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幼教思想

孔子幼教思想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综上所述,可见孔子的幼教思想颇与现代幼教原理相辉映。探讨我国幼教思想的起源,孔子可谓是具有初步系统幼教思想的第一位先者,有关儿童教育的主张可独立成为一个完整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代表我国儒家正统的幼儿教育思想基模。孔子的幼教思想中仁爱精神、个性差异、循循善诱、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及品格道德教育,不仅是当代中国幼儿教育思想的写照,而且也揭示了人本主义幼儿教育哲学发展趋势。

二 孔子幼教思想

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于30岁后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开私人兴学的先例,并被后世尊称至圣先师。孔子思想构筑了周代文化,注重品行道德,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能优游道艺,统会学术,成为通儒。

孔子的幼教主张的主要表现

慈幼思想。《礼记·礼运》记载儒家论述,其中叙述孔子的大同思想。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孔子慈爱幼儿教育,实施仁爱的教育主张。

因材施教。在《礼记·礼运》记载中,针对优质生的教育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强调诱导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他还主张实施个性教育,以赞美给予不同答案,予以长善而救其失。例如子路、冉有问闻斯行诸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因其性向不同,程度有异,给予不同的答案。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重要思想。

品德第一。孔子教育思想核心,注重人生哲理。他主张品德教育先于知识教育,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新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他认为启蒙初教的儿童应先学会孝弟仁爱等生活美德,才能进而学习六经文章的知识。指出生活教育乃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儿童应先学习为人处世之道,进而学习抽象的知识。由此可见,孔子重视生活教育及品德实践,主张教育要有阶段性或顺序性。孔子的德育课程,主要是知仁圣义忠和六德和孝友睦img3任恤六行。

循序渐进。孔子《论语·宪问》记载,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不主张速成式的儿童教育,认为这种教育方法对儿童毫无益处。他主张儿童在未受到良好的生活教养之前,不宜拔苗助长,过多学习文化知识,以免成为徒有知识而不能实践的浮夸之士。幼儿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阶段,实施个性化教育。

幼儿教育带给人们的启示

孔子生于春秋乱世,有感于当时社会紊乱,须弘扬西周时期的礼乐教化,遂辞官退隐儒林,著书立说,并私相传授,有弟子三千人,对传承中国文化精粹,贡献巨大。从上述思想剖析,可获下列启示:

1.幼儿教育必须重视幼儿福利化,以实践孔子大同理念。

2.以符合儿童发展原理中的适性教学原则。坚持个性差异教育,例如孔子主张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失,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者各有其优点和缺失,有待教师明察并引领其成长。简言之,教育必须适合学者的个性差异。

3.幼儿教育普及化,以实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机会均等主张。

4.幼儿教育需循序而进。要从基本的生活礼仪做起,进而学习抽象知识。要把生活教育摆在第一位,避免浮夸不实的知识灌输。

对今日幼儿教育的效度

1.综上所述,可见孔子的幼教思想颇与现代幼教原理相辉映。如幼儿福利、幼教机会均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生活本位教育等,皆为今日先进国家幼儿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准则。这些幼教原理早在两千多年前为孔子所主张。孔子的先知先觉,着实令现代人所敬。正如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2.孔子是将儒家教育思想真正系统化而自成一家的我国第一位学祖。探讨我国幼教思想的起源,孔子可谓是具有初步系统幼教思想的第一位先者,有关儿童教育的主张可独立成为一个完整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代表我国儒家正统的幼儿教育思想基模。孔子的幼教思想中仁爱精神、个性差异、循循善诱、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及品格道德教育,不仅是当代中国幼儿教育思想的写照,而且也揭示了人本主义幼儿教育哲学发展趋势。他还在《礼运》篇中提出孔子学说大同世界的慈幼思想,强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追求人本主义幼儿教育自我实现的崇高目标。可见,孔子学说博大精深,无远弗届,对今天仍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