熟悉某一人物”,是写作中使用积累材料的一大举措。文体转换写作活动,以其新颖的写作形式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扩大了素材积累。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普朗克的忏悔书》和《亚当与上帝》,前者是将平时积累的关于普朗克的知识运用起来,后者是用对话的形式将我们拉到那个混沌原始的世界来处理,二者是文体成功转化的典范。

(三)比较阅读,求同存异,摸索写作方法

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一种结构方式,要求学生举出不同篇目、不同内容的文章来印证;或者教师提供同类题目的几篇文章,要求学生仔细揣摩其不同的写作结构方式。这是写作方法积累,做好这一步,可以极大增加学生写作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它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在积累中却十分奏效。

(四)借鉴创新,形成自身写作特点

虽然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但这只是在起步时,入门后,必须脱离仿写,走创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写法,有自己的特点。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中都有不少这样成功运用课本材料的例子。2001年《赤兔马之死》是专攻一部经典成功的典范;2005年湖南考生《轻松起跑》“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开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在人生路上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这是排比列举概述教材人物的典范。这些高考作文优秀用料作文,就是作者创造性运用课文素材的典型例子。这又给我们很多启示: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只要我们重视挖掘教材资源,何愁写不出异彩纷呈的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