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材和教学

教材和教学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充分体现了以教材为载体,全方位互动参与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研究教材而忽视了学生。教师应转变观念,课前进行充分的知识补充和信息的搜索,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从教学中品尝快乐。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以人为本。

三、感受课改

新课标下的教师、教材和教学

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科的新课标(2011年版)的具体内容。作为英语教师,应该认真学习修订的课程标准,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内容体系、教学要求和课程资源,还能帮助我们把握课程的先进理念、核心价值和追求目标。从而把自己学习课程标准的感悟、产生的想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检验,进而不断反思和完善。

1.明确新要求,迎接新挑战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多年来形成的教学常规和认识的差别,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质、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等。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以知识的讲解为主,教学的重点、难点由教师来定,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在自导自演。尽管有时也提问学生,但立足点大多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去感悟语言的内在规律,并逐步掌握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心,放下架子,平等真诚地对待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能传授课本知识,还要能与学生互动,要善于引导学生探讨一些话题;课堂教学不能还是过去的“满堂灌”,而要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知识。课堂教学的重点也要从以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转变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倡导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

另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想要尽快适应课改的形势并跟上课改的步伐,就必须把学习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不仅要通过参加各类培训进行集中性学习,还要通过自学进行系统性的业务学习;不仅要通过通读专业书籍进行理论性的学习,而且要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把学习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学习是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切实成为一名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

2.研究新课标,活用新教材

在新课标下,除了转变教学理念外,就是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一改以往大多数教材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知识技能的责任;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真实材料,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教师和学生展现了一幅幅实际的语言学习场景。充分体现了以教材为载体,全方位互动参与的理念。课本的容量大了,信息丰富了,教学手法和设计等方面也新颖了,教材内容都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题材广泛,体裁多变,真正为学生而设计。课程改革让教师们更加重视英语口语和听力的练习,不再像以前那样只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教死书,备一次课享用数年。现在的备课要根据情况而准备,根据当前提供的信息材料去设计。

教材只是一个语言材料,并没有告诉我们怎样去上一节课,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这个语言材料用自己的思维去激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研究教材而忽视了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师既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吸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要重视教材的处理。只有把教材融会贯通以后,才能够把它们很好地教给学生,开发出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造性。

教师应转变观念,课前进行充分的知识补充和信息的搜索,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从教学中品尝快乐。教材是机械的,但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新课标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用英语进行对话、做游戏、扮演角色等,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互动合作中学习,在饶有趣味的活动中感受英语,培养语感,在自己以往的经验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3.学习新理念,落实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地背诵和记忆的经历,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的设计中,要多创设一些情境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合作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去解决问题,要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新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以话题为线索,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宗旨。使语言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更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要求积极尝试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学生learning by doing,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会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人为本。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不能人为地为活动而活动,为注重形式而设计几个花哨的任务,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2)语言情景应真实、有趣。教师提供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以及语言形式要真实、自然、有趣,既要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符合语言的实际功能,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

(3)活动设计应有层次和梯度。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活动中应遵循温故而知新的原则,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在新的活动中呈现出来,达到前后相连、层层深入的效果,使活动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4)活动完成时应展示结果。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互动以及和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并在班上共享结果,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并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合作精神。

总之,新理念和新教材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者,从而适应新一轮课改的需要,课改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学中研 研中教 教中学

目前,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一名老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原来习以为常的、使用起来很顺手的策略和方法,忽然间都不适用了。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策略、对教材的处理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各方面,都要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能传授课本知识,还要能与学生互动,要善于引导学生探讨一些话题;课堂教学的重点也要从以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转变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倡导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因此,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下面,我简单地谈四点自己在教学和教学研究方面的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学习理论,转变观念

