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的学习策略

小学生的学习策略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些年,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已被教育界视为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学术界对学习策略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一般来说,学习策略采用了第二种分类方法,即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对认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解、监控与调节的学习策略。特别是元认知策略,对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策略意识,掌握形成学习策略的方法具有重要影响。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为重要。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曾指出“真奇怪,我们期望学生学习,然而却很少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类似的,我们有时要求学生记忆大量材料,然而却很少教他们记忆术,现在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时候了。”近些年,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已被教育界视为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掌握学习策略是衡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根本标志,另一方面,作为指向认知目标的一种心理操作,策略既是儿童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时期,学习策略意识不强,加强教学策略的指导与培养对学生提高学习有效性有积极意义。

一、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探讨学习策略,首先涉及什么是学习策略。目前学术界对学习策略尚未有统一的界定。有的把学习策略看做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有的把学习策略看做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有的把学习策略看做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也有的把学习策略看做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些观点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学习策略的特征。

综合这些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用以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其实质是根据学习目标和材料,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调控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全面理解学习策略的基本含义,应把握以下三点:①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均属学习策略范畴。例如,建立新知识的内部联系,做笔记,在书上批注、画线,利用表象对材料进行编码、语义编码等一系列促进学习的活动都称作学习策略。②学习策略表现为符合规律的活动方式。学习策略不仅要求学习者明确何种活动能促进学习,而且还要实际做出这种活动。也就是说学习策略常是以一系列的操作步骤、程序及其规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同时,学习策略只有符合规律才能提高效率,它决定学习活动的时间、顺序、范围、程度等,对学习活动起调节和控制作用。③学习策略是通过学习和练习而形成的。个体自发产生学习策略虽然可能,但并不说明学习策略是不学而会的;自发产生的学习策略实际上也是在过去学习所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就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和练习。

(二)学习策略的成分

心理学家不仅对学习策略的性质进行了探索,而且还对学习策略的结构和要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1)根据学习策略所起的作用,丹瑟洛把学习策略分为基础策略和支持策略。

基础策略是用于直接操作信息的各种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信息获得、贮存、检索和应用的策略;支持性策略是用于维持适合进行学习的心态,以保证基础策略有效操作的策略,包括目标定向、时间筹划、注意力分配与自我监控和诊断策略。

(2)根据学习策略涵盖的成分,迈克卡等人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每种策略包括的具体成分见图4-1:

(3)根据学习策略的可教性,比格斯把学习策略分为大策略、中策略和小策略。

大策略可迁移性最大,距目标最远,可教性差;小策略距目标最近,可教性最好,但教学的可迁移性小;中策略既可教,迁移性也较大。

(4)根据学习的进程,加涅把学习策略分为选择性注意策略、编码策略、知道何时使用某一策略、检查学习策略的有效性。

(5)根据学习策略的概括水平不同,巴龙把学习策略分为三类:关系搜索策略、刺激分析策略、检查策略。

关系搜索策略旨在参照先前的知识界定一个新问题的行动;刺激分析策略旨在分析一项任务并把它分解成各构成成分的行动;检查策略旨在控制和评价对学习任务的反应以作出合适反应的行动。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采用了第二种分类方法,即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是通过感知、思维和记忆等认知过程对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认知技能。它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是影响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元认知策略是指对认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解、监控与调节的学习策略。它决定了何时、何处为何应用某种认知策略,是调节和控制各种认知策略的选择与执行的更高级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它有助于学生调节内外环境以适应学习的需要,对学习进程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学习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学习策略是影响学习的个体因素之一,是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1.掌握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经验

应用精细加工策略可以将新旧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所学的新内容变得有意义而易于掌握。应用复述与复习策略可以牢固记忆所学的知识经验。有些学生表现出知识基础薄弱,实际上是学习策略缺失的一种表现。

2.掌握学习策略可以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问题解决实际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受到学习策略的调节和控制。有些学生虽然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致使知识的应用与问题解决常常受阻。

