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孟兆三先生的《物质运动的起源和电磁现象的本质》

评孟兆三先生的《物质运动的起源和电磁现象的本质》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孟兆三先生只承认有形的微粒物质,不承认还有无形物质——场物质的存在。只有场物质的运动速度才能达到真空光速,在具体的物相中它们的运动速度是相光速。核外电子绕核旋转,其速度低于相光速,国内已有此类的实验测定。还没有发现任何脱离人们已知物质而存在的“电荷”!原子中的电子与其核中质子带的电荷也没有形成什么“电偶极子”,而是呈现电中性!

这是孟兆三先生电传给我的另一篇要我评论的文章,现评论如下:

1.“构成整个物质世界(包含人类目前所发现的全部微观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等)的基本单元是一种微观粒子,我们暂且叫它M粒子。它的体积、质量极其微小,目前尚不能精确测量。”

可见,孟兆三先生只承认有形的微粒物质,不承认还有无形物质——场物质的存在。而我与量子场论学者普遍持有的观点是:宇宙是由微粒物质和场物质共同组成的。我还认为场物质能独立存在,微粒物质则不能独立存在,它总是与场物质联系地存在着,并通过场物质与其它微粒物质联系着。微粒物质与场物质能相互转化,在转化中保持着动质量及能量、动量的守恒。当然,这些转化往往是有条件的。

2.“M粒子是时刻不停运动着的,运动方式是自旋和沿不确定方向运动;运动的速率都是光速C。自旋的方式有2种: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分别表示为○↓和○↑,它们的数量相等。自旋方式相反的M粒子相互吸引;自旋方式相同的M粒子相互排斥;2个自旋方式相反的M粒子可以相互咬合在一起形成M粒子对,一个M粒子对可以以光速C沿直线运动。由于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就是M粒子,所以我们说M粒子的运动就是物质运动的起源。”按照先生的观点和说法,由M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甚至物体都应该以光速运动了!如果不是这样,这些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甚至物体不都要分崩离析,成为沿不确定方向运动的一批M粒子!

我认为微粒物质运动速度不可能达到真空光速,在具体的物相中它们的运动速度甚至不能超过相光速。当其运动速度达到相光速时,就会发生契仑可夫辐射,其在损失动能后减速到低于相光速(从而不再发生契仑可夫辐射),或者发生蜕变。只有场物质的运动速度才能达到真空光速,在具体的物相中它们的运动速度是相光速。物质越密集,场强越大的物相,光的传布速度——相光速就越低,最低接近于零。也就是物相中相光速的范围是(C,0)。相光速C= Cexp (σ1ξ+σ2E2),其中C是真空光速,ξ是微粒物质密度,σ1是密度系数,E是场物质分布场强,σ2是其作用系数,它与σ1都是负数。ξ、E → 0时,C → C ;ξ、E → ∞时,C →0。实验确认光在水中的传布速度低于空气中的光速,在玻璃和水晶中的传布速度更低于在水中的,科学家发现光在浓密的中子气中速度只有几十米/秒!微粒物质具有静止质量,其动质量、能量、动量与其运动速度相关;而场物质则无静止质量,其动质量、能量、动量与其运动速度无关,只与其振动频率相关,不过其动量方向还是与其运动方向——传布方向一致。

“所谓的‘电荷’其实就是M粒子。以顺时针方向自旋的M粒子是正电荷;以逆时针方向自旋的M粒子是负电荷。一个M粒子对就是一个电偶极子。M粒子对充斥着整个宇宙空间,且呈现非均匀分布状态。”现代技术明确地测知:电子和反质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反电子和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微子不带电荷,也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但也有正反粒子之分;μ子、τ子与电子一样,正粒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反粒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π介子有不带电荷的,它也有反粒子;带电的π介子有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也有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它们互为正反粒子;K介子有不带电荷的,它也有反粒子;带电的K介子, 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是正粒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是反粒子;η介子只发现不带电荷的,它也有反粒子,还没有发现带电的;中子不带电荷,它有反粒子。中子有磁矩,通过β衰变发射出一个电子,而成为质子(反中子衰变发射出一个反电子而成为反质子)。正常情况下,逆过程是不会发生的,只在高温高压下,例如超新星爆炸形成中子星或黑洞时。电子、质子不是中子内部的组分,只是中子的蜕变物。正常情况下,电子和质子只能组合成氢原子(反电子和反质子组合成反氢原子)。Λ超子只发现不带电荷的,它也有反粒子,还没有发现带电的;Ω超子只发现带电荷的,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是正粒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是反粒子;Ξ超子有不带电荷的,它也有反粒子,还有带电的,正粒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反粒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Σ超子有不带电荷的,它也有反粒子,还有带电的,不管带正电的还是带负电的都有各自的反粒子。(见王正行著《近代物理学》P8、9)正反粒子的动质量相同(静止质量相反),带电的电性相反,相耦合而转化为γ光子对,转化遵循动质量、能量、动量守恒,在一定条件下,逆过程也能发生。在量子色动力学中,夸克带1/3或2/3单位的电荷,其反夸克质量与之相等,而电性相反。虽然还没发现自由的夸克,但量子色动力学许多推论被实证,是目前最为成功的量子场理论。

核物理和化学确认: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带正电荷,电量是质子数乘单位正电荷,核外电子虽呈层状(不同能级)分布,但总数与核内质子数相同,原子对外呈电中性,尽管电子与核内质子不在一个层面上。核外电子绕核旋转,其速度低于相光速,国内已有此类的实验测定。原子获得多余的电子就成为负离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就成为正离子。在流体中离子和电子都能形成电流,在固体(导体或半导体)中电流一般是电子流,离子移动很慢,很困难。还没有发现任何脱离人们已知物质而存在的“电荷”!原子中的电子与其核中质子带的电荷也没有形成什么“电偶极子”,而是呈现电中性!所以,在这里孟先生又在胡编乱造!

