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

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屈指算来,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使命的中国人已经为社会现代性的转型奋斗了上百年,但我们现在仍处在现代性转型之中。一个转型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启蒙的时代,我想这就是出版《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之所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社会结构,把人从这种依附性的伦理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平等的人。由此,他们进一步明确提出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根本不应是伦理关系而应是一种契约关系。


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


作 者:资中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


定 价:29.00元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已进行了3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60余年,五四运动过去了90多年,辛亥革命都过去100余年了!屈指算来,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使命的中国人已经为社会现代性的转型奋斗了上百年,但我们现在仍处在现代性转型之中。


但不论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我们都不能迷失方向;而为了不迷失方向,我们仍需要弘扬启蒙精神。一个转型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启蒙的时代,我想这就是出版《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之所在。


本书以资中筠先生对中国的文化思潮、制度规则以及社会精神等方面的思考为开篇,继而引出秦晓、雷颐、高全喜、任剑涛等社会贤达对于启蒙和启蒙运动的探讨和认知。其中既有鼓瑟和鸣的美感,也有唇枪舌剑的硝烟,但更能看出一代读书人对中国的当下与未来的思索。


精彩书摘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社会结构,把人从这种依附性的伦理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平等的人。在人人平等,注重、保护个人权利的条件下,只能建立契约型伦理关系。因为个人的权利是独立、平等的,彼此不能依附,只能“契约”。可以说,个人独立、平等是“契约”的基础。契约精神、契约性道德正是近代启蒙思潮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市场经济,而人格平等独立的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的先决条件。同样,也只有在人格平等的条件下,才可能产生民主政治。所有这些与伦理宗法型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对此深有认识,破天荒提出“伦理革命”的口号,呼吁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必须使国民“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所以陈独秀认为“伦理觉悟”是比“政治觉悟”更重要、更根本的“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他提醒说:“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


由此,他们进一步明确提出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根本不应是伦理关系而应是一种契约关系。高一涵在《民约与邦本》《国家非人生之归宿论》等文章中反复强调:“国家者,非人生之归宿,乃求得归宿之途径也。人民、国家,有互相对立之资格。”


推荐导师


资中筠先生80岁生日时写过一篇论文,书中的标题叫“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建设新文化任重而道远”。大概讲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情况,用这个相对应于金雁老师讲俄罗斯知识分子(《倒转“红轮”》)的内容。


博源基金会总干事、瑞银投资银行副主席何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