3.掌握学习策略还能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依赖于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水平,也依赖于学习策略掌握的程度。学习策略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学习策略,就可避免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盲目尝试,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元认知策略,对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策略意识,掌握形成学习策略的方法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学习策略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通过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乐学,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信息时代,个人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是有限的,而掌握获取知识的策略才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生学习策略分析

小学生的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料管理策略。

(一)小学生的认知策略

1.精制策略

精制策略即精细加工策略,指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住学习材料而进行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的策略。例如,教师告诉学生“人”单人旁)累了,就靠在“树”(木)上“休息”,对“休息”的“休”字的处理,就是采用了精制策略。精制策略作为一种深层加工策略,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加深理解的策略,寻找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旨在建立信息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回忆出信息的原貌的途径就越多,也就是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细加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学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多地使用这项策略,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则相反(表4-1)

精制策略分为两大类:对意义性不强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多采用人为联想策略,而对意义性较强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则采用内在联系策略。

(1)人为联想策略。人为联想策略也称记忆术。它可以把那些枯燥无味但又必须死记的信息“牵强附会”地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因而加强了记忆。它对学外语单词、地理信息、历史年代等非常有用。

1)形象联想法。形象联想是把眼前要记忆的内容与头脑中鲜明奇特的形象(视觉表象)相结合,达到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例如,要记住“飞机、大树、信封、耳环”等二十个不相干的词汇,可以进行这样的联想:①天空飞着一架银色的飞机;②飞机突然撞到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上;③这棵大树很奇特,它的叶子形状像一个个信封;④信封似的叶子上挂着闪闪发光的耳环。想象时形象越鲜明越具体越好,形象越夸张越奇特越好,形象之间的逻辑联系越紧密越好。

2)谐音联想法。这种方法要求通过谐音线索,假借意义进行人为联想。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在英语单词的学习中,“Tiger”可联想为泰山上的一只虎。有人将圆周率3.1415926535编成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等也是这种方法的运用。

运用这一方法时注意,关键的谐音词只起“检索”作用,它不能代替知识本身的精确感知。例如,记外语单词时,不能用谐音当做准确的读音,它只是帮助我们在准确发音和表达中文意义之间建立的人为联系。

(2)内在联系策略。对于意义性不强的材料我们采用人为联系,但是对于意义性较强的学习材料,我们就应该运用更高水平的加工策略,以便知识能在长时记忆中获得保持。

1)类比联想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所作的一种类推。运用类比,抽象的内容可以具体化、形象化,陌生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东西。例如,一位数学教师在讲负数时,深入浅出地打了个比方:

“我们至今为止学习的最小数是零,零表示什么也没有。若表示钱就是一分钱也没有。而负数比零更小,不仅一分钱没有,而且还借了别人的钱。如借了三元钱,可以用负3表示。”用来自日常生活的比方,就把负数概念揭示得一清二楚。

类比是学生深入理解新知识的重要方法。但运用类比必须考虑:首先是可比性。即所选的比方与要比的事物一定具有某种同一性相似性,否则不仅起不到启发作用,反而会模糊学生的思想。其次是可接受性。所选的比方必须是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再次是过渡性。比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能起过渡作用。最后是关键性。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2)语义联想法。通过联想,将新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赋予新材料以更多的意义。实际上,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过去的旧知识当做“衣钩”来“挂住”所要记住的新材料。因此,要设法找出新、旧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例如,在记一个公式或原理时,要想一想,新公式或原理是如何从以前的公式或原理推导出来的。

(3)生成联想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洛克强调“学习是一种生成过程”,提出“生成策略”。它以强调积极整合新信息于已有图式的认知结构理论为基础,要求学生主动地将新信息进行心理操作,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具体的生成策略如下。

1)画线、摘要与作注释。画线的目的是快速找到和复习课文中的重要信息,一味画线,画出无关信息,反而大大降低记忆效果。因此,区分出重要的与次要的成为画线的关键。为了提供更多的思考材料的机会,可以在画线、摘要旁边作注释,例如,标明定义,标明例子,圈出不知道的词,列出观点的原因和事件的序号,在重点段落前加星号,在混乱章节前画问号,画箭头表明关系,注上评论等。

