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学校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构建感恩行动平台的几点思考

浅析学校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构建感恩行动平台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恩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懂得识恩,学会回报,把报恩看成自己的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包括三个层面。感恩教育就是要教会大学生识恩、知恩,了解自身所受的恩惠,并在内心认可这些恩惠。感恩的前提是识恩和知恩,感恩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恩惠并非天经地义,更不是理所当然。感恩教育还要教会大学生将内心的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或施恩的实际行动,并将之形成一种习惯。

浅析学校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构建感恩行动平台的几点思考

郭水泉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前几年报道,湖北襄樊市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3000元不等,并希望接受捐助的大学生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还有国家对大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但对社会表示感恩的行动却不多。其实对父母、学校、企业、资助的个人和国家感恩,说得较多,做得较少,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家庭、学校可以着重进行这方面意识的培养。相信没有感恩意识的人很少,而感恩行动的缺乏只是没有一个感恩的平台去激励他。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学校作为第三方要发挥自己特殊的优势,在他们之间构建感恩的平台,进行正确引导。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没有感恩的受资助大学生是否要受到不公平待遇

对于社会来说,受资助而没有一定感恩的大学生不应该受到不公平待遇。大学生都还是未谙世事的孩子,他们可能不会更多地知道人情世故,如果因此取消资助资格,与资助的目的不相符,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受资助的学生一直在贫困的环境中成长,这使他们比富足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有更多的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有时候会以过分强烈的自尊表现出来,例如,虽然接受了资助,但却不愿意被施舍,更不认同施舍者高人一等。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对社会的资助在认识上确实存在问题,没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这些善款,但我相信更多的孩子是会感激来自社会上的这种帮助的。如果受资助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感恩为何物,这不仅是孩子们的悲哀,也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悲哀,我们难道不该反思一下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教育方式吗?并且,受助者是否心存感恩作为一种内心活动往往难以外露,缺乏形式化的衡量,并不能因此就判断不感恩。所以,我们要更宽容地对待这些孩子们,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对于资助者来说,也不应该让受资助而没有感恩的大学生受到不公平待遇。资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无偿地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即使是有附加条件的资助,这不仅是在物质上对受助者的帮助,在精神上对他们更是一种引导,有利于他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资助者可以要求接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每年要向他们报告学习情况,要对他们的资助表达谢意。可能资助者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希望了解到被资助者在自己的资助下,不仅完成了学业,而且完善了品格。通过贫困生定期或不定期地汇报自己的一些情况,并把对资助者的感恩之心充分地表达出来,让资助者觉得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附加条件应该是以尊重受助者独立人格和尊严、有利于受助者自信的培养和健康的成长为前提。如果过分强调感恩,认定只有孩子们向资助者明确地表达了谢意,说了感谢的话才是懂得感恩的话,就会成为“道德要挟”,这样只会增加他们的自卑感,不利于成长。更不应该当受资助的大学没有满足这些条件的时候,让受资助而没有感恩的大学生受到不公平待遇。否则会让资助者的“无私”打了折扣:不是因为资助者付出了金钱,就自然取得了要贫困生汇报学习情况和得到他们道谢的权利。资助者不能因为没有听到受资助者感谢的话,就认定受资助者是冷漠无情的,便以停止资助来对这些孩子们予以惩罚,让这些贫困的大学生不仅背负经济贫困的压力,而且还要背负道德上的压力。

2.感恩行动是否必须要通过外在的方式表现出来

受助者表达自己感谢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向资助者打电话、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把内心的谢意充分地表达出来是一种方式;默默地把感激之情记在心里,并努力地学习,用自己的知识回馈社会也是一种方式。也许一些学生会在今后以其他的方式“涌泉相报”等,这都是一种感恩,不同的是感恩有没有通过外在的方式表现出来让资助者感受到。个人认为感恩应该通过外在的方式表现出来。感恩是增强学生动力的源头,也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方式,而且受助者心怀感恩是对爱心人士最大的安慰。资助是爱,感恩也是爱,资助与感恩要共同构成一个爱的循环圈,二者互相促进,良性循环,这才是和谐社会。你无偿资助我,我就要以实际行动表达我对你的谢意,这才是当今大学生的一种担当。心怀感恩,才能知道珍惜,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珍惜别人患难相助的爱心。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没有感恩,爱心之树就失去了成长的沃土,爱心之舟也必将搁浅在心灵的荒漠。不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好的情操和品德将永远鲜亮。一个让崇高坠地、爱心落空的社会是多么让人失望啊!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我们需要倡导形成一种知辱明耻、互相关爱的社会氛围,培育一种尊重奉献、褒扬崇高的价值追求。应该承认,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我们不敢奢望会真正成才,将来会自觉地、无私地回报社会。所以,无论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社会的资助之恩和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本人觉得都应该通过外在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新时期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而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知恩、报恩、施恩的教育。感恩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懂得识恩,学会回报,把报恩看成自己的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感恩教育应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认识层面。感恩教育就是要教会大学生识恩、知恩,了解自身所受的恩惠,并在内心认可这些恩惠。从心理学角度说,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什么样的认识,便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感恩的前提是识恩和知恩,感恩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恩惠并非天经地义,更不是理所当然。其次,是情感层面。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细心地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在认识的基础上,唤起大脑中的情绪记忆,产生一种温暖的幸福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回报恩情的自觉意识。最后,是实践层面,也是最重要的层面。感恩教育还要教会大学生将内心的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或施恩的实际行动,并将之形成一种习惯。

