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达到识恩、知恩的认知要求;课堂教学还便于创设各类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探索“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对感恩教育有效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下面以上教版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为例,笔者对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品德课堂教学中,是感恩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二、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2004年上海二期课改课程标准(试行稿)正式面世,其中“从片面追求文化知识传承转向重视学科的育人功能”的基本定位,充分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精神。[2]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提到了与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课程标准的制订中,将学科知识学习与学会做人道理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各学科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达成中实现育人的功能。2005年教育部在继续做好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课程教材的审定工作中提出八项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德育与各科教学融合起来。积极开展德育教改与试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要求。正如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时代的变化、发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感恩,从识恩、知恩开始。纵观感恩教育的三个层次,认知层次是基础,它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最终的行为表现。课堂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达到识恩、知恩的认知要求;课堂教学还便于创设各类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探索“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对感恩教育有效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扎实感恩教育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需要,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老师授课的主要内容。纵观二期课改小学学科教材,不难发现各学科中均包含着感恩教育的内容,其中品德与社会学科、语文学科包含的感恩教育内容相对较丰富,呈现方式比较外显、直接;数学学科、科学与技术学科、美术学科等包含的感恩教育内容相对少些、呈现方式比较间接。无论感恩教育资源的多和少、呈现方式的直接还是间接,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弘扬和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途径。在实践中,学科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四个要”:要按照各学科蕴含的感恩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创造性地加以落实;要发挥各类课程教学功能,挖掘并丰富感恩教育内涵;要有机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克服牵强附会的“贴标签”现象;要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探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把感恩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通过课堂渗透性教学,让学生明白道理,逐渐形成感恩的意识。

1.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品德与社会学科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要将学科教学与感恩教育有机整合起来,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的实际内容,将学科教学与“感恩教育”有机融合,做到“无缝衔接”,真正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以上教版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为例,笔者对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见表10—14)。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坚持突出重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贴近生活实际,注重知行合一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情,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相应地选择合适的教育事例,创造生动的教育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认同。

第二,巧设学科活动,引导自主学习。

基于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实际水平,设计多种学科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指导搜集和整理时政资料,策划开展社会调查,引发专题讨论等,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逐步巩固认知,丰富情感体验,更好地践行。

第三,整合相关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img20

img21

img22

img23

img24

除了课堂教学、学科课外活动,教师还要积极将学科教学与学校的主题活动、班团队活动、拓展型课程等相关活动有机整合,形成教育合力,有重点、有序列、有条不紊地推进感恩教育。

以笔者执教的二年级《听爷爷讲故事》一课为例:课前,教师布置了学科活动,让学生采访家中的老人,了解他们曾经为家庭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收集相关的资料。课堂教学中,首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采访资料。一段段感人的小故事,一张张时代久远的黑白照片、一份份鲜红的荣誉证书都鲜活地展示了老年人平凡而又不一般的职业生涯。他们中有工人、农民,有教师、医生,有海员、解放军战士……学生们像是在比赛,争着用自豪的语气介绍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交流中,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兢兢业业、踏实认真、乐于奉献等精神,对老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回顾现实生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纪都大了,他们现在又在忙些什么?”为学生又创设了一次“感受恩情”的机会,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了老年人对自己的关心与疼爱,对家人的体贴与照顾,体会到了他们一辈子的辛劳,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此时,学生对老年人的深深的敬爱之情溢于言表。通过以上两步的教学,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从“知”到“行”的引导不容忽视,在指导行为环节中,教师通过游戏“孝敬老人对对碰”,激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自己能为老年人做些什么?课堂游戏给学生以提示和示范,更好地提高学生敬老爱老的意识。指导行为从“扶”到“放”,教师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了四个生活场景:(1)奶奶病了……(2)外公的生日快到了……(3)外婆唠唠叨叨时……(4)告别爷爷奶奶,外出旅游时……通过分小组讨论、表演,让学生逐步学习遇到这四种情形时应该怎么做,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指导他们的行为,将敬老爱老具体化。

在生活中建构道德学习的新天地,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社会潜能。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品德课堂教学中,是感恩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在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将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与儿童实践与行为相结合,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基础。

2.语言文学学习领域——语文学科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提供的教育素材更为具体感性、更贴近实际生活,对于认知水平和理性思维尚处发展阶段,并不断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显得更为亲切感人,更容易深入孩子们的心。语文是人类思想文化的载体,它记录着一个民族自古至今思想、道德、精神发展的历程,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内容。因此,在“树根立魂”、“立德育人”,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要将语文学科教学与感恩教育有机融合,要求教师科学地把握学科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特别是感恩教育的具体内涵,梳理形成序列,使之成为教师理解课程、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内容的重要依据。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品读,通过对文本的感受,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在阅读、感悟与体验中培养学生感恩情怀与感恩品质,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仔细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蕴含的感恩内容有些比较明显,有些相对较为内在,个别的是比较隐蔽的。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文章特点,对教材中的感恩素材加以系统的归类、整理,明确课文中所呈现的、要感恩的对象是谁?感什么恩?

