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水稻科学》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分析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水稻科学》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在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图1 零被引论文的检索条件2 《中国水稻科学》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的基本情况2.1 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的年度间数量变化由表1可知,《中国水稻科学》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比例大体上呈下降趋势。
《中国水稻科学》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分析_中国科技期刊新挑战: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

《中国水稻科学》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分析

职桂叶 何建妹 夏小东 阮刘青

(中国水稻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浙江杭州310006)

作者简介:职桂叶,助理研究员,《中国水稻科学》编辑

摘 要:为了给编辑组稿和作者投稿提供依据,分析了《中国水稻科学》2000—2009年发表两年后零被引用论文的年度间数量变化、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学科分布、栏目、页码、期号等信息。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水稻科学》发表两年后零被引用论文比例最高为1992年的68.6%,最低为2006年的8.1%,大体上呈下降趋势;网络快速发展后,即2004年后保持在10%左右。《中国水稻科学》刊发的主流学科的论文的零被引篇数较多;不同第一完成单位的论文零被引比例波动较大(5.7%~100.0%),中国水稻研究所等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的农业科研单位的论文,零被引比例较低;综述类文章的零被引比例较低、研究简报的零被引比例较高;另外,后半年发表论文的零被引篇数较多。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在发表多年后的总引用次数和下载次数也较低,大多低于平均水平,仅有极个别论文下载量较大。

关键词:零被引论文;农业科技期刊;引文分析;学术期刊;引用次数;下载次数有关“零被引用文章”的讨论屡成科学网上的焦点[1-2],其学术价值和形成原因引起颇多争议。且不论零被引用文章有无学术价值,至少论文在发表后两年内未被引用,关乎期刊的影响因子,而影响因子进一步关系到期刊质量评定、期刊评奖以及一部分编辑和作者的业绩考核。一些期刊为了提高影响因子,在引文上做文章,不加限制地增加自引率,更有期刊要求作者必须引用自己期刊的近两年发表的文章,这些做法自然不值得称道。《中国水稻科学》从未对作者进行“误导”,也未对参考文献进行特殊编辑,他引率多年来都在90%以上。因此,《中国水稻科学》的“零被引用文章”是真实存在。本研究分析了《中国水稻科学》发表两年后零被引用论文的年度间数量变化、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学科分布、栏目、页码、期号等信息,旨在为编辑组稿和作者投稿提供依据。另外,分析了发表两年后零被引用论文的下载次数,侧面了解这些论文的利用情况和学术价值。

1 研究对象

《中国水稻科学》为中国水稻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报道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的原始论文。《中国水稻科学》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在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自1986年创刊至2009年,发表了1095篇研究报告、64篇综述(含学术讨论、专题综述等)、45篇实验技术、350篇研究简报和15篇研究简讯。包括增刊文章31篇(其中综述类9篇,研究论文20篇、研究简报2篇)。1990年正常出版,因此本研究调查1990年以后发表的论文。

本研究对《中国水稻科学》1990—2009年发表的文章在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以2000年为例,检索条件如图1所示,这样检索出的是2000年发表的文章两年内被引用的文章,对每一篇文章进行核对,排除重复和错误数据,然后对照2000年发表的所有文章,逐篇挑出未被引用的论文,即为2000年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用论文,本文简称零被引论文。按照相同方法,检索和筛选出1990—2009年所有零被引论文,对2000—2009年的零被引论文数量变化、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第一完成单位、学科分布、栏目、页码、期号和下载次数等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比较了零被引论文与高被引用论文(引用数排前100名的论文)的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

