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

加强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猜荷花的谜语,再把一段荷花的录像呈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想象,我让同学细细地观察荷花,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的样子。通过这样的导语设问,把孩子们带到了荷花池边,使他们进入一个无比美妙的境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重要阵地。通过这些措施强化了学生的间接学习动机。

三、加强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教育以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想象,在基础教育的早期阶段即基本形成。在此阶段,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引导人,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教师所起的作用意义重大。

作为一名基层语文教师,应该有思想、有智慧、有激情、有个性、富有文化底蕴,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自我、对学生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使语文教学充满新鲜活力。我不断摸索,寻找一些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语文学习,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的角色由“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教学。在教学中,提倡“童言无忌”、“思维无禁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状态,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学中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任想像驰骋,任感情激荡,从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设一个先决条件,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敞开思想,自由讨论,结论和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像,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超越教材,超越老师,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良好的课堂行为,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

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围绕中心话题,创设各种情境,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参与交际,乐于开口。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了解荷叶、荷花的样子,欣赏荷花的美丽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是难点。教师就需要在这两方面下大力气创设情境。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猜荷花的谜语,再把一段荷花的录像呈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想象,我让同学细细地观察荷花,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的样子。通过这样的导语设问,把孩子们带到了荷花池边,使他们进入一个无比美妙的境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在突破难点时,我通过配乐范读课文,渲染情境,让学生边听边想:画家是谁?为什么说他了不起?由于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学生有了思维活动的依托,积极开动脑筋,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主动地投入到文本的研读之中。

2.改进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重要阵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个人的教学实践和对同行们的工作经验总结中,我认为以下几点颇有效果。

(1)注意保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于一处,特别是同一或者相似的事物。然而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较容易集中注意力,专心起来。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的教育内容以及恰当而又不失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更高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下列具体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小壁虎、燕子阿姨、牛伯伯、鲤鱼姐姐;教学《鱼和潜水艇》这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潜水艇能够上下浮沉;在教学《晏子使楚》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增加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的欲望等。通过这些措施强化了学生的间接学习动机。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大家已达成共识。想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所设计的提问不仅要有启发性,而且还应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目标,同时还得周密考虑学生此时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向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欲求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论语中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种状态的概括。当学生处于这种状态时再对他们进行启发、诱导,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镇定的女主人》一课时,我运用了这样的导入语:“看到蛇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学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但当我接着介绍了文中女主人见到蛇以后的反应,问为什么女主人会这样做时,他们都愣住了。我相机引入教学内容,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与老师一起走入课文。在讲授《军神》一课时,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刘伯承在手术中的痛苦情景,反而重点刻画沃克医生言行?”经过学生的思考及老师的点拨,学生了解到这是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些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显然更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这能体现每个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各有特色的想法,从而使得语文学习不再死板,充满趣味。

(3)根据个体差异设立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原先,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到优等生或是后进生取得多少成绩,而忽略了其他孩子的成绩。每单元进行考查后,都要对前几名的学生发奖品,以资鼓励。我发现,这样做其他大部分学生对考核的方式、成绩都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我感觉到,这样的表扬失去了意义。后来,我决定对每位学生设定实际可行的目标,比如,将目标设定为每次考查比上次提高5分,能按时完成作业等,教师对他们完成目标后及时表扬。在任教低年级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缺乏持续性的特点,宣布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可以得到一个星,集满5个星就可以得到阶段性奖品。这样一来,孩子们孜孜不倦,产生了长期持续的积极行为。每位学生都感觉到,只要比过去好就是成功,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充满信心。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往往出自于一些看似偶然的情境,譬如一次好的测验成绩,一篇大加表扬的作文,一次勉励性的谈话或教师帮助解决了一个学习中的难题。所以,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迹象和情境,用一次次有进步的成绩,去鼓励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用一次次对作文的表扬赞赏,去鼓励那些写作有困难并由此而讨厌写作的学生;用一次次对学生发言的好评价,去引导那些平时听课习惯差的学生逐渐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对喜欢看课外书的同学,注意引导他们把课外知识引进课堂,促进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不重视基础知识而爱好写作的学生,则抓住他们作文中的错别字、错误的标点,在班上作反例分析,以引起他的重视。

总之,只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就能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