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识统计调查的类型

认识统计调查的类型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的统计调查方式和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非全面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这种规范的、稳定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统计报表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统计报表资料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及发展规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据。非全面统计报表只要求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填报。

由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和统计研究目的、任务的多样性,在组织统计调查时,需要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和不同的调查目的,采取不同的搜集资料的方式和方法,以便能够及时获得准确、完整的统计资料信息。不同的统计调查方式和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调查对象包括范围大小的不同,统计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一)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就是对调查对象中的全部调查单位无一例外地都进行调查登记的一种调查方式,如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全面调查能够掌握比较全面的、完整的统计资料,了解总体的全貌,但它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操作比较困难。

(二)非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就是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登记的一种调查方式。如非全面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的调查单位少,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和人力调查较多的内容,并能推算和说明全面情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缺点是掌握的资料不够齐全,不一定能够得出非常准确的结果。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带有连续性,统计调查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一)经常性调查

调查登记的连续性取决于现象的特性,一种是时期现象,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连续不断地发生变化。另一种是时点现象,表现为一定时点上的状态。经常性调查是对时期现象进行的调查,是对调查对象(时期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进行连续不断的登记。在进行这种调查时,被研究对象在变化过程中量上的变化都会被记录下来。因此,经常性调查所取得的资料体现了现象的发展过程和在一段时间内现象发展变化累积的总量。例如,工业产品产量,主要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的消耗等,这些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指标的数值经常在变动,必须在观察期内进行连续登记,才能满足需要。

(二)一次性调查

一次性调查,是对时点现象进行的调查,是指间隔一定的时间(往往间隔相当长)对调查对象进行的调查。它可以定期进行,也可以不定期进行。例如,我国1953年、1964年、1982年和1990年先后进行过的四次人口普查就属于不定期的一次性调查。而企业每年一次的年终全面财产清查,就属于定期的一次性调查。

按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统计调查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一)统计报表

1. 统计报表的概念

统计报表是指各级企事业、行政单位按规定的表格形式、内容、时间要求和报送程序,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式。它是我国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重要手段。

统计报表主要用于全面调查,但有时也用于非全面调查。它们中绝大部分是定期统计报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统计报表制度等,但也有非定期的统计报表。这种规范的、稳定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统计资料绝大部分都是依靠统计报表取得的。统计报表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报表资料是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检查其执行情况的基本依据。

(2)统计报表资料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及发展规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据。

(3)统计报表资料特别是各业务系统的报表资料,是指导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

统计报表之所以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由于同其他统计调查方法相比,统计报表有着显著的特点:

(1)由于它事先布置任务到基层填报单位,基层单位可以根据报表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种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使统计报表有可靠的资料来源,以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及时、完整。基层单位也可以利用统计报表资料,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管理。

(2)由于它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布置任务,自下而上逐级上报、汇总材料的形式,各级领导部门都能得到管辖范围内的统计报表资料,使他们能经常了解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3)它是经常性调查,内容又相对稳定,有利于积累资料,进行纵向对比。

必须指明的是,通过统计报表搜集资料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缺乏灵活性,因为统计报表所反映的一般是现象的结果,无法反映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无法研究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取得的资料的时效性较差,因为统计报表涉及的面广,中间环节多,信息传输速度较慢;三是在我国目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资料还不能通过统计报表方法取得,还必须使用灵活多样的专门调查方法来补充。因此,我们决不能滥用和滥发统计报表。使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必要的试点,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2. 统计报表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统计报表分成不同的种类。

(1)按内容和实施范围的不同,统计报表分为基本统计报表与专业统计报表。

基本统计报表是国家统计系统为搜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的报表,又分为全国性报表与地方性报表两种。全国性报表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发的或者国家统计局与有关业务部门联合制发的,其主要作用为党和各级领导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制定政策和编制计划提供依据。地方性报表是由省、市、自治区统计局结合本地区特点补充制发的统计报表,主要为本地区经济和管理服务。基本统计报表可以用来搜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邮电、商业、外贸、财政金融、劳动工资等国民经济的基本统计资料。专业统计报表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各业务部门为专业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制定的报表,用以搜集本系统内的业务技术资料并只在本部门内实施的报表。它由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制发,也叫业务部门统计报表,是基本统计报表的必要补充。

(2)按调查范围的不同,统计报表分为全面统计报表与非全面统计报表。

全面统计报表要求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单位都需填报。现行的绝大多数统计报表都属于这种类型。非全面统计报表只要求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填报。如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报表、主要工业产品单位成本报表等。

(3)按报送周期长短的不同,统计报表分为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与年报。

除年报外,其他报表都称为定期报表。日报、旬报由于时效性强,也称为进度报表。各种报表报送周期的长短与调查项目的详简程度有一定关系。通常是,报表报送的周期越短,调查项目越简越粗;反之,则调查项目就越多越细。因此,日报和旬报主要用于反映工作或生产的进度,只能填报工作或生产中最主要的指标;年报的周期最长,是带有总括性的报表,内容就可以较详尽一些;月报、季报和半年报主要用来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动态进展,其内容详简程度介于进度报表与年报表之间。