要进行教学研究,要提高教学水平,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是一个教师长足发展的无穷后劲。教学研究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这样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如果局限、满足于感性认识,势必陷于盲目,流于表面。以前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新时期对教师的水平及素质期望值很高,教师有一桶水还不行,必须是自来水。可见,教师不学习怎么能做到源源不断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想尽快适应课改的形势并跟上课改的步伐,就必须把学习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不仅要通过参加各类培训进行集中性学习,还要通过自学进行系统性的业务学习;不仅要通过通读专业书籍进行理论性的学习,而且要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把学习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学习是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切实成为一名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不断学习,是修身的一种方法,以修身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珍惜一切学习的机会,聆听教授、专家的讲座是学习,参加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是学习,参加各种教学比赛是学习,参加培训也是学习。在当代教育观念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培训也是提高教师业务和理论水平的重要渠道之一。大家知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学校、老师和书本。他们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得了各种知识,甚至在某一领域的认知都超过了老师。这意味着老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未来的设计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只有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堪为人师。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特别是学科教育学的研究,给中小学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教育教学论著层出不穷,新的教学方法更如雨后春笋。做一名称职的教师,新理论、新方法的学习就是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学有源头活水的根本出路。当然,阅读教学刊物学习也是中小学教师汲取教学营养的重要途径,它与我们的教学实际更贴近,对我们的教学有更具体的指导意义。教学刊物中有教学大师精湛的理论讲座,也有教坛新秀全新的教材认识,它为我们展现了更为广阔的教材教法天地。若故步自封,不善于学习,就很难有终生的进取。所以,作为教师,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才能为自己的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用新思想、新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出现新气象。

2.钻研教材,发现问题

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风格的形成,来源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钻细研。要进行教学研究,最重要的是潜心于教材的研究。一个人教一辈子书,若不能对教材做深入的挖掘和探讨,充其量只能做“教死书,死教书,书教死”的教书匠,不可能会有发现和创新。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环境的实际,针对新情况下的教材创造性组织、概念的形成过程、习题的处理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为什么有的老师讲课学生一听就懂,而有的老师却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这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区别,这和钻研教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认真钻研教材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才能为“居高临下”的教学奠定基础。通过教学实践的体验,才能使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对教材的研究更深入。一些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来源于对教材的潜心研究,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诞生,也孕育于对教材的精心组织。一个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教材研究功底,才能进行有效的教改实验,才能在教学上大踏步前进;只有在研中教,教中研,才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刻苦钻研教材内容,目的是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学习理论不付诸实践,是没有成效的。进行教学实践,就意味着将“教”与“研”统一起来。任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产生,都要经过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在全面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时,身处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怎样适应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新变化?应该说“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上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益的实践探索。最常规的听课、评课也是一种探索,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听课给教师提供了观摩和学习的机会,首先听课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而言,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都会形成一套架轻就熟的教学模式。假如不注意根据新的教学要求进行调整,不积极地与他人交流或向他人学习来完善自我,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原本适合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就会因模式化、僵化而失去活力。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怎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呢?方法固然很多,听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通过听课,学习别人的方法,补充完善自己;通过听课,改善自己的弊端;通过听课,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听课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听课过程中,优秀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生动娴熟的教学语言,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以及灵光闪现的教学智慧,都形象真切地展现在听课者的面前。因而在听课中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听课者在听课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必然会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而且优秀教师敬业爱岗的精神和高超的教学技艺,通常会激发听课老师的不断进取之心,使之想方设法组织好教材和学生,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大家知道现在的教研活动多立足于课堂,利用上课的形式来研究教学。评课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对教师业务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进步、课堂效率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评课者能深入分析课堂教学成败的原因,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他人提供借鉴,少走弯路,快速提高教学技能,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课堂评价还有利于教师形成反思的行为习惯。评课也是一种反思,包括对他人的反思和自我反思。经常参与评课活动,能逐渐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促进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说教学大家都觉得很平常,但搞教研就会认为时间有限,难!其实开展课堂研究对一线的教师来说有更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因为我们有最前沿最草根的实践材料。所以教研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盲从于名家之说,不束缚于传统,不墨守成规,也不安于现状,要敢想敢干,推陈出新,大胆尝试,勇于实践,走自己的路,创出自己的事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是教学工作特有的规律性。“教学有法”是指教学应遵循基本原理和宏观规律。“但无定法”是指具体的微观实践和操作,因为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样阐释,规律怎样分析,习题怎样处理,决无定法可言。对于每个中学老师来说,要进行高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既不客观,也不现实,但只要我们不固守旧法,不安于现状,而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新想法敢于提出来,有新设计勇于去实践,教案有自己独特的构思,解决问题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考虑,就必定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辉煌灿烂的明天。

