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生“过誉情绪”的疏导措施

优生“过誉情绪”的疏导措施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誉情绪”的预防措施有三:一是防止心理上的过分庆幸;二是防止心理上的过度“自誉”;三是防止心理上的错位。优生这种由过分荣耀而产生的心理,我姑且把它称为优生“过誉情绪”。前文列举的优生黄某的后果,正是过誉情绪带来的悲剧。“过誉情绪”的预防应当成为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课题。教师了解了优生“过誉情绪”的成因及特征,就可主动地进行预防和疏导。

浅谈学优生过誉情绪的疏导

刘永红[1]

摘 要:优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一般都处于优越地位,他们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富有进取精神。这些特点如能得到积极引导和帮助,可以促使他们积极向上,不断进步;如果不适时引导,容易滋长他们骄傲情绪。在过分荣耀之中,容易产生一种失常的“过誉情绪”,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伴誉性和衍变性。“过誉情绪”的预防措施有三:一是防止心理上的过分庆幸;二是防止心理上的过度“自誉”;三是防止心理上的错位。

关键词:优生;过誉情绪;疏导

笔者的一位朋友近年担任高中实验班班主任,常听她谈及优生难管一事,我有些愕然。按理说,优生集中的实验班是很好管理的。她担任班主任的实验班,从全年级2100多名同学中优选出几十名同学组建而成,学生免交学费、课本费、住宿费,每月每人另有200元生活补贴。这样的班,学校、老师、家长、社会都会认为非常好管理。听她讲后才明白,其实不然。班上的同学在初中阶段几乎都担任过团支书或班长,进高中以后参加军训新生运动会、演讲比赛、征文竞赛和学科竞赛等活动,获奖人次多、等级高。伴随多次的荣誉,学生中慢慢滋生了一种不平衡的心理,总认为自己就是学校的骄傲,学校离不开他们,颇有点学校是依赖他们而生存的味道。这种倾向在老师和同学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她通过家访、个别谈心和学生座谈会,仔细了解了学生心理。优生这种由过分荣耀而产生的心理,我姑且把它称为优生“过誉情绪”。

一、优生“过誉情绪”的提出及疏导的意义

后进生非健康心理的疏导早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的重视,大多数班主任都发出一个共同的感慨:班上几十个人都好管,就是那几个差生弄得我焦头烂额。但是,学校、班上的宠儿——“优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被人们甚至班主任忽视。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有些优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走向教师期望的反面。例如,某校高二年级一女生黄某,学习成绩遥遥领先,写作水平卓尔不群,27家报刊先后登出了她的文章;参加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她捧回了一等奖的证书,胸前佩上了一等奖的奖章。学校评选她为县、市“三好学生”,县教委隆重授予她“特别奖”。照理说,她脚下的路熠熠闪光,如此发展下去,将是前程无量。然而,荣誉、奖牌给她带来的是一场悲剧:她以“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而自傲,鄙视同学,轻视恩师;醉心于溢美之词,被他人以几句赞歌带入“爱河”;听信诱惑,中途辍学“下海闯荡”,发展到与他人姘居。鹏程化作了深渊,庸俗取代了新星,委实令人惋惜。

优生教育失误的代价表明,激励的作用并非完全是积极的,荣誉可以成为“助长剂”,强人意志,壮人斗志,催人奋进;但荣誉也可成为重大包袱,阻止人前进的步伐,压沉人驶向目标的航船。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取得成绩、获得成就、做出贡献的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喜悦之情,当外界的赞誉和这种内心的喜悦融合在一起,超过一定“度”的界限,处于过分荣耀之中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失去正常状态的心理,即“过誉情绪”。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就会使人沉浸于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兴奋之中,淡忘外界环境的作用和人生志向,掩饰对潜在问题和不利因素的深刻反省,从而陷入一个迷失自我的误区。

学校的优等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一般都处于优越地位,家长把他们视作顶门立户的牌子,学校把他们看作争创荣誉的旗子,社会把他们当作建功立业的苗子。为此,人们对他的关心多、鼓励多、赞誉多。起初,他们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受宠若惊,还保持着一缕“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自知之明的心绪,时间长了,就被颂扬之风刮得昏然如醉,被羡慕之词赞得飘然若仙,慢慢陷入“忘我”的“过誉”境地,落得“满招损”的结局。前文列举的优生黄某的后果,正是过誉情绪带来的悲剧。因此,我们说“过誉情绪”是断送优生前程的杀手,并非危言耸听。“过誉情绪”的预防应当成为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课题。

二、优生“过誉情绪”的特征

从“过誉情绪”的形成过程看,它具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过誉情绪”的伴誉性

“过誉情绪”并非人人都可能形成的,那些时常受批评、成绩平平、与奖赏不沾边的同学,只可能“自卑”,不可能“过誉”。虽然“过誉情绪”并非学校激励与学生荣誉观的必然产物,但它却是伴随成绩的升级和荣誉的升格而滋生的,是因不适度的激励促使荣誉感畸形发展而形成的。一般情况下,“过誉情绪”的强弱和成绩大小及荣誉的高低成正比,和取得成绩所付出的代价成反比。成绩越大,名誉越高,越容易形成较强的“过誉情绪”;付出的代价越小,取得的成绩越大,越容易陷入过度的喜悦之中;不切实际的浮夸更容易导入“忘我”及“过誉”的境界。所以有人说,“过誉情绪”是部分学业成绩佼佼者、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专利,此话不无道理。