(4)按填报单位的不同,统计报表分为基层报表与综合报表。

基层报表是基层企、事业单位,根据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汇总整理填报的统计报表。填报基层报表的单位称为基层填报单位。综合报表是由各级国家统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基层报表汇总整理编报的统计报表,其反映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全国的基本情况。填报综合报表的单位称为综合填报单位。

(5)按报送方式的不同,统计报表分为电讯报表与邮寄报表。

电讯报表又可分为电报、电话和电视传真等方式。采用哪一种方式要取决于信息的紧迫性与时效性要求。日报和旬报的及时性要求很严,通常采用电讯报送;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除少数月报采用电讯方式外,一般采用邮寄报送。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的手段不断现代化,电讯报表将会进一步采用现代通讯手段。

3. 统计报表的资料来源

基层统计报表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

原始记录是基层单位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的最原始的数字或文字记载。如工人出勤和工时记录、产品入库记录、原材料出库记录等。原始记录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事实根据,是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资料基础。原始记录具有记录内容的广泛性、记录时间的连续性、记录工作的群众性和记录项目的真实具体性等特点。原始记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统计报表资料的质量和报表报送的及时性。

(二)专门调查

专门调查是为了一定目的,研究某些专门问题所组织的一种调查方式,包括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等。专门调查灵活多样,适应性强,既可以针对某专项内容进行,又可以弥补统计报表的不足,且多属于一次性调查。

1. 普查

1)普查的意义

普查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如全国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等。它主要用来搜集某些不能够或不适宜用定期全面统计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调查属于一定时点的社会经济现象总量,也可用来调查时期现象,如出生人口总数、死亡人口总数等。普查往往在全国范围进行,它的工作量大,时间性强,需要动员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工作也比较繁重,所以普查不宜经常进行,而是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

和定期的全面统计报表一样,普查也是为了收集反映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的总量资料,但全面统计报表不能代替它。因为有些社会经济现象如人口增长及其构成、物资库存、耕地面积等不可能也不需要组织经常性的全面调查,而必须采用普查的方式来解决。

2)普查的组织方式

普查的组织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专门组织的普查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普查人员,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登记。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等,都属于这种普查形式。另一种是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或者结合清仓盘点,下发一定的调查表格,由被调查单位自行填报。如我国进行的历次物资库存普查,都属于这种普查形式。

普查还可按工作任务的缓急程度不同,分为一般普查和快速普查两种。一般普查是采用逐级布置任务和逐级汇总上报的办法,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不能满足紧急任务的需要。快速普查强调一个“快”字,布置任务和报送资料可越过一切中间环节,由组织调查的最高领导机构直接向基层单位布置普查任务,各基层单位直接向最高领导机构上报资料。这样既缩短了传递时间,又能及时汇总,提高了统计资料的时效性。

3)普查的组织原则

(1)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使所有普查资料都反映这一时点上的状况,避免重复和遗漏。例如,我国在第一至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统一规定:以7月1日零时作为标准时点,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0年11月1日零时。

(2)正确选择普查时期。普查时期就是普查登记在什么时期进行。普查的标准时间是在普查时期选择的基础上才能确定的。普查时期应根据党政领导的需要选择在被调查对象变动最小的时期或者是普查工作最方便的时期。如第五次人口普查就选择在天气凉爽,一般无防洪、抢险和救灾工作,人口流动较少的11月份进行。

(3)在普查范围内,各调查单位或调查点应尽可能同时进行调查,并尽可能在最短期限内完成,以便在方法上、步调上协调一致。如果时间拉得过长,就会影响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比如,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现场登记工作从11月1日开始到11月10日以前结束,复查工作在11月15日以前结束。

(4)调查项目一经统一规定,不能任意改变或增减,以免影响汇总综合、降低资料质量。同一种普查,每次调查的内容尽可能保持一致,以便将历次普查资料进行对比。

2. 重点调查

1)重点调查的意义

重点调查是指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借以了解总体基本情况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一般也是为了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在总体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那些单位,虽然它们只占调查对象全部单位的一小部分,但其标志总量在被研究总体的标志总量中却占绝大部分比重。通过对这部分重点单位的调查,可以从数量上说明整个总体在该标志总量方面的基本情况。例如,要了解我国原油生产的基本情况,就可以对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中原油田等几个大油田进行调查,因为这几个大油田的原油产量占全国原油产量的绝大部分。再如,要及时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就可以选择鞍钢、上钢、武钢、太钢和包钢等几个大型钢铁企业进行调查。

与普查方式相比,重点调查的优点在于调查单位少,可以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调查较多的项目、了解较详细的情况。

但重点调查方式并不能随便使用,只有当调查任务是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而且总体中确实存在重点单位时,才采用重点调查方式。但须指出,由于重点单位并不能完全替代总体全部单位,所以重点调查的结果是不能用来推算总体的翔实情况的。

