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及明代幼教思想

宋代及明代幼教思想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达到变化气质的教育目标,张载认为幼儿应从小学习洒扫应对的生活礼义,并重视蒙养之道。张载赞同孔子因材施教和循序而进的教材教法观点,并认为幼童学习须先从生活礼仪做起,从生活教育着手。尊母教、蒙以养正及保传教育幼教思想。保传教育、蒙养教育及孝、弟、慈的家庭教育思想。揭示幼教思想的概要,对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朱子主张教育应分级而进,由小学而大学。

二 宋代及明代幼教思想

张 载

蒙以养正的幼教思想。张载(公元1020—1077年)北宋人。他的教育思想继承儒家本色,为学宗旨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并以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理窟篇》为教育立下不朽的名言)。为达到变化气质的教育目标,张载认为幼儿应从小学习洒扫应对的生活礼义,并重视蒙养之道。他在《正蒙·中正篇》指出: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尽其道,其唯圣人乎!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钟虽未扣,而有声之理自在;圣人虽未问,而至知之理甚微)。有如时雨化者,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而后教之也。蒙即指童蒙而言。至于蒙养之道,张载认为必须从小学习生活礼节。他在《正蒙·中正篇》进一步指出:教人者,必知至学的难易,知人的美恶,当知谁可先传此,谁将后倦此。若洒扫应对,乃幼而逊弟之事,长后教之,人必倦弊。惟圣人于大德,有始有卒,故事无大小,莫不处极。今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知至学的难易,知德也;知其美恶,知人也。知其人且知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问同而答异,以此。张载赞同孔子因材施教和循序而进的教材教法观点,并认为幼童学习须先从生活礼仪做起,从生活教育着手。具体策略应由父母从小陶冶幼儿气质,培养善良习性。他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令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本传》)。其间他特别重礼、义,强调尊德性与道问学双管齐下,以便博文约礼、下学上达。所谓下学上达,是指从学习具体的资料开始,渐进而达到至高的理念,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程 颐

尊母教、蒙以养正及保传教育幼教思想。程頣(1033—1107年)宋仁宗、哲宗时期人。思想渊源于周敦頣。他在《伊川易传》中指出:“未发之谓蒙,以纯一未发之蒙而养其正,乃作圣之功也。发而后禁,则扞格而难胜。养正于蒙,学之至善也。”程颐所谓的蒙,一是指不明事理的幼童。我国教育史上有蒙养、发蒙、训蒙、启蒙、蒙学等论说,皆源于程颐对《易》的蒙卦彖辞的蒙以养正,圣功也的训释。二是指事情未发的状态。程颐认为教养须自童蒙时期开始,必须坚持禁于未发的原则,将不良习惯和品质消灭在未发生之前。蒙养之法要自幼培养。他说:“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大学之法,以豫为先。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生,便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虽未晓知,且当薰聒,使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主张从小即教以圣贤道理,重视德育。至于初学内容,则为大学、论语孟子三科。初学入德之门,无如大学,其他莫如语孟。

程颐还在《上谷郡家传》中说:“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这句话大意是指母教的重要性。此外,程頣还主张保传教育。在《论经筵第一箚子》中说:臣伏观自古人君守成而致盛治者,莫如周成王。成王之所以成德,由周公之辅养。昔者周公传成王,幼而习之,所见必正事,所闻必正言,左右前后皆正人,故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今世大夫家善教子弟者,亦必延名德端方之士,与之居处,使之薰染成性。故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司马光

家教之法。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人。他所著《家范》一书中说:“曾子曰: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强言;心虽爱之,不形于外,常以庄严淮之,不以辞色悦之也。……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司马光主张严谨的家庭教育,认为父母须有威严,不可溺爱子女而不加教化约束,否则子女一旦作奸犯科,则错在父母。他并指出当时一般父母的管教错误,只知为子孙累积财富而养成其骄奢之气,却不知以礼义教导子女,殊为可悲。