4.总结经验,持之以恒

教改实验的完成,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做教学上的有心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能说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更不能说没有教材教法的研究,但很难说一定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一个教材反复地教,一块黑板不停地写,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教材教法“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到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如果未能及时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即使来年再上这一节课,也不一定能教出当初的水平,不见得能达到当时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再来,灵感不复有。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一定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

持之以恒的积累,既是提高的过程,也是练笔的过程。把这些心得体会及时整理出来,不仅能提高自己撰写材料的能力,更能完善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形成自己的特长。一个人的长处无非就是在某一点上比别人付出的努力、花费的心血多一些。写教研方面的文章能使“教”与“研”更深入一步,写的过程正是总结和提高的过程。

我们现在正处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教育理念的更新、知识储存的增加、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每个教师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只有把教学与再学习有机结合,在学中研,在研中教,在教中学,才能驾驭教材,才能“教学相长”,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另外,我们教师还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其中,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然而,在现实的校本教研中,存在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与理解的误区,导致行为出现偏差。本人根据实践观察,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以期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1.校本教研的概念及特性

校本教研,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有三层基本含义:①研究教学,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等。在现今时代,就是研究课程及其实施,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行研究,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学生状况、教师构成,学校历史、现状及其资源环境出发进行研究。③教学研究的主体是学校领导、教师。教学质量事关学校的荣誉和生存,与学校中的人休戚相关;我们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管理、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以及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改革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在这场革命面前,学校要承担起教育教学研究的使命。随着学校主体意识的觉醒,校本这一理念越来越被广大学校所接受,学校确定了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

大体上说,校本教研应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1)校本性。最经典的解释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意味着校本教研是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为目标;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安排学校管理、教学、师资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校本教研的目标是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校长、行政人员和教师。那些专业研究人员、上级部门的领导、社区和家长对学校可以做宏观的要求或具体的指导,但他们仅仅是同盟,也许会起很大的作用,但不能取代校长和老师。

(2)科研性。校本教研在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它不是主观性的设想,也不是随意性的研究。校本教研要求以科研的态度、科研的方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构建科研总课题和子课题。所以,校本教研的核心工作就是必须找准学校的定位,选好课题和切入点,拟订出近、中、远期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活动。

(3)人本性。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学校的发展和广大学生、教师的发展的和谐统一。离开了人本、生本的校本教研,是一种畸形、一种变质,背离了校本教研的真义。因此,校本教研必须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而不能以忽略甚至牺牲师生的发展为代价谋求学校的片面发展或效益。

(4)牵引性。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的一切主客观因素都必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以教学研究为主的校本教研必然涉及教学的内外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研究,带动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

(5)依托性。与一般科研不同的是,在校本教研中,学校是课题的主持人,专家是顾问或指导者。但这并不等于学校可以完全不需要或排斥专家或科研部门的指导。相反,学校还必须充分地借助外界的力量包括区(县)教科研部门的教研员、高校专家或各级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来规范学校的科研工作,提升学校科研的层次和办学效益。广开门路,相互借鉴和学习,盘活各种资源,为我所用。校本教研要求以学校为主体,倡导“教师即研究者”,但并不意味着学校要实行“关门主义”,拒绝外援。教研室是学校教科研直接联系的业务部门,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上、教科研操作的基本规范上、学科教学的把握上拥有优势,而学校一线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具有优势。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合作,不但能形成互补,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保证。尤其是在校本教研作为一个概念、一种理念、一项试验刚被提出和实施的时候,教研室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2.校本教研的价值和意义

