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文教学中的“种稻”

作文教学中的“种稻”

时间:2023-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我感到,作为语文教师,尤其是担任了班主任的语文教师,只做到以上还不够,还应提倡“种稻”,即应组织学生创造生活,丰富生活,使我们的作文素材如有本之木,层见不穷;又如有源之水,涓涓不绝。在这所谓的“种稻”中,我主要是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然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与广大教师相比,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依然抱着学习的心态,不断地吸取新的方法和知识,与同学们一起享受“种稻”的快乐。

作文教学中的“种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申到作文教学中,人们往往以此劝谕学生,要其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增添知识,这实在是至理之言,行家之法。但是我感到,作为语文教师,尤其是担任了班主任的语文教师,只做到以上还不够,还应提倡“种稻”,即应组织学生创造生活,丰富生活,使我们的作文素材如有本之木,层见不穷;又如有源之水,涓涓不绝。在这所谓的“种稻”中,我主要是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明确的将“种稻”——“功夫在诗外”的意义:告诉学生,要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学习的主人,争当写作中的素材;再培养树立好典型,及时肯定各学生的不同进步,在同学学习热情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写好的人和事及班集体的事例则俯拾皆是,用不着虚构和抄袭。

二、开辟好第二课堂。心理学家说,记忆一般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而科学家的调查表明一个人在课外获取的知识也占有很重要的比重。这些都说明了语文教学开辟第二课堂的必要。所谓第二课堂,那就是在上好必修课同时,又适时开设演讲、辩论、朗诵、讲故事等活动,并创办好班级专栏,有条件的还可举办文学社一类的活动;还有为加强教室环境的布置,每学期都分别将古今美诗佳词或名言警句等张贴出来;更主要的是自己联系现实拟定的精妙词句更令学生耳目一新,也易为学生接受并变为他们的行动。如虎年我拟了“树雄心立壮志虎虎生气;登书山游学海孜孜以求”,初三时则写了“舞鸡洞壁,芳发来年”;在调到一度学风偏低的普通高中班,则拟了“风以山林而怒号,水因岩阻而呼啸”等语句,再加上各方面工作配合,学生信心增强,积极性高涨。在后来全县的以“反映学校师生精神风貌”为题的作文竞赛中,我的学生就以“怒号的风,呼啸的水”为题阐述观点,获得了好成绩。

三、紧密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充分运用当地实际情况。这一点主要利用班会时间及时学习报刊杂志上的重要文章和英雄模范及杰出人物的事迹,并积极参加与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活动,如学雷锋、参加植树、平整路面等力所能及的劳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参观名胜古迹、瞻仰烈士陵园等。如高一时,第一单元课文是着重学习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作方法,而此时恰好我县集贸大世界建成并运转,因此特意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去观察,回来后所写的作文都很充实。

四、作语文教学的有心人。要做到以上几点,必须甘为奉献。今天,教育工作者的地位确实是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但与很多行业相比,教师这一职业仍意味着奉献,而要干得好,奉献就更多。对学生不仅言传,更应注重身体力行。因此平日里我是抓紧时间早起晚睡,就是节假日也不休息,像在家乡中学的十多年里,我常常工作到深夜。有些同学在作文中说,老师房间的灯光,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看着老师房间的灯光,我们又怎能不抓紧自己的分分秒秒呢?

五、教师要多写下水文章。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教师若能适时垂范写作,既可使学生易于接受,又打破了写作的神秘感,同时也可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服。多年来,我先后写出了《我们的辅导员》、《我们的班集体》、《危急时刻》和《信心·热情·才学》等下水作文,此外还有三十多篇诗词论文在校报校刊及全国性报刊杂志上发表与获奖,有些很受专家学者的好评,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上可说是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实践,再加上领导的重视和同学们的主观努力,多年来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无论是所带班级或所教学科都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在校级、县级的作文和语文知识竞赛中多次获奖,有时甚至是囊括所有获奖名次,也有不少同学作文在各地报刊上登载发表。然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与广大教师相比,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依然抱着学习的心态,不断地吸取新的方法和知识,与同学们一起享受“种稻”的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