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荀子幼教思想

荀子幼教思想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种观点,《荀子·富国》认为教育是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博学,积善而化性。

四 荀子幼教思想

荀子(约前298—238年)名况,字卿,亦称孙卿,是战国末年赵国大儒。他的《劝学》《性恶》《解蔽》《礼论》《修身》《儒效》等著作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且也颇具有批判精神,被称为先秦儒家教育理论的经典。

幼教主张

荀子的幼教思想可做如下概括:

性恶论。他在《荀子·性恶》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为则性不能自美。”所谓本始材朴是指人的生理素质天然粗朴;文理隆盛是指礼义道德,后天人为。基于这种观点,《荀子·富国》认为教育是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博学,积善而化性。换言之,教育是外在的熏陶,由外而内,品德修业在于努力模仿他人的善处而践行。

知识的学习始于感官而终于理性。在《荀子·解蔽》中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事物又存在于可被认识的客观真理中。各种知识须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是指人们通过感官而获得知识,尔后提升到理性认知,之后又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而获得真理;认识的最高阶段是与理论相结合上升为新的理论。在《荀子·儒教》篇中描述了认识的过程: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里所指的闻、见、知、行是荀子所谓的认知步骤。荀子《荀子·大略》上说:“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视,道之以道而勿强。”大意是说,君子对待自己的孩子,喜欢却不表现在脸上,指使他行动却不在表情上赞扬。用道理来引导孩子而不是勉强要求。

教材内容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在《荀子·劝学》中提出:“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即法则、规律)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在《劝学》及《儒效》篇中,是以诗、书、礼、乐、春秋五经作为教育内容。

重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荀子主张性恶,重视环境的力量及重要性。在《荀子·劝学》篇中指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在《荀子·性恶》篇中还指出:“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汙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这里明确指出环境对个人气质具有熏陶作用,慎选良师益友对个人行为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他还列举了不善之人行为影响带来的危害。

幼儿教育带给人们的启示

1.荀子的性恶论肯定教育的积极功能,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培养素质。重视社会学习功能(角色示范),强调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2.认识学习的步骤性。必须从感官认识开始,最终上升到理性认知。换言之,学习经由观察而至内省,由具体而至抽象。一切学习必须力行实践,否则功效不佳。

3.注重环境教育,强调环境的熏陶作用。

4.重视儒家经书和礼仪教育的教材内容。

对今日幼儿教育的效度

1.恶性论与孟子性善论相反,皆犯了失之于偏的错误。如前所述的郭耳保、皮亚杰等人的道德发展论等观点与荀子看法不同。荀子的性恶论主张道德是后天学习而来,是由外向内的。这种道德后天论倾向于教育万能论,这是当时社会对教育功能认识的一家之言。

2.知识学习始于感官而终于理性认知的观点,符合现代由具体到抽象的幼儿学习原理,也近似西方认知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主张。这种认知学习必然重视内在化的过程。

3.教材内容为诵经、读礼,超出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准,不符合现代幼儿教学原理。这种见解因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所致。

4.重视环境教育,与现代教学原理的新观念吻合。

5.强调良师益友的重要性,颇具现代社会性教育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