img16

图1 零被引论文的检索条件

2 《中国水稻科学》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的基本情况

2.1 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的年度间数量变化

由表1可知,《中国水稻科学》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比例大体上呈下降趋势。在1990—1997年发表的文章,除1996年外,半数以上的文章未被引用。2004年后,零被引论文比例稳定在10%左右。零被引论文比例的下降,最主要是得益于网络的发展。网络的发展为科技信息的传播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传播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信息孤岛减少,传播节奏加快,为提高期刊影响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初期,这种作用更加明显。[3]本研究印证了该观点,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初期,即1998—2001年(维普网建立于2000年,CNKI数字图书馆成立于1999年6月,“万方数据资源镜像系统”2000年推出),《中国水稻科学》被维普、知网和万方三个数据库收录后,零被引论文比例大幅下降。而在近几年,零被引论文比例相对稳定。零被引论文比例的下降,其次是得益于作者和期刊编辑对论文引用的重视。近年来,作者从关注发表到兼顾发表和引用[4],论文的引用次数也成为一个考核指标。越来越多的作者注意到参考文献不仅增加论文的学术性,而且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这两个主要因素增加了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和比例,降低了零被引论文的数量和比例。此外,水稻研究论文质量的提高、该领域的热点增多和该领域研究人员的增加也起到一定作用。

表1 《中国水稻科学》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数量及比例

img17

续表

img18

表1还列出了1990—2009年所有论文数及发表后被引的论文数,以此推算出发表后未被引用的论文数及其比例。可见,《中国水稻科学》所发表的论文中从未被他人引用的只占2.8%,远低于梁凤莲等[5]统计得出的中国农业科技类期刊2003—2007年间未被引用的文章占68.93%的结论。

2.2 短期零引用论文的栏目和学科分析

表2 《中国水稻科学》2000—2009年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的栏目分布

img19

如表2所示,综述的引用比例最高,在2000—2009年刊发的38篇综述中,只有1篇综述“稻属(Oryza L.)植物染色体组命名的历史回顾”在发表后两年内未被引用,其在发表后8年内也未被引用,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篇综述属于冷门学科“稻作起源、分类与农史”。

在刊发的34篇实验技术论文中,“用气质联谱测定褐飞虱体内的保幼激素”、“稻米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简易测定法”、“菌落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的建立及在水稻基因测序中的应用”和“多亲本杂交衍生的多个相关群体QTL作图的通用方法”等4篇在发表后两年内未被引用,分别属于植物保护、稻米品质、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学科。它们分别发表在2001、2003、2005和2008年,但其下载次数分别达到130、256、317和101,其中前3篇文章的下载次数远远高于该年刊发文章的平均下载次数(2001、2003、2005和2008年的平均下载次数是85、120、192和151)。这4篇论文自发表以来至2012年4月的被引用次数是4、3、6、0。可见,这几篇文章具有高下载次数和低引用的特点。仔细分析这4篇文章后来的引用情况,发现“稻米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简易测定法”和“菌落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的建立及在水稻基因测序中的应用”这两篇文章被其他期刊引用时只是被提及或者被作为其他试验技术的反衬,有文献指出前者主观性强,技术不实用,后者被指工作量大。这两种技术并非是被其他研究人员作为一种方法,被引也只是出现在前言或者讨论部分,可见,这两篇论文提及的技术并没有被直接利用。“用气质联谱测定褐飞虱体内的保幼激素”一文在2004—2011年被他刊引用4次,也不是利用其技术,而是因为这篇论文验证了一个推测,即“外界条件对褐飞虱的作用很可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褐飞虱的内分泌能力,从而抑制或促进昆虫体内激素的分泌,最终导致不同翅型分化”。对比高被引实验技术类论文,《中国水稻科学》自创刊以来只有2篇实验技术是高被引用论文(截至2012年4月,引用数排前100名的论文),郑康乐等的“提取水稻DNA的一种简易方法”和吴殿星等的“利用RVA谱快速鉴别不同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早籼稻的淀粉黏滞特性”,被引次数分别为150次和84次,大多数被引是出现在论文的“材料与方法”部分,是被其他研究人员采用的方法。尤其是郑康乐先生的方法,发表至今已20年,仍经常被引用。因此,实验技术选稿难度非常大,只有真正实用、简便的方法才是值得发表的,否则也能成为高浏览量、低被引次数的文章,编辑需多选几位工作在科研一线的审稿专家严格把关。