下面以上教版《语文》小学低年级教材为例,就感恩对象分成:感恩长辈、感恩同伴、感恩生活、感恩祖国家乡、感恩自然这五类,进行梳理(见表15):

表15 语文学科 低年级(一、二年级)

img25

(续表15)

img26

从篇幅上看,感谢对大自然之恩的课文数量最多,这类文章大多是写景的记叙文,也有部分是比较浅显的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事物特点中,感受大自然之神奇、大自然之美,在美的熏陶中,自然而然产生感恩自然的情怀。其次,感恩父母、长辈,感恩生活,感受幸福的课文数量也较多。这类课文主要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通过朗读体验,来引导学生感知父母之恩、师长之恩,感悟生活之美好,激发他们尊敬父母长辈,珍惜现实拥有的幸福,热爱生活之情。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进行感恩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文字内容上,而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感恩因素。教师在利用教材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传授语文的基本知识、遣词造句的基本技能上,还要在此基础上利用它们来进行审美或感恩的启发教育,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思想境界也随之相应提升,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例如,四年级第二学期《看不见的爱》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记叙了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盲孩子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地玩耍——打弹弓,耐心地陪伴孩子,并鼓励孩子“总会打中的”,凡事的关键是“做了没有”。最后,孩子终于打中了目标。母亲对孩子的激励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让孩子在成长中面对现实,做任何事都应锲而不舍,直到成功为止。文章用淡淡的语句,叙述淡淡的情节,可带给读者的却是一股激情涌动的爱的暖流。简要复述课文,是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重、难点。感恩教育是爱的教育,通过课文文本的讲解,把学生带到爱的情境中去体会爱,容易做到,然而让学生把体会到的爱表达出来,抒发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上海市青浦区重固小学李冬梅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顺着“我”的心情变化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原来“我”的心情变化与母亲的言行有关。然后重点品读五句母亲言行的句子,通过理解、朗读、说话等方法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面对孩子怎么也打不中瓶子时,母亲不责怪,不急躁,轻轻地递,安详地笑;面对孩子是一个盲童这个残酷的现实,母亲不回避,不自卑,微微地笑;面对孩子打得精疲力尽,母亲不放弃,依然轻轻地递;面对别的孩子也这样玩,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和他们一样;面对孩子打了很久也打不中瓶子,母亲充分地理解、宽容。李冬梅老师教学如层层剥笋,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这句话的意思,抓住关键词、语句,李冬梅老师成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在品读、复述练习过程中无不感受到:是母亲的信任鼓励、坚韧执着,使盲孩子增添了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最终逾越了在常人看来难以跨过的沟坎。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母爱如轻风细雨,如婉乐柔歌,看不见,摸不着,但隽永、绵长,渗透在孩子的心灵中,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语文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考验的是教师的功力,老师要善于运用蕴含感恩意识的课文内容,将感恩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实现学生自我精神的成长,促进学生良好人格形成,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再者,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包含有感恩父母长辈、感恩同伴、感恩生活、感恩祖国家乡、感恩自然等内容的课文。根据小学感恩教育的目标体系,各年段的落实侧重点各不相同,即低年段“感受爱”,中年段“感动爱”,高年段“感谢爱”。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不同学段学习重点的设置,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实施学科渗透,形成感恩教育的序列,有效促进学生感恩品质、感恩精神的形成。例如,同为感恩自然、保护环境、热爱生命主题的课文,各年段教学的要求与侧重点的把握就应考虑到层次性、序列性。在讲授低年级的《大自然的语言》、《水妈妈的孩子》、《夏天》等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课文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可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通过读——理解——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奇特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幻,感受自然给予人类的这一切美好,激发学生积极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的沈彩红老师还设计了一个说话小练习: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但如果你是个粗心的人,就永远也看不见。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与同学交流一下。你也来做小诗人,写一首小诗。这既给予了孩子们运用所学句式进行说话练习的机会,更促进了孩子们对于自然的关注与了解,将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同属于感恩自然、保护环境主题的中年段《白银仙境的悲哀》一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在“仙境”上下足功夫,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白银仙境的美,为后面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激发学生对遭破坏的白银仙境产生惋惜和痛心之情作好铺垫。教师紧扣“悲哀”一词,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课题中的“悲哀”不单单指白银仙境由一个幽美的人间仙境变成了面目全非的“垃圾场”,还指“罗宾逊”和“镇长”前后心情上的反差,更是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和他们的行为感到“悲哀”。让学生懂得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破坏生态将受到自然的报复;理解违反自然规律是对生命的摧残。同样,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作为学习课文主要突破口。这句话前半句表达了对地球的赞美、热爱之情,后半句表达了深深的痛惜之情。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在了解了有关内容后,再来读这句中心句,让学生充分体会前后半句所表达的情感差异,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文章的主旨。在实际教学中,有教师还让学生改写文章,以白银仙境、地球的口吻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情况,看似一项练笔的练习,实质上,在练习写的过程中,学生进入了第一人称的角色状态,加深了情感的体验,进一步感悟保护地球、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高年级(五年级)《养花》是著名语言艺术大师老舍所写的一篇自己养花体会的文章,字里行间饱含对自然花草的喜爱,对劳动的赞美。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别人夸花,全家骄傲”,“昙花开放,约朋友共赏”,“花分根了,赠给友人”中的一个事例,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用对话、神态等描写补充作者在文本中的“留白”,使内容更为丰满。同时,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灵活使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交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练习复述的过程中,学生深深体会到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感受到自然万物的美好,感恩生活给予的这一幸福。课外,还有老师结合本课的学习,布置了语文长期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来种植,或者饲养一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要求学生像妈妈一样照顾、关心它,然后记录种植或者饲养过程中发生的小故事和自己的一些感想等。通过这一综合活动,培养了学生关心热爱生命的情感,促进了学生去观察生活,一方面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做、看、写一系列活动中感受自然、生命的可贵,增添生活乐趣。