2)提问。无论是阅读还是听讲,学生要经常评估自己的理解状况,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一信息意味着什么?与课文中的其他信息以及以前学过的信息有什么联系?还可以用什么例子来说明这种新知识?如果学生在阅读时自己提一些“谁”、“什么”、“娜儿”和“如何”的问题,将会促进知识间的联系,提高信息加工水平,他们会领会得更好。

3)标题目、写提纲。标题目、写提纲与摘要不同,是用自己的话组织材料,对中心思想的简短陈述。它们的目的都在于促进新信息的精细加工和整合,是对材料的中心思想重新进行心理加工。

4)做笔记。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为了便于学生记笔记,教师应注意:重要内容讲得慢一点;重复复杂的主题材料;在黑板上写出重要的信息;提供完整的笔记样例,使学生学会区分该记的内容与不该记的内容;提醒学生做笔记时保留一部分空白,随时记下关键词、例子、证据及自己的疑问和感想等。

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相对欠缺,对所学知识进行精细加工的能力相对不足,头脑中精制加工的意识不太清晰,自觉性、主动性不够,不同年级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讲解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2.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给一篇课文分段,并且归纳每段大意,从而看出整个课文的意义结构,就是组织策略的例子。组织策略更侧重于对学习材料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小学阶段的组织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种。

(1)归类。它是按照材料的特征进行整理、归为相应的类别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我国34个行政区域的名称时,可以把34个省份按地区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七个大区来记。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概括。它是指以摒弃枝节、提取要义的方式组织信息。根据概括的方式不同,具体可分为列提纲、利用关系图和制作表格三种。

列提纲是一种提取材料要义,组织纲目要点的方法。通常是借用大小标题、主题句、关键句,若无现成主题句、关键句,则用自己的话概括要义作纲要。例如:

《晏子使楚》一文,就可列出以下四层纲要:

一层,晏子使楚  二层,楚王侮辱

三层,晏子反击  四层,楚王失败

制作关系图是运用图示或连线、箭头等手段表示知识之间内在逻辑联系的方法。

1)系统结构图。学完一科或一部分知识,对学习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将主要信息归成不同水平或不同部分,然后形成一个系统结构图。如学生在学完各种四边形的关系后,可用图式揭示各种四边形的关系(图4-2)

2)流程图。流程图可用来表现步骤、事件和阶段的顺序。流程图一般是从左向右展开,用箭头连接各步。

3)网络图。网络图主要以树状式连线方式表示材料之间种属关系。如为突出《录》一课的具体要点,可编制成如下网络(图4-3)

利用关系图可以图解各种观点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制作关系图时,首先找出内容中的主要观点;然后找出次要的观点或支持主要观点的部分;接着标出这些部分,并将次要的观点和主要的观点联系起来。

制作表格是指在对材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抽取主要信息,并从某一角度出发,将这些信息全部陈列出来,力求反映材料的整体面貌的一种方法。例如,学习中国历史时,可以时间为轴,将朝代、主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全部展现出来,制成一张中国历史发展一览表。

组织策略的特点是形式直观且概括性强,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地把握知识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使用组织策略能够显著地提高理解和记忆材料的效果。在进行组织策略训练时,应遵循下列要求: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组织技巧,确定主要思想,如找出最关键的词、句子,省略不重要的细节信息;运用列提纲、制作关系图等框架格式,将主要信息和支持性信息联结起来;用材料中现成的概括句表达要点,或用自己的词句概括要义。其次,进行模仿训练,教师运用出声思维提供“样板提要”,鼓励学生模仿老师提供的样本。再次,给学生提供大量练习机会,并及时反馈。最后,训练应分步进行。可以从部分的归类、概括入手,逐步过渡到整体的归类、概括。

3.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识记的过程。它既可以表现为出声的外部言语,也可以表现为头脑内部的言语活动。主要作用是把注意维持在目前的学习材料上,并将学习材料保持于短时记忆中。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复述的策略:首先,要求学生复述,培养复述习惯。其次,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复述能力,如要求复述新的重要内容;复述某一问题的思路或思考过程。最后,指导学生复述,不要把复述搞成简单的死记硬背,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理解性的复述,逐步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

