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常用策略

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常用策略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对那些学习敷衍应付的学生,教师要努力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方能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样,成功的体验就会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愈来愈证实了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篇3 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常用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一个人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其动机水平应适中,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据调查,职校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普遍偏低,这种状况必然严重地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相对于中小学、大专院校而言,激发和维持职校学生的学习动机,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近年来,我们研读了有关文献,针对职校生自我评价偏低、学历认知偏差、自信心不足等心理状态,给合教学实际,采用了六条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端正对职业素质与就业的认识

在知识经济社会,不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的人将无立足之地,而不可避免地会被社会淘汰。所以,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是时代对劳动者的要求。但由于目前我国存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现状、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用人机制不完善等等,这就导致了无职业素质的人,也许能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一份不错的工作,而有职业素质的人,也许不能及时从事某一职业,这种事实必然对现在的在校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教导学生在承认这种社会现象的同时认识到:这种现象是暂时的、短期的,社会必将并正在走向完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正处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社会的栋梁,明天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知识经济社会仍然需要包括中职、高职学历在内的多种层次的从业人员。有真才实学的中职、高职文凭学历,同样具备与本科学历竞争的实力,同样有继续深造的机会。只有让学生个体的生存、发展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方能将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

二、创设问题情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有直接联系。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只是由于畏难情绪和对未知的恐惧、患得患失的忧虑、急功近利的观念妨碍了好奇心的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是教学可供利用的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创设问题情景是唤醒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引发内在动机的极好方式。这一点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我们感到颇有收获: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常常使消极、调皮的学生也忘记了种种忧虑,冲淡了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创设问题情景的具体方法有:(1)演示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2)叙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3)暗设出现谬误的计算结果;(4)设计巧妙的启发性问题;(5)策划认知水平适当的课堂讨论;(6)透析司空见惯的日常事例;(7)呈现典型、离奇的病例;等等。

三、提供成功机会

没有学生不渴望成功,但许多职校生鲜有成功的体验,这与对“成功”的狭窄理解有关。“成功”不应局限在大考中取得好成绩,在竞赛中获得好名次,在学业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在刊物上发表了文章等。实际上,每位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茅塞顿开的领悟、圆满地解决问题、别出心裁的思路、异想天开的提问、当众表述自己的观点、成功地完成实验、发现了教师的口误或笔误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找到成就感。而对那些学习敷衍应付的学生,教师要努力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方能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提出与他们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问题,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担负一定责任。促使他们去获取成功,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认识到学习过程是成功的必要阶段,学习与成功相伴,为学习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这样,成功的体验就会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正确对待挫折

挫折是指面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没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有损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的情绪状态。有的学生在开始学习某门学科时,是想把它学好的。但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会让他感到学习是可怕的,学习是享受不了乐趣的,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热情。挫折的最大危害是损伤人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顺利学习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面对挫折,不同的归因态度和归因方式会对自信心产生不同影响。有利于树立自信的归因是客观、积极的归因,即冷静、理智地找出造成挫折的主客观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挫折是缺乏努力的结果,是需要加倍努力的信号。从而发挥主动能动性,挖掘自身潜力,使可以自行控制的主观因素,如努力程度、与学习有关的观念,倾向于有利于学习的方向。这样方能使学生从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促进以后的学习。而偏颇、消极的归因,则可使人一蹶不振,丧失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偏颇、消极的归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能客观地分析挫折的主客观原因;二是强调不可控制的因素,忽视、轻视可控制的主观因素对学习的决定性作用;三是有的学生虽可以较客观地分析挫折的原因,但为了维护自尊和虚荣,而将挫折的真正原因掩饰起来,从而心安理得地放弃努力。经常性遭受挫折,对自信心的摧残是毁灭性的。因此,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设法降低问题难度(如布置较简单的作业)或者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同时循序渐进地尽量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感受阈值

五、及时反馈学习结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愈来愈证实了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并且及时反馈(如当天)效果最好,延时反馈(如一周)效果次之,没有反馈效果最差。而且,不同的反馈方式有着不同的效果,反馈越具体、越中肯、越有针对性,效果越好。总之,及时、合理的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进度,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由此保证学习热情,强化学习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反馈并不只是“目标教学”的一个环节。而是任何现代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理性地认识反馈对教学的重要作用,是教师们重视反馈的思想基础。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应给予教师花费在反馈上的时间和精力以正确的评价和引导,如批改作业和试卷应计入工作量。

教学实践表明,反馈的效果还与教师对学生的督促、引导有关。譬如,学生对作业的评价(对、错、批语),若不予理睬,反馈仍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督促学生正视、重视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对反馈评价进行分析、吸收。

六、善用表扬、奖励

有学者认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而且最有效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的教师认为,对有的学生,找不出表扬的理由,即没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其实缺少表扬的学生,更需要以表扬的方式去培植学习动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以一颗爱心关注每位学生,洞察学生的进步,寻找学生的长处;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以娴熟的教学技艺为学生创造被鼓励、表扬的机会和条件。如教师提问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时,可以提示性地让学生一步一步逼近正确答案,甚至在学生答错的情况下,启发学生自行纠正错误,正确解答问题。

奖励与表扬有相似的作用。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是职校的主要奖励方式。奖励往往只用于部分学生,不像表扬可以用于任何学生。也正因如此,奖励对学生群体的影响一般大于表扬。如果说表扬主要是激励个体学习的一种方式,那么可以说奖励不仅对奖励者是一种激励,而且对未奖励者也是一种鞭策。

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评选一般由学生科(处)负责。作为职能部门,可能操作的过程与学校的客观考虑不完全一致,也可能和教学部门协调得不很好,还可能奖励标准的拟订缺乏教育学思考。奖励的总原则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若违背这条原则,其危害不仅在于使被奖励者产生有偏颇的认识,更严重的是误导其他学生,有悖奖励初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