朱 熹

保传教育、蒙养教育及孝、弟、慈的家庭教育思想。宋代理学家朱熹(1130—1200年)字无晦,又字促晦,号晦痷。生于福建,后人称其学派为闽学。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学大成者。朱熹整个教育思想有两个基本概念:理和气。所著《小学》《童蒙须知》等。揭示幼教思想的概要,对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朱子主张教育应分级而进,由小学而大学。小学是学其事,大学是穷其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变化气质、学做圣人。关于小学之道,在名著《小学》一书序上有言:“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谓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他强调在幼年时代必须学习日常生活礼节及伦理道德。朱子还将小学教育比喻为打坯模的阶段,在《语类》卷七中说: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已自是圣贤坯璞了。为达成小学教育目标,北宋程頣提出创作洒扫、应对、事长之节的通俗诗歌,让儿童朝夕歌之,并伴以舞蹈,以激发其兴趣,使之乐于接受。杨亿提出采用日记故事形式进行教育;朱熹吸取他们两人的思想,辑圣贤传及三代以来的嘉言懿行,创作了《小学》一书,是一部儿童道德教育用书;另一本专为蒙童编写的是《童蒙须知》,书中就儿童在封建社会中的日常行为,如衣服完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流、读书识字以及亲细事宜等项,每项都做了细致规定,内容比《小学》更加仔细,成为儿童学习生活准则。综上所述,可见朱熹的蒙养教育,重点在于生活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的基本知识。同时,他也强调德、智、体、群四育均衡发展。他在《语类》中说:“古者教法,礼、乐、射、御、书、数,缺一不可。”

朱熹在《巳酉拟上封事》指出:臣闻贾谊作《保传传》,其言有曰: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此天下之至言,万世不可易之定论也。至论所以教论之方,则必以孝仁体义为本,而其条目之详,则至于容貌词气之微,衣服器用之细,织悉曲折,皆有法度……其选左右之法则,有三公之尊,有三少之亲,有道有充,有弼有丞。上之,必得周公、太公、召公、史佚之流,乃胜其任;下之,犹必取于孝弟博闻,有道述者……此三代之君,所以有道之长,至于累数百年,而不失其天下也。由此可见朱子赞同保传教育的理念和做法。

朱熹还重视家庭教育。他在《大学章句·释齐家治国》指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身修则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而教成于下也。”朱熹《近思录》卷六《家庭篇》亦专论齐家之道,其要义在于阐释将克己之功进而施之于家之理。这里朱熹强调治国必先治家,修身而教于家,孝、弟、慈养成在于家庭教育。

刘清之

家教之道。宋人刘清之(1139—1195年)重视家庭教育。他在《戒子通录·虞集序》中指出:夫亲之于其子也,盖无不爱焉。欲其善良,欲其贤智,欲其福泽长久;不欲其凶恶愚不肖,不欲其困乏断折,其心无有异者……是故,爱之至则虑之深,知之明则言之切,或因其材,或因其事,或抑其过,或勗其不及,或正其偏,或定其是,以启迪其所未知,而增益其所可进……凡为人父者之戒其子,言载书传者,以为《戒子通录》。意其所以谓之《通录》,岂不以天下之为人父者,各以其爱子之心而为戒;天下之为人子者,皆可因其所戒而省念之,如闻其父之命亲在,求诸容色辞气之接而不能尽也。刘清之撰述《戒子通录》一书的目的,在于阐释并弘扬父道,作为天下父子教。其中要点在理性开导、因材施教、因事制宜、抑恶扬善等方法的运用。