在刊发的731篇研究论文中,只有71篇在发表后的两年内未被引用,可见《中国水稻科学》的研究论文总体质量比较高,报道的内容多为研究热点。而这71篇研究论文,包括20篇遗传育种与稻种资源方面的论文,15篇植物保护方面的论文,12篇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方面的论文,10篇栽培与生理方面的论文,这4个领域的论文是《中国水稻科学》发表论文的主体,零被引篇数也较多。不过,根据编辑实践,植物保护方面的文章零被引率稍高,而栽培与生理方面的稍低。另外,还包括6篇植物细胞形态、植物解剖与发育生物学方面的论文,3篇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方面的论文,2篇农业气象、模拟、遥感方面的论文,2篇稻米品质的文章(虽然稻米品质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这2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却是热点中的冷门,一个是关于抗性淀粉,一个是关于稻米抗裂性),1篇稻作起源、分类、农史方面的论文。这几个领域的论文不是《中国水稻科学》发表论文的主体,发文量少,零被引篇数也相对较少。[6]总之,热门和主体论文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零被引论文,非主流和冷门学科论文的零被引论文比例也不一定高,也只是极个别论文未被引用。因此,在选用稿件时,对于研究比较系统的论文,仍应该坚持保持学科多样性,对学科的选择不可厚此薄彼,这也是充足稿源的保障。

在刊发的193篇研究简报中,有30篇在发表后两年内未被引用,包括15篇植物保护方面的,8篇遗传育种与稻种资源方面的,3篇栽培与生理方面的,2篇农业气象、模拟、遥感,1篇稻米品质与贮藏、加工、利用方面的,1篇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论文。可见植物保护方面的论文零被引篇数较多。结合编辑实践,有一些植物保护类学报的拒稿转投到本刊,而本刊的外审专家对稿件的要求低于植物保护类学报的要求,因而这些研究不够系统或者有缺陷的稿件在研究简报栏目发表,这些稿件的引用不理想,这也提醒编辑需要严格把关这个领域的稿件。

2.3 短期零引用论文的页码和期号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自2004年改为双月刊,2000—2003年为季刊,没有可比性。因此,只调查2004年后的期号与零被引论文数间的关系。由图2可见,第1期的零被引论文数最少,只有4篇,而第6期最多,高达17篇。这主要是由于统计的原因,第6期实际上只有1年的被引时间,当被引时间再宽1年后(以2004年为例,被引时间由2005—2006年更改为2005—2007年后检索,零被引用论文减少2篇),发现第6期的总零被引论文减至10篇。不难发现,后3期的零被引论文数多于前3期。因此,建议加快后3期文章的出版和上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安排在下半年发表的文章在录用后即尽快发布在《中国水稻科学》网站。

img20

图2 2004—2009《中国水稻科学》零被引论文的期号分布

《中国水稻科学》2000—2009年刊发论文的平均页码为5.4页,在零被引论文中,5页及5页以下的论文占68%(见图3),这也印证了短的文章或者说不系统的研究论文较少被引用,很有可能后面有更加系统的补充工作后,发表在外文期刊或者影响力更大的中文期刊上。

img21

图3 2000—2009《中国水稻科学》零被引论文的页数分布

2.4 零被引论文的最终引用次数和下载次数

《中国水稻科学》平均引用次数为17.9次/篇。截至2012年4月18日,101篇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被引次数少于平均数,仍有27篇论文在发表多年后未被引用。72.7%的零被引论文最终的引用次数少于或者等于5次(见表3)。

表3 《中国水稻科学》2000—2009年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的最终引用次数分析