(1)校本教研是校本的最重要的体现,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纽带。“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教育规律决定了校本教研的地位和作用。对校本颇有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博士认为,校本主要落实、体现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其中校本研究,按照他的定义,就是直指学校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参与研究。对四者的关系,他认为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中间,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在这里,本文所提出的“校本教研”基本等同于校本研究。)由此可见,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即校本教研是开展校本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是整合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的中心和纽带。没有校本教研,就谈不上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

目前,一些学校正在开展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或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但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和统整性,出现了认识混乱、校本无序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正是针对上述状况提出校本教研的理念并在试点学校开展相关试验活动。试点学校在教研室的积极指导下,端正认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将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与校本教研进行整合,确立了校本教研在学校校本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2)校本教研对学校而言,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创办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的办学方向与追求。创办学校特色需要特定的条件,包括校长的风格、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特长、科研的支撑、学校的底蕴和社区的环境等。其中,科研的支撑、“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的共识,而且越来越被广大校长和教师重视。但如何走出一条立足学校、促进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路子是许多学校尚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正是广大学校创办特色的一条可探索的道路。在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校本教研中,学校可以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校长与专家对话、教师与研究人员交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3.校本教研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不少教师缺乏研究问题的意识。教师虽然参加了不少培训,但这种培训的主流是信息传递,教师缺乏研究问题的意识,不会研究,特别是不会进行实践研究。教师都能够怀着虚心的态度,参加各种培训,经常听观摩课,但他们往往期望有一个现成的答案,能获得一个一劳永逸的结果。校本教研是以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的,而连研究的问题都提不出来,如何去进行研究呢?

(2)教师反思能力和整合能力普遍较弱。长期以来因为升学考试的压力,大部分教师都成了教书匠,他们没有研究的动力,根本不去反思,更谈不上将学生的发展、课程开发和教学三个过程进行整合。

(3)迷信于权威,服从于权威,不敢向权威挑战。这是教师的通病,认为教材是神圣的,不能更改。事实上,在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的第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已明确要求教育学生不迷信权威。作为教师,一方面教育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而自己却崇拜权威,岂不是很可悲吗?

(4)强调个体作战,忽视团队合作。校本教研的主要目标在于解决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作为个体的教师所碰到的共性问题。所以,校本教研的开展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全做得到的,而是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

(5)缺少有效的专业引领。有的校本教研布置任务多,深入研究少;生搬硬套概念、口号多,探讨问题少;听得多,交流得少;灌输得多,研究得少。有的学校教研时重复的东西太多,各说各的,缺乏真正的交流,构不成群体合作学习。教研活动数量不少,但是质量不高,特别是没有针对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忽视学校自身的特点,盲目照搬照抄,缺乏实效性。尤其是缺少策划、组织、总结、分析、反思等环节,缺少引导教师再实践的跟进环节。

(6)领导急于求成,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的指导。教师的研究行动、在行动中研究、以研究改善行动,这些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校长必然是这样的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与协调者。但现实中,校长即使关注教研活动,也往往在管理上给予关注,行政管理的味道过浓,缺少研究的氛围。教师普遍有一种逼上梁山的感觉,教师参与此种活动往往带有更多的应付因素。

(7)抓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有误,失去了活动本身的意义。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搞一下,校本教研成为学校的一个窗口,参观者走了活动就停止了。校本研究管的色彩太浓,教研的主体由教师转向管理者,基本上还是教研员帮助教师备课、上课、评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由教研员控制着。这样,教师还没有弄清楚自己教学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便急于模仿。你让我改我就改,忙于依葫芦画瓢,至于那葫芦是怎么画出来的,为什么要这么画,就不管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理解是不同的,学生的情况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应该强求一致。应当看到,教育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价值的资源,但这一资源的价值尚未被开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经验,这是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最方便、最独特、最新鲜的资源。

(8)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要使校本教研能够健康地开展下去,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制度予以保障,包括考核、经费、时间、任务等,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