3.数学、英语、美术、科学与技术、音乐等学科

心理学家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在研究中强调:启发儿童,使儿童自己发自内心地来接受教育;通过虚假的或真实的道德情境冲突,使儿童自身积极的思考达到教育目的。教材课本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教学内容与教育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创造性地开发已有的教育教学环境,创设新的环境,也可以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入道德教育。下面提供上海市园南小学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教育环境,深化感恩思想的实践研究的实例[3]

案例

科学常识课:《合理饮食》

胡莹老师创设了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节这天,为老师设计一份合理的早餐食谱。

指导要点:

(1)根据提供的食物教具设计一张食物分类表。

班主任老师每天很辛苦地教大家本领,假如你的班主任老师要参加一个自助早餐,你会为她选什么食物?

(2)交流:你为什么这样设计?说说设计意图。

(3)讨论:你对同学的设计有什么补充?说说理由。

(4)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设计。

胡莹老师设计这一活动的学科教学目标是:(1)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食物种类与营养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2)通过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使食谱更加合理。教师考虑到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最熟悉、最尊敬、最喜爱的老师之一,因此创设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为班主任设计早餐,培养学生懂得关心身边人,懂得感激老师的辛勤付出,尊敬师长。这样一个课堂小任务的设计很好地做到学科教学与感恩教育的整合。

案例

数学课:三年级《乘法结合率简便计算》

数学老师在课堂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一天要批多少作业吗?请你来算一算。某天老师布置了4组口算题,每组25小题,老师教2个班级,请你来算一算老师共要批多少道口算题。

学生:2×4×25=2×(4×25)=2×100=200道

老师:老师要批200道口算题,看了这个数据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老师真辛苦。

学生:老师还要批阅学生的订正题,实际上批阅的题目数远超过200这个数量。

……

演算乘法结合律简便运算的文字题有很多,这位教师很有心,选择了老师批阅作业的内容编写了一道文字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一天要批改多少作业吗?”开始第一个问题,就激起了学生演算求结果的兴趣。在文字题的设计中,数据的设定意在让学生进行乘法结合律简便运算的巩固,文字题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学生通过演算,接触结果后,对教师敬爱之情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谈到了想感谢老师的种种做法。一道文字题既让学生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思想的教育,同时渗透了数学生活化的理念,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上述实例之外,园南小学的教师积极实践跨学科整合教材资源,实施感恩教育,学校以学科教学为内容,主题活动为载体,融知识与品德教育为一体,在整个系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生情感,指导学生行动。