img22

《中国水稻科学》平均引用下载次数为142次/篇。截至2012年4月18日,有94篇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下载次数小于平均数,68.9%的论文下载次数少于101次(见表4)。曾亚文等的“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一文下载次数只有98次,但被引用次数竟然达68次(包含学位论文),个人引用达41次。下载次数最多的3篇文章是“盐胁迫浓度和胁迫时的温度对水稻耐盐性的影响”(研究论文)、“菌落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的建立及在水稻基因测序中的应用”(实验技术)和“稻米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简易测定法”(实验技术),下载次数分别为451、317和256。综上所述,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的在发表多年后的总引用次数和下载次数也较低,大多低于平均水平,仅有极个别论文下载量较大,但2000—2009年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在两年后的被引次数与论文的下载次数并无显著相关性(见图4)。对于两年内零被引用的论文,其学术价值和论文质量不能绝对地由最后的引用次数判定。两年内和两年后引用次数低的论文,下载次数不一定低。论文发表后两年内的引用情况关乎影响因子,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已显现出很多片面性和局限性,而总引用次数和下载次数则能更好地衡量论文的质量。[7-8]不过,图4只能说明两年内零被引用的论文在两年后的被引次数与论文的下载次数之间的关系,并不能说明所有论文均如此。

表4 《中国水稻科学》2000—2009年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的下载次数分析

img23

img24

图4 2000—2009年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在两年后的被引次数与论文的下载次数

3 讨论

近年来,学术界以SCI划界,导致国内大量高质量稿件外流到国内外的英文期刊去,中文学术期刊的稿源和质量均受到影响。不过,本研究统计的结果显示,零被引论文的数量和比例并未见明显下降,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水稻研究领域仍是研究热点,研究人员多、论文数量多;二是本次研究未能剔除自引、乱引和作者“礼尚往来”型的互引,因为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论文引用的关注,论文引用次数整体在提高。

从第一完成单位看,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和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的研究结果虽然“高、精、尖”,但这些单位的来稿仍要严格把关,也有不少是为完成任务草草发表的研究初报。这些单位的来稿多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学科的稿件,虽然读者可以在知网和维普等数据库中检索出来,但从《中国水稻科学》编辑部官方网站(http://www.ricesci.cn)的过刊浏览中看,这些论文的浏览量很低,反映出其不在《中国水稻科学》读者群(读者大多为农业科研人员)感兴趣的领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论文的引用。

从论文所属的栏目看,综述的引用率最高,实验技术的利用情况不太好。实验技术本来应该是研究论文中的“材料与方法”的一部分,只有非常好的技术才值得写成一篇实验技术,编辑在选用稿件时需严格把关。

从论文所属学科看,《中国水稻科学》刊文的主流学科的零被引频率也较高,并未出现该刊冷门学科零被引次数高于主流学科的局面。提醒编辑在选稿时,仍要坚持学科多样性的原则。只是植物保护类学科的论文需要严格把关。这个学科的稿件零被引率稍高,并且在前100名高被引论文中只有2篇。是否可以参照与《中国水稻科学》同类的期刊《作物学报》和《杂交水稻》等以作物为研究对象的期刊的做法,不刊登以病虫草害为研究对象的植物保护类论文,不过,这还需要更多的统计数据支持。

另外,发表在后半年的论文的零被引率较高,这与统计条件有关。建议将这些论文录用后即尽快上网,增加引用次数,提高被引率。

综上所述,零被引论文的出现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由论文质量决定的,编辑在严格把关的同时也应该竭尽全力提早发表并提高论文的显示度。

参考文献

[1]任胜利.有多少论文没有被引用?[OL].[2012-04-18].http://b1og.sciencenet.cn/b1og-38899-42720.htm1.

[2]徐坚.晒一晒自己的“零引用”论文.[OL].[2012-04-18].http://b1og.sciencenet.cn/b1og-63234-441292.htm1.

[3]杜秀杰,赵大良,葛赵青,苗凌.学术论文的下载频率与被引频率的相关性分析[J].编辑学报,2009,21(6):551-553.

[4]朱大明.论文:从关注发表到关注引用[J].科技导报,2009,27(16):121.

[5]梁凤莲.中国农业科技类期刊单篇论文被引用情况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0):338-340.

[6]李建,邬亚文,夏小东,程式华.《中国水稻科学》创刊以来发表论文的统计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1):Ⅰ-Ⅵ.

[7]金碧辉,汪寿阳,任胜利,刘雅娟.论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4):202-205.

[8]任胜利,王宝庆,郭志明,金碧辉.应慎重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成果[J].科学通报,2000,45(2):218-2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