为了使所学的关键材料进入长时记忆之中,还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重复学习即复习。有效的复习取决于所使用的复习策略。具体讲对于应牢记的材料应注意复习的时间、次数、方法等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应注意及时复习、系统复习和分散复习。及时复习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遗忘;系统复习应做到先密后疏;分散复习可将连续的集中复习时间加以分散,中间穿插短暂的休息;还要注意每次限时复习。

(2)复习的次数。学完某一内容后,应注意过度学习,以加深记忆痕迹,增强记忆效果。过度学习的量以越过恰能背诵程度的50%为最佳。

(3)复习的方法。最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一边读一边试着背诵;复习时还应注意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和记忆,多种通道编码以增加后来提取信息的线索。同时注意在复习过程中的理解,不能是单纯的机械重复。

此外,复述和复习策略应与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协同作用,因为只有理解的信息才能比较容易记忆并长久保持。

(二)小学生的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并预估其有效性。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做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测查的材料,他们会预测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在写作业前获取相关信息,在考试前复习笔记,在必要时组织学习小组及使用其他各种方法。换言之,成功的学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计划者。

2.监控策略

监控策略是认知活动过程中,根据认知计划及时评价计划进展、目标达成情况以及使用策略的效果。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这些策略使学生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下一步做出调节。当学生为了应考而学习时,他们会向自己提出问题,并且会意识到某些章节自己不太明白以及获取什么策略来弥补。

3.调节策略

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监控情况,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例如,当学生意识到不理解课程的某一部分时,就会退回去读困难的段落;在阅读困难或不熟悉的材料时放慢速度;复习不懂的课程材料;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等。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学习行为,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元认知策略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起着调控作用,因而是保证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牛卫华、张梅林的研究发现,优秀生的元认知策略在数量上比学困生多,呈显著差异。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元认知策略掌握的水平还比较低,更多的是依赖教师的、家长的安排,学习之后很少进行回顾反思。但教师不能迁就其原有水平,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初步掌握和学会使用元认知策略以促进元认知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生的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对时间做出总体安排,并通过阶段性的时间表来落实。对每一天的活动,都要列出一张活动顺序表。在制订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将计划落实在学习成果上。在执行学习计划时要有效防止拖拉作风。

(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在不同的时间里,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状态是不一样的,学习的效率也不一样。因此,要教会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及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一周内、一天内学习活动。学习时,随着学习的进行,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存在三种变化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先低后高。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确保状态最佳时学习最重要的内容。

(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首先,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处理学习上的杂事。其次,读短篇文章、看报纸杂志或背诵诗词和外文单词。此外,可以进行讨论和通讯,与人交流。

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是一种有限资源,通过对时间资源的有效管理,可以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减少时间的浪费。

2.学习环境设置

首先,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其次,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选择安静的地方,用具摆放有条理等。

3.学习努力控制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努力程度不同,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努力就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了。因此,教师、家长经常要求学生学习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有时甚至强调到了过分的程度。作为教师应该注意,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教师不仅应该要求学生努力,而且更应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这包括激发内在动机,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等。

4.学习支持利用

使学生善于利用工具书、参考资料、图书馆、广播电视以及电脑网络等服务于学习。还要学会善于利用人力资源,如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小学生的资源管理策略意识不强,方法比较欠缺,一般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加以训练。

三、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和训练

以往有不少研究者致力于探索“最优”的学习方法,但这些方法常常并不能为学生所掌握,而且对一些学生起作用的方法,对另一些学生却无效。元认知研究已经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控制和运用。于是,学习策略的训练就提到了教学的日程上。

学习策略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也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今后的发展。提升小学生的策略意识和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该了解学习策略的发展规律,采取合理的方式来进行训练。