例如,音乐老师教会学生演唱《小乌鸦爱妈妈》后,美术老师指导学生为父母制作一张感恩贺卡,而数学老师则指导学生用规律性的图案把贺卡装饰得更漂亮。

这样的教材重组、整合,不仅深入挖掘了不同学科教材的感恩内涵,拓宽了各科教材的发展空间,还增强了学校感恩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浓浓的感恩氛围中学习,获益颇多。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指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小学生处于皮亚杰所说的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依据儿童发展规律,这个阶段的孩子道德情感从形式上来说属于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深入挖掘、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感恩资源,结合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特点,在教学中设计感恩教育情境,能有效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道德认知也得到相应的强 化。

(二)巧妙融入课外各类感恩教育素材,深化感恩教育

学科渗透感恩教育,除了充分利用已有教材,还应注重选取合适的课外感恩教育素材作为补充,进一步完成感恩教育的拓展和延伸,这同样是十分必要,不容忽视的。上海市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五年级的拓展型校本课程——诗化语言,由校长亲自编撰教材。教材中很多诗歌、短文例作可以用来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如《孝敬歌》、《老师真美》、《心中的老师》等。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学习声律启蒙;通过创作指导,鼓励学生尝试仿写诗歌。学生在吟诵中感悟,在创作中提高,他们不仅感受到诗歌这一文学表现形式独有的音韵美,还学会了怎样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物,收集点滴创作小诗。学生编写了《妈妈真美》、《我眼中的家》、《忙碌的爸爸》、《夕阳下的校园》等小诗,虽然笔法稚嫩,但是感情真切。在教师节、父母生日等特殊的日子,有的孩子还配上画,制作成诗配画作品,赠送给长辈。学诗、吟诗、作诗、送诗的过程,也是有效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针对6—12岁年龄段的孩子,运用道德叙事的方式来进行品格教育通常效果会比较好。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一味的说理,枯燥地说教,来自学生的接受反馈并不好。而通过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讲讲、读读、议议,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去引导,更能促进学生感悟明理,并自觉内化为内在的品格。我国台湾地区小学在实施感恩教育过程中,就注重使用感恩小故事绘本,即图画书,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下面这则绘本故事《朱家的故事》是台中市私立安安小学三、四年级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课外感恩教育素材。《朱家的故事》(即Piggybook,作者为英国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英文汉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主要内容如下:

这是朱先生和他的两个儿子,小吉和小利,他们住在这幢很漂亮的花园洋房里。他们还有一辆很漂亮的车子,放在很漂亮的车库里。朱太太正在房子里忙着。“太太!快点!拿我的早饭来。”每天早上,朱先生在出门上班前,总会这样叫。“妈!快点!早饭呢?”小吉和小利在出门上学前,总会这样叫。他们全都出门以后,朱太太就开始清洗早饭留下的碗盘……铺好每个人的床……清扫每个房间的地毯……然后才出门上班。

“妈,快点!晚饭好了没有?”每天傍晚,孩子们从学校回来,总会这样叫。“老婆,快点!我饿死了!”每天傍晚,朱先生下班回来,总会这样叫。他们一吃完饭,朱太太就洗碗……洗衣……烫衣服……然后,再准备明天的饭菜。妈妈在忙着做家事的时候,爸爸和两个孩子就在客厅休息看电视。

有一天傍晚,孩子们放学回来,却发现没人招呼他们。“你妈呢?”朱先生一回到家就问。但是他们哪儿都找不到朱太太。在壁炉上有一封信。朱先生拆开信封,信封里有一张纸写着“你们是猪”。“我们该怎么办?”朱先生问。他们不得不自己做晚饭了。这一做,就花了好几个小时,而且做得难吃极了。第二天早上,他们又得自己做早饭。这一做,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而且又做得难吃极了。第二天晚上,第三天,朱太太还是没回来。朱先生、小吉和小利不得不自己照顾自己。他们从不洗碗盘,也从不洗衣服。很快的,他们家就像个猪圈一样。吃完一顿难吃的晚饭后,两个男孩哀嚎着:“妈妈什么时候才会回来?”“我怎么知道。”朱先生用鼻子哼了一声。

