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恩教育方法

感恩教育方法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关于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的界定受到大部分学者的赞同与认可,感恩教育是一种基于人的道德情感的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其中,情感层次贯穿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远离情感层次的认知是空洞的、苍白的,缺少了情感层次的实践是形式化的、表面的,将使感恩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感恩

说文解字》中对感恩的解释为: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恩,惠也。从心因声。“感”和“恩”都“从心”,即属于人的内在意识。《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到今,源远流长。早在《诗经》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佳句。“感恩”这一说法最早是在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中提出的,其中有“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的记载。文学作品中,更是不乏表达感恩情怀的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剪灯新话》中“所宜竭力宣忠,感恩图报”表达的也是要报答恩情的情感。流传民间,人们耳熟能详的还有“衔环结草”、“卧冰求鲤”等感人故事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等古训。

所谓感恩,学习了当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就是对于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帮助、方便由衷地认可与感谢,并想要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来自人的心灵深处,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教育与激发;感恩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它是一种品德,是个人的一种价值取向。

(二)感恩教育

马克思说,恩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接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4]关于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的界定受到大部分学者的赞同与认可,感恩教育是一种基于人的道德情感的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5]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唤醒受教育者的知恩、识恩意识,帮助其形成感恩情怀,并促进其内化为个人的思想行为准则,进而落实于行动中,形成良好的感恩习惯。

从感恩教育的概念界定可以分析出,感恩教育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认知层次,就是让受教育者意识到、并发自内心地认可自身所受到的关爱、帮助与恩惠。

二是情感层次,就是教育者在知恩、识恩的基础上,自然而然产生出快乐、温暖、幸福的情感,内心的感动进而演变为一种报答恩情的冲动。

三是实践层次,受教育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冲动,将内在的感动、感谢之情转化为报恩或者为他人服务的行为,并逐步养成习惯。

在感恩教育过程中,三个层次由浅入深,从知恩、识恩到报恩、施恩是一个质的飞跃,体现了人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情感层次贯穿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远离情感层次的认知是空洞的、苍白的,缺少了情感层次的实践是形式化的、表面的,将使感恩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感恩教育不单单是感恩知识的传授过程,更主要的是一种感恩情怀的陶冶过程。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情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情感的伴随,道德认知才能深深植入受教育者的内心,动之以情,能促其晓之以理;同时有了情感的铺垫,能更好地激发受教育者报恩、施恩的冲动。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6]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影响着人们对生活、事物、他人等的看法,影响着人们思维、行为的方式,更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它不断完善个体自身的生命和道德人格,不断促进个人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提升个人自身的道德境界。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与相互利用。这两种情况在两个人的意识中是这样出现的:1.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存在;3.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7]感恩教育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它让人学会相互理解,懂得相互关爱,对生活和他人心存感激,它让人们领悟爱的真谛,感受生活的情趣与意义。

(三)小学感恩教育

小学感恩教育是指:在小学阶段,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适宜的条件、环境与活动,让小学生与父母、老师、同伴、集体、社会以及大自然等充分接触,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父母、老师、同伴、集体、社会、大自然等对自己的恩情,并自觉将内在感受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学生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活动。

小学感恩教育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主实施的感恩教育活动,它包含主题教育活动、学科教学渗透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