(一)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

关于学习策略的形成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看法,NisbetShucksmith(1986)认为,认知策略的形成要经过四个阶段:直觉性行为、低水平的自动化行为、主动的有意识的扩展性行为、高水平的自动化行为。Miller认为,策略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策略阶段,即儿童根本不会使用策略。第二阶段为部分使用或使用策略的某一变式,即有些场合儿童会使用策略,有些场合又不会使用策略。第三阶段为完全使用但不受益阶段,即儿童能使用策略,但学习成绩并没有提高。第四阶段为使用且受益阶段。我国有学者认为,儿童的策略可分为“形成”和“发展”两阶段,“策略形成”指儿童在面临一个全新的问题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发展”指儿童在面对一个类似的问题情境或任务时,能使用更高水平的方法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儿童的学习策略的形成随年龄的增长有显著的变化。小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形成处于较低的水平,许多学生的学习基本策略是机械学习,受动性较强,女性比男性较为明显,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优秀生比学习困难学生更多地使用学习策略,特别是在元认识策略上,呈现出显著差异。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特定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即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者发现,同样一个策略,年长的和年幼的,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用起来的效果就不一样,例如,阅读时写提要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对低年级学生则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2.生成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些新的东西。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高度的心理加工。要想使一种学习策略有效,这种心理加工必不可少。生成程度高的策略有:写内容提要、提问、列提纲、图解要点之间的关系、向同伴讲授课的内容要求。生成性程度低的策略有:不加区分的画线、不抓要点的记录、不抓重要信息的肤浅的提要等,这些方法对学习都是无益的。

3.有效监控原则

教学生何时、何地与如何使用学习策略并能反思、描述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非常重要。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常常忽视这一点。要知道,如果交代清楚何时、何地与如何使用一个策略,学生就有更大可能记住和应用它。

4.个体效能感原则

学习策略的使用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师应给学生一些机会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有能力使用学习策略和使用策略学习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在此基础上更加主动地应用学习策略促进学习。

(三)学习策略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Oxford认为学习策略训练至少包括三种方式:一是意识训练,指对策略的了解和对策略价值的认识,但学习者并没有实际应用策略。二是短时训练,指学习和运用一种或几种策略于实际任务中。三是长时训练,不仅要训练短时训练的内容,而且要特别注重训练学习者监控和如何评价自己的操作。

在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时,不管教什么策略,怎么教这些策略,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提高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价值认可度

对学习策略的价值认可是学习策略训练成功的心理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接受、探索和使用学习策略。

2.创拟、确定学习策略

由于学习内容、学习阶段以及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来确定一些具体而有效的策略。对学生进行训练,不可脱离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可接受性孤立地教授学习策略。

3.制定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训练程序

学习策略的形成是一个由外部的实践活动逐步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的内化过程。教师要遵循这一内化规律,先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可供模仿的操作步骤,然后引导学生由外部言语形式向内部言语形式转化,逐步掌握和熟练使用学习策略。例如,许多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都存在各种阅读困难,这往往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或不会使用阅读策略造成的。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来帮助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中一项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为SQ3R。根据该策略要求,学生阅读时应采用如下步骤:浏览(Survey),即略读全文,把握大意;就材料的关键部分提出问题(Question);带着问题阅读(Read)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Recite)每一个问题;复习(Review)回忆已阅读过的材料。如果学生掌握了这套操作步骤,就可以明显提高阅读效果。

4.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只有进行充分的练习,才有可能使策略的使用达到熟练化和自动化。教师在教授学习策略时应循序渐进,充分发挥迁移的作用,鼓励学生在各种情境中主动应用所学的策略。

5.提供元认知指导

学习策略效能的真正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元认知水平。教师给学生提供元认知指导不仅要直接、明确地解释策略是什么,而且还要提供为什么,何时何处应用这些策略等详细信息。比较常用的元认知训练方法是教会学生自我提问,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反思,对应用学习策略的学生给予积极的反馈,使学生体会到策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掌握和使用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要求学生评价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对学习策略有效性的评价,使学生知道策略使用的价值、何时使用何种策略、如何使用学习策略、存在哪些问题等,可以提高学生探索、使用学习策略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