2)重点单位的选择

组织重点调查的关键问题是确定重点单位。

重点单位选多选少,要根据调查任务来确定。一般说来,选出的单位应尽可能少些,而其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所占比重应该尽可能大些。即应着眼于这些单位的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的比重,而不是这些单位在技术、管理或其他方面有何突出表现。所以重点单位的选择应不带有主观因素。此外,选中的单位,其经营管理制度应比较健全,统计力量应比较充实,原始资料应比较齐全,这样才能准确、及时、完整地取得资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点单位并非绝对的一成不变,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即要看到,一个单位在某一个问题上是重点,而在另一问题上不一定是重点;在某一调查总体中是重点,在另一调查总体中不一定是重点;在这个时期是重点,在另一时期不一定是重点。因此,对不同问题的重点调查或同一问题不同时期的重点调查,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随时调整重点单位。

3)重点调查的组织方式

重点调查的组织方式比较灵活,主要采取专门调查的组织形式,有时也可颁发定期统计报表,由被调查的重点单位填报,定期观察这些重点单位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变动。

重点调查搜集资料的具体方法主要是采用以企、事业单位原始资料为依据的报告法。

3. 典型调查

1)典型调查的意义和作用

典型调查是指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所谓典型单位,是指在同一事物中能最充分、最突出地体现总体共性的代表单位。人类认识运动的顺序,总是从个别、特殊到一般。因此,从被研究对象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就可以了解同类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典型调查的主要特点有:

(1)调查单位少,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搜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2)典型单位是有意识选出的,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取得代表性较高的资料。

(3)典型调查的方法机动灵活,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提高调查的时效性。

典型调查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典型调查可以用来研究新生事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尤其在这个不断改革的年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其开始总是少数出现,但它们具有代表性。当新生事物还处在萌芽状态时,采用典型调查,就能抓住苗头,通过认真地调查研究,探索它们的发展方向,进而总结经验,予以推广。

(2)典型调查的资料可以用来补充、验证全面调查和其他非全面调查的资料。一是可以利用典型调查方法搜集全面调查和其他非全面调查无法取得的资料;二是利用典型调查可以搜集到不能用数字反映的各种情况;三是利用典型调查资料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字的真实性。

(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典型调查的资料,结合基本统计数字,估计总体指标数值。一般说来,典型调查的结果并不用来推算总体指标,但当总体单位差异程度不大且又要及时掌握全面情况,同时又不便采用其他调查方式取得全面资料时,则可以利用典型调查资料进行估计。

2)典型单位的选择

典型调查的中心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选择典型单位,且要保证被选中的单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根据调查研究目的的不同,选择典型单位的方法也不一样。

(1)划类选典型。

如果是为了近似地估算总体的指标数值且总体各单位之间差异较大时,可以在了解总体大略情况的基础上,把总体按某种标志分成若干类型,从每一类型中按它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的大小,选出若干典型单位进行调查。

(2)挑选中等典型。

典型调查的目的通常是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掌握总体的一般数量表现。中等典型可以代表总体的一般水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解剖“麻雀”,可以认识总体的内部构成、一般水平和发展变化规律。

(3)挑选先进、后进典型。

如果是为了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教训,则可以选出先进单位、后进单位作为典型进行调查比较。典型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整群的,或者先调查整群,再从整群中选出个别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3)典型调查的方法

典型调查的具体方法通常有直接观察法、口头访问法和开调查会法。其中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和比较可靠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讨论式的,即由调查者召集若干了解情况的、有代表性的被调查者,按预定的调查提纲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把调查过程和研究过程结合起来,从中掌握第一手的详细资料,达到预期的调查目的。

4.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也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总体中选出一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并根据样本的调查资料,从数量方面推断总体指标的专门调查方法。抽样调查虽然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其目的却是为了取得反映全面情况的统计资料,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可以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也是由于这一点,在非全面调查中,抽样调查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抽样调查与其他非全面调查比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样本单位的抽取严格遵循随机原则。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被抽中的机会均等,抽中与否,纯粹由偶然的机会决定,完全排除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

(2)总体结果的推断以概率论为基础。在抽样调查中,之所以能够用样本指标数值去推算总体相应的指标数值,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这个依据也就是概率论的相关定理。

(3)抽样调查是对一小部分单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取得数据,并据此从数量上推算总体指标。

一般说来,在下列几种情况下最能显示抽样调查的作用:

(1)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但又需要了解其整体情况,则可以进行抽样调查。如空气、水资源污染情况的监测等。

(2)有些事物的调查具有破坏性,但又需要掌握其总体的数量特征,则只能进行抽样调查。如各种产品的寿命率,人体白血球数量的化验,烟、酒、茶、糖和调味品的质量检测,种子发芽率等。

(3)有些现象从理论上讲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但实际上办不到或没有必要,则可以采用抽样调查取得相关资料。如森林资源调查、城镇职工调查等。

(4)全面调查不能满足紧急需要,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如农作物产量抽样调查就比农作物产量统计报表来得快,对国家安排农作物产品的产销、进口、出口非常有利。

(5)对全面调查资料的质量进行检查校正,也只能采用抽样复查的方法。如人口普查结果的验证等。

有关抽样调查的其他内容,我们将在项目七中进一步详细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