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1.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

高校的功能包括教育、科研与服务社会,其中教育是基础,而德育在教育中又处于首要地位。感恩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高校感恩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切实实现高校德育目标,构建和谐校园。

2.感恩教育促使大学生善待自我和进行自我教育

尊重是以自尊为起点,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尊重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自己的独立人格。由于心怀感恩的大学生会真诚地尊重别人,同样,也会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通过感恩教育,大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将心比心理解他人,从而逐渐会体谅别人,去学习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不足,并学会自控,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

3.感恩教育能够很好地改善人际关系

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知道用感恩的心和行动去报答于己有恩的人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有利于师生、同学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一博,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自己的成长、成功。

三、学校在感恩教育中应有效搭建感恩的平台

和谐社会需要感恩,受资助者由于心理作用不愿直面资助者,学校作为在资助者和受助者之间特殊的第三方应该在感恩教育中有效搭建感恩的平台,帮助他们相互联系和相互沟通,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共同构成一个爱的循环圈。

1.感恩教育应纳入“两课”教学体系

学校应充分重视感恩教育,将其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结合“两课”教学及德育课程改革,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将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教会学生识恩、知恩。要让大学生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

2.感恩教育应纳入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

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模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组织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从不同角度出发诠释“感恩”的内涵,积极引导学生的感恩行动。在自由民主的交流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的感恩情怀。教会学生知恩图报。要让他们知道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感激父母;要让他们理解老师盼生成才的良苦用心,把接受老师的教育和认真学习变成自觉行动;要让他们学会相互关爱、珍惜友谊、共同进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国家和社会,逐渐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建立感恩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平台和长效机制

利用学校德育工作方式灵活多变、教育内容紧贴时代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1)以庆祝我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在国庆节、环保日、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来临之际,在学校可举行大型的诸如热爱祖国、保护环境、感悟亲情、尊重教师等主题的感恩活动。一是开展感恩父母教育。举办“亲情三个一”活动,倡议学生给父母一周打一个电话、一月写一封信、一学期交一张成绩单;开展“感恩父母,你我同行”系列活动,举行“给父母的一封信”征文比赛,召开“感恩——我的家人”主题班会,组织学生重温《一封辛酸父亲的来信》,采访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寄语,制作成专题片进行播放。二是开展感恩师长、感恩同学教育。举办“我的理想、实践和情操”等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宣传感恩事迹,激发学生对师长教诲、同学互助的感恩之情;设立雷锋岗,发动学生志愿者主动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特别是生病、孤寡、高龄和空巢老人,为他们提供点对点服务,帮助他们送米送菜,打扫卫生。

(2)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感恩实践活动,如献爱心、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环保宣传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明白感恩的意义,体验施恩的快乐。学校利用寒暑假开展“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在毕业生中开展“临行之际”感恩系列活动,倡导文明离校,在离校之前,进行一次公益劳动,打扫教学楼、实验室和学生宿舍,并且走上工作岗位努力工作,回报社会。

(3)与家庭、社会合作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感恩认知和行为。因此,学校可与家长、社会相关部门、企业等联合开展感恩教育。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关注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不能单一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更不能溺爱孩子,不能以让孩子安心学习为由替学生包办所有事情,应该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做到生活自理,同时担当起作为家庭成员应当担当的责任。除此之外,要经常与学校沟通,反映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时的思想品德表现,避免出现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行为判若两人的现象。其次,学校可与社会有关部门、相关企业联系,在他们的支持下,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义务工作以及调查研究的机会,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另一方面,通过亲身参与或调查,让学生接触到各行各业工作者的真实生活状况,了解其中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4)针对助学工作开展感恩教育。近年来,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和数量逐年增大。各类助学工作已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而应适时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点拨、唤起学生们的感恩心。一是引导受资助的学生成立爱心社团,秉承“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宗旨,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助人与育人相结合。二是通过开展网上感恩与诚信论坛、举办感恩诚信教育讲座、播放诚信教育纪录片、完成“感恩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自立自强,用实际行动回报家庭、国家和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