(二)“过誉情绪”的衍变性

优生“过誉情绪”不是陡然形成的,而是在赞誉的氛围中由优生的特定心理背景演变而来的。

1.自尊、自信演变为虚荣爱面子。优等学生的社会地位优越,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这是因为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多是同学中的榜样和骨干,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他们在班集体中享有较高的荣誉,很难听到批评,很少受到打击,常常享受“重点保护”的待遇。由此便产生了认识上的片面性,过高估计自己,盲目自信,体察不到自身的弱点与不足,只注重务虚求荣,甚至以弄虚作假的方式去骗取信任和荣誉,以满足强烈的虚荣心。

2.倔强、好胜演变为高傲自大。优等生一般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意志坚定,具有坚强不屈、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特点。但这种心理容易在名誉的诱惑下失去控制,无限扩张,逐步向消极的、非健康的心理演变,慢慢变得自傲自大,自鸣得意,目空一切,瞧不起人,甚至对老师也品头论足,傲慢无礼。

3.自重、自爱演变为自私自利。优等生学习自觉性强,严于律己,勤于思考,乐于吃苦,勇于拼搏,善于创优,注重人格,珍惜名誉。但是,由于他们一直处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照中心,享受着被关心、被帮助、被爱护、被照顾、被补偿、被宽待、被安慰、被赞赏的特殊待遇,其个人欲望和需要一般都能得到满足。时间一长,他们便把这种特殊待遇视作理所应得的成绩报偿,自重自爱心理逐步发生畸变,“自我中心”的意识和“人人为我”的占有欲逐渐增强,甚至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只求人人爱我、敬我,不求“我为人人”,以致成为极端利己主义者。如一个英语较好的男同学,在他完成英语答题时,故意把桌凳弄得吱吱响,其内心想的是不要让别人的分数超过自己。教师了解了优生“过誉情绪”的成因及特征,就可主动地进行预防和疏导。

三、优生“过誉情绪”的疏导措施

对优生“过誉情绪”的疏导,重点应当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预防,而不应该等到这种消极心理形成后再去被动地矫正。在教育实践中,有三种情况特别值得防备。

(一)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顺境的情况下,要防止心理上的过分庆幸

学生在学习中一直处于顺境,一方面是相对于较复杂的成长环境和学习困难来说,有一个较顺心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是相对于“十年寒窗”的艰苦历程来说,“幸运之神”总频频而至。即成长环境无忧无虑,学习成绩每每如意。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直成长在顺境中并非是件好事。学习环境比较顺,遇到的困难、挫折相对少,对外部压力的感受就会逐步减轻,内在动力就会慢慢减弱,惰性就会逐步滋生。同时,在成长道路上,相对他人付出同等或较少劳动而得到较多的报偿,就可能失去冷静和反思,暗生一股喜悦之情,“过誉情绪”就会由此逐步积淀。朋友班上有一女同学,因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名列前茅,又任班干部,还在演讲中得奖,头上套上了好几个荣誉的花环,父亲又特地提前退休专搞后勤,在一帆风顺中形成了“过誉情绪”,成绩直降为班上第九名,心理压力很大。为此,朋友注意培养其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帮助她排除不求进取的惰性和盲目庆幸的幸运感,避免了“过誉情绪”对她的继续危害,她的精神大为振奋,后来成绩跃居年级亚军地位。

(二)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绩的情况下,应防止心理上的过度“自誉”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几乎人人都希望得到成功的收获。但是,由于受到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多重影响,奋斗的效益对每个人或每个学习阶段来说并不是完全均等的。有时虽通宵达旦,以勤劳为径苦作舟,可总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成功总是姗姗来迟;而有时似乎时来运转,一经点拨和努力,成功就像不速之客频频来临,可谓心想事成,甚至可收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收获,或者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或者竞赛连续获奖,或者运动会上夺魁,等等。这种在较短时间里取得显著成绩、获得殊荣的情况,常会给人带来难以抑制的兴奋,引起强烈的心理震荡。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他们的激励一定要适度,切不可进行不切实际的夸耀。同时,要适时地给予“降温”,促使其感情服从理智的思考,懂得今天的过度欢乐或骄傲,就埋藏着明天失败的种子。朋友说她班有一同学物理竞赛获全国等级奖并高考加分后,她一是肯定他付出的努力,祝贺他取得的成绩;二是让他放眼未来,脚踏实地地朝着高目标攀登。这样,他没有形成“过誉情绪”,期末总分并列年级第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

(三)在声誉鹊起的情况下,要防止心理上的错位

优等生在取得突出成绩,获得较高评价时,往往会声誉鹊起,获得同学的羡慕、家长的赞美、学校的表彰,甚至会产生轰动效应,在他们周围形成一个赞誉的包围圈。这些赞美之言无疑是一个看不见的陷阱,极容易诱人误入歧途,发生心理错位。把成绩看成是自己高于别人的能力的表现,形成“我是第一”的自我感觉,而淡忘同学的帮助、恩师的教诲、家长的抚养、社会的关怀。优等生心理一旦错位,就必然要“摔跟头”。朋友班上一位数学优等生,连续7次考了数学满分,在学校引起轰动,任课教师对其大加赞扬,树为学习标兵。后来,他数学成绩一度下降,再也没考过满分了。

沉痛的教训提醒我们,当学生的成绩日渐突出,名声日益扩大,特别是产生轰动效应,颂歌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我们不能以“伯乐”自居而去欣赏“千里马”的光彩,而应及时地帮助学生合理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追求,确定更高的奋斗目标,选择更强的竞争伙伴,不断跨越荣誉的羁绊,再接再厉,发展自我。还要教育学生强化清醒的自我意识,严于解剖自己,充分认识环境因素在自我成长中的作用,耐心听取同学的逆耳忠言,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指导,既不为困难所屈服,又不为荣誉所迷惑,扬长避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叶积德.学优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青海教育,2001(10).

[2]闫勤.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5).

[3]黄荣平.对学优生的心理分析及教育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思考,2003(7).

【注释】

[1]刘永红,重庆市铜梁县教科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