有一天晚上,家里没有东西吃了。朱先生说:“我们得搜搜看有没有可以吃的残渣碎屑。”就在这个时候,朱太太走进门了。“求求你留下来吧!”他们哀求着。于是,朱太太就留了下来。朱先生帮忙洗碗盘,小吉和小利铺床,朱先生还烫了衣服,他们全都帮忙做饭。他们发现:大家一起动手做家事真开心。妈妈也很快乐……她帮忙修好了车子。

《朱家故事》讲述了朱先生一家的一个生活小故事,这其中蕴含了尊重、关怀、负责、合作、感恩等品德。教师深入挖掘了故事中品德教育的意义和内涵,设计了内容深究与学生经验探究、良好行为演练及分享三个教学阶段。教学过程与说明摘录如下[4]:

一、内容深究与学生经验探究阶段的感恩教育

这一阶段首先通过教师提问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动机:“你们家平时谁做家务?如果没人做会怎么样?画面(绘本封面)中的人的表情如何?妈妈为什么会如此?”然后,用多媒体逐步呈现绘本故事,并适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大意。内容深究要求学生了解:“朱先生家事的项目有哪些?朱妈妈在家事中的作用是什么?朱爸爸和两个孩子的行为好吗?你怎么看?故事中有许多猪的图案,有什么意义?朱妈妈不在家时,家里发生了什么事?你认为朱爸爸和孩子们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大家一起动手做家事跟一个人做家事会有什么差别?朱妈妈为什么很快乐?”如此等等。学生经验探究则把绘本故事和学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你觉得男生应该做家事吗?爸爸或妈妈做家事时,你在做什么?”“如果有一天,爸爸或妈妈不愿意做家事时,你觉得家里会发生什么事?”“朱妈妈留下后,朱家父子的行为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如此等等。内容深究与学生经验探究随情节的展开交互进行,通过故事和现实的交替,使学生反省和认识到父母的辛苦,从而产生感恩之心。

二、良好行为演练阶段的感恩教育

经过上一阶段的学习,学生意识到自己应对家事负有责任,同时也应对父母表达感恩之心,即可引导他们进行良好行为演练。课堂上,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父母和子女的角色。

子女的眼睛注视着父母,问:“有什么家事是我可以做的吗?”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家事的演练;说:“妈妈(或爸爸),谢谢您准备晚餐给我吃。”这是让学生向父母表示感谢。演练中的态度和语气非常重要,角色可以互换。

课后,让学生回家真正向父母表示感谢,把心得感受写在行动记录单上。如果可能,还可做感恩卡,唱感恩歌曲等。

三、分享阶段的感恩教育

在回家感恩之后,教师让学生轮流分享自己和父母的感受,并给予适切的回应。然后将其统整为两个方面:第一,主动参与做家事及适时感谢父母的辛劳,爸爸妈妈会很高兴;第二,每个人对家事都负有责任,负责尽职才不会增加别人的负担。

以上教学实例与说明向我们完整地展示了充分利用课外感恩教育素材,深化感恩教育的过程。教学中,教师紧扣故事中与品格教育有关的几个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体验、思考、感悟。小小的朱家故事和每个孩子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的引导拉近了文本材料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故事和现实的交替探究中,学生逐步明白了要尊重家庭中父母的劳动,明确了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应该对家庭责任有所承担,懂得了要与家人合作一起完成家中的事务等。这第一阶段教学解决了学生明理认知方面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第二阶段良好行为演练则是将“知”转化为“行”的训练过程,即指导学生怎么做。教师的指导关注到学生的眼神和语气,十分细致。课后的行动作业是课内感恩教育的巩固和延伸。教育到此,看似基本已经达到了教育的目标,然而第三阶段的分享起到了很好的反思、体验和总结的作用。通过交流回家实践的感受,学生重温了感恩行动带来的温暖与快乐,同时更明确了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感恩就是引导学生感动,教会学生感谢,帮助学生明确责任。这所有的要求都融入了三个阶段教学中,可谓步步扎实,水到渠成。

课外感恩教育素材面很广、内容很多,采用的学习形式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采用文本阅读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话题辩论的形式,可以以体验式教学为主,也可以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学科内容选择相应的课外感恩教育材料,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拓展、深化感恩教育。(2)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拓展学习。(3)选取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激发学生真实的体验,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与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