4.校本教研实施的对策

(1)加强指导:引导教师自觉进行反思,将问题上升为课题。

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教师的反思成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行为,校本教研才能成为现实。

校本教研是解决现实问题、促进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基本途径。课程和教学存在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应用型研究来解决。把校本教研的问题经过积累之后课题化,是校本教研的活动方式之一。课题化的问题研究能体现实践和研究的科学性、计划性和实效性,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性地回答教学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从而将实践中的点滴经验提升到有价值的理论认识层面。

任何一个好的研究课题都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没有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就没有校本教研。因此,对问题的界定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步。问题的水平决定了研究的水平。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新的做法。教师在推行这些新的理念、尝试新的做法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他们遇到的这些问题自然就构成了最初的课题来源。

我们在开展英语学科的校本教研时,要求教师从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老问题和老困难、英语教学中当今面临突出的问题等角度去提出问题。老师们一共提出了几十个问题,最后我们选择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即普遍出现的两极分化问题,对此问题展开了研究。将要解决的问题放在一个具体的实践情景中进行分析,使问题不再抽象、不再远离老师们的日常教学实践,而得出的一些结论也能够切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有利于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随着研究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仅仅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太被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还要主动出击,在实践中积极探求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样,发现问题就是一个主动探究、寻找问题的过程。

(2)构建团队:鼓励教师依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

教师从事的实践——教学就是研究。因为一方面教师面对着复杂的充满情感和想象力的不同个体——学生,要使教学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学必须是研究;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复杂的教学情境,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出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而这些理念、内容和方法的落实,需要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研究。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但如果缺乏横向交流,将会使自己处于孤陋寡闻或孤立无援的境地。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在同伴的互动中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就校本教研发挥作用的机制而言,必须是教师集体的研究。唯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学校教师共同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共同研究先要有一个策划过程,然后实施。我们把这一课题的研究分为发现问题、制订方案、组织实施、总结反思四个过程。当发现问题了,就组织教师找出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原因,有的教师根据问卷调查的情况寻找出了原因;有的教师从教学手段角度寻找原因;有的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寻找原因。当找出原因后,引导教师提出改进方案,选择课例,集体备课,上好研究课,观察效果,再进行讨论,找出最佳方案。

(3)学习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求得理论支持。

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在本校展开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因为校本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困于经验总结水平上的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如果只有同一水平的横向交流,而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层次的纵向专业引领,有可能会使横向交流长期低水平徘徊不前。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这也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加强理论学习,需要了解最新的发展。这是提高教师素养,增强理论思维,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组织大家学习有关教育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理论,另一方面请了市里的专家给予指导和点拨,并对我们的实施方案进行修正。在总结提升阶段,进一步反思最初提出的问题解决得如何并思考后续研究。

在专业引领中,我们不能忽视骨干教师的作用。我们在教研中,开展了“我和名师同上一节课”,普通教师通过全体组员反复讨论,确定主题,与名师的同课异构,而且在与名师同台授课后,大家又进行点评、反思,明确了适合我校学生的课堂教学思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制度保障: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为校本教研正常开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校本教研管理就是要建立科学的校本教研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培训、激励、奖惩等机制。用科学的管理保证校本教研的教学、学习、研究有序而高效地开展,促进教学、学习和研究的良性互动,真正使学校成为一种学习型社会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校本教研的整体质量。

为了确保校本教研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校长、教导处、教研组、教师的工作制度,规定了任务,明确了职责。如要求校长和教导主任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每月坚持深入课堂听课不少于5节课,并坚持参加学科组的教研活动,成为教师的真诚的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校本教研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内教研活动,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校长工作和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学校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做到四个保证:保证实验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学校拨出部分资金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经费,主要用于购书充实学校图书室、订阅实验班级刊物、表彰教师等,对在实验中有特殊贡献的教师在评先评优方面给予倾斜,积极鼓励实验教师大胆探索和创新。

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校本教研只有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自参与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校本教研只有在有效的制度保障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