吕本中

教子法度。吕本中(1084—1145年)重视幼童的生活教育,认为自少每事有法。他在《童蒙训卷上》(王云五主编《童蒙训》一书)说:“正献公教子既有法,而申国鲁夫人,简肃公讳宗道之女,闺门之内举动皆有法则……命之坐则坐……诸子出入不得入酒肆茶肆。”又说:“荥阳公张夫人待制讳忌之之女也,自少每事有法,居常至微细事教之必有法度,如饮食之类,饭羹许更益鱼肉不更进也。”意思是说小儿辈不得私作饮食以坏家法。此外,他也很重视儒家礼教的熏陶。他说:“学问当以孝经、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为本,熟味详究,然后通求之,诗书易春秋必有得也……诸子百家长处皆为吾用矣!”他重视生活教育,认为从幼年就施以家规教育,生活举止要有法则。

袁采

教子之道。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宋代信安人,字君载,进士。所著《袁氏世范》,后人推为《颜氏家训》之业。他在书中主张父母不可妄憎爱,并认为爱憎之私,多先于母氏,其父若不知此理,则徇其母氏之说,牢不可解。为父者须详察此,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他并进一步指出:教之当在细。认为少或犯长,而长或陵少,初不训责,何以保其他日不悖?贤者或见恶,而不肖者或见爱,初不允当,何以保其他日不为恶?他主张父母爱子贵均,认为人有数子,饮食衣服之爱,不可不均一、人之兄弟不和,而至于破家者,或由于父母憎爱之偏。这段描述表明,他注重家庭子女教育,从子幼开始,要待之以严,平心说服、爱憎分明,晓之于理。强调教子不当造成的危害。

陈自明

外象内感胎教之道。陈自明(1190—1207年)宋代医学家。他在《妇人良方·总论》提到《巢氏病源论》中有关胎教之道。他说:妊娠一月名胚胎,足厥阴脉养之。二月名始膏,足少阳脉养之。三月名始胎,手心主脉养之。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欲子端正庄严,常口谈正言,身行正事。欲生男,宜佩弦,执弓矢。欲生女,宜佩韦(皮带)。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可见陈自明重视怀孕初期的胎教之道。

王阳明

顺导性情的蒙养教育思想。明代中期的理学家及社会改造者王守仁(1472—1528年),浙江人,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一生十分重视幼儿教育,兴办社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蒙教思想蔚然成风。他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幼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故而教育应自幼儿时期开始。认为当时学校教育中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现象十分的严重,教育方法很机械,教育手段也很粗暴,只知教导读书背诵。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唯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后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他批判当时儿童教育方法偏误,只强调记诵辞章,且疏于礼教,以致学无长进。王守仁针对当时儿童教育的弊病,提出自己的儿童教育观点。他认为教学必须配合儿童天性,使其趋向鼓舞(动机)和中心喜悦(兴趣)。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这段话揭示了儿童教育主张顺乎天性和认知规律,强调儿童的学习动机,顺应儿童的性向发展,施以启示和鼓励,引导儿童的性向发展善心善性,以达到蒙以养正的教育目的。

调理意志的教育原则。他在《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指出:今教童子,唯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幼儿教育重在生活与伦理道德的学习。教材内容则为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德智并重。接着他还指出: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洩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见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之教之微意也。这段话进一步描述了他蒙以养正为教育目的;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教育原则;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为教材内容的教育思想。

顺导发展的教育方法。除了前述的顺导性情、趋向鼓舞之外,他还提出四则教条: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立志犹如树之下土,如能专一,删去繁枝密叶,根干必然壮大。所谓立志,在于为圣贤、为善事;勤学在于收从容涵脉的不忘之功,非为死记;改过则重在内省自反,方能迁善;责善则为师生间德业之相互增进。他主张教学必须循序渐进,从儿童现有基础出发,逐渐加深,遵循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顺序发展。他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比喻为种树,须栽培得宜,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儿童的接受能力达到何种程度,便依这种程度进行教学,不可躐等。既不宜要求过高过急,也不可停滞不前。易言之,揠苗助长与错失良机均非正确的儿童教育方式。至于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他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人的才能也各异,使其益精其能,是学校教育的要务。他指出,由于人的资质不同,智能低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须慢慢启发诱导。他还以医生治病做比喻,看病必须因病施治,各调药方,解释因人施教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