“电磁场就是充满M粒子对的特殊空间:在电场中,M粒子对的分布方式永远是开放的;在磁场中,M粒子对的分布方式永远是闭合的。这就是电场和磁场的根本区别”

“无论在‘电场’还是在‘磁场’中,M粒子对的分布方式都是呈线性分布的。一个正M粒子和一个负M粒子相互咬合在一起形成M粒子对时,结合的较紧密;而M粒子对之间和M粒子对与M粒子之间的结合较松散。所谓的电力线和磁力线实际上就是M粒子对的空间分布线;场强的大小就是M粒子对空间密度的大小;电场和磁场之间的相互转化只是M粒子对的空间分布方式发生改变;一切电磁相互作用都可归结为M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大量的M粒子对在空间中的运动(以一定频率发射)形成电磁波,也就是M粒子波。以光速C运动的M粒子对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分裂,形成电流。”科学实验表明:在一个静止的带电粒子或带电体周围会有一个静电场,其场强以带电粒子或带电体为中心呈梯度分布。如果我们用一个金属罩(或较密的金属丝网)将它罩住,罩内有带电粒子或带电体的静电场,罩上有其感生电荷,罩外是这个罩上的感生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它与带电粒子或带电体的静电场并不相同!而一旦将罩接地,罩上的感生电荷立即消失,罩外的静电场也立即消失!先生不是说“M粒子对充斥着整个宇宙空间,且呈现非均匀分布状态”吗?上述实验事实能支持先生的胡编乱造吗?!

科学研究表明原子、分子的磁性是其内电子的环流产生的,当其有序化时就使物体成为磁体,在其周围形成静磁场。导线中的稳恒电流会在导线周围形成一个稳定的磁场,一旦电流消失,这种磁场也就消失。采用高导磁率的铁磁材料(如软铁——纯铁)制成薄壳可屏蔽地磁场或罩内的磁体磁场,将其制成密闭的盒子可测知盒内无任何磁场。打开盒子,盒内就有磁场了,合上磁场就消失了。先生的‘M粒子对’对此能说得通吗?!

科学技术已表明运动的带电粒子在其周围激发电磁场,交变的电流或电子振荡激发电磁场,电磁场的传布速度是相光速。当震荡频率或粒子运动足够剧烈(温度足够高)时,就会发射红外线、可见光,甚至紫外线(这些都是热辐射);带电粒子的轫止辐射发射X光,而其同步辐射和契仑可夫辐射可能是γ射线。技术上,采用空心铝壳罩来屏蔽电磁场。而用含铅的玻璃或胶布可吸收、屏蔽X光。对这些先生的‘M粒子对’说能解释吗?!要知道光也就是电磁波啊!!

日常使用的手电筒,其电珠内的钨丝在通电时(电流由手电筒内的干电池提供),受热发光,旋转手电筒的灯头,调节灯罩的位置,可使手电筒的光束集中或分散,手持电筒将光束照向所需照亮的地方。人们都知道这光是手电筒的电珠发出的,关掉电源,这光就没了,与先生的M粒子何关?!就是将这手电光束透过真空罩玻璃也能见罩内显现光束啊,关掉电源,这光束就没了。这M粒子对与真空度无关?!

3.“在电磁学中,库仑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关于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写成公式就是 F=K.Qq/4πr2。在上式中Qq/4πr2是电量的球面密度,其本质上也就是M粒子的球面密度,引入这一概念——单位点电荷q在该点所受到的静电力F正比于通过该点的电量的球面密度Q/4πr2,就可以在理论上导出库仑定律。依据动能公式,一个M粒子对的动能就是E=mc2(m为M粒子对的质量,光速c就是它的运动速率)。由此可见,质能方程E=mc2其实就是M粒子对的动能公式。相关的实验设想:让一束强光照射强磁场,结果怎样?会有电流产生吗?”。

点电荷之间静电相互作用的库仑定律是:F=k*(q1*q2)/r2,所谓‘点’是没有或不计其表面积的。所以,不会出现4π这一因子。圆周率π不用大写,以免与数学的连乘积∏混淆。静电和静磁相互作用的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形式的相似性揭示了引力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引力质量与电磁质量间的联系。先生否定引力的客观存在是徒劳无益的。

强光在强磁场内会减速和弯曲,例如在太阳这样的恒星周围就是这样,其中并非仅是其磁场的影响,还有强引力场的影响。在中子星和黑洞周围这个现象将更明显!除非这个强光束是γ光束,否则是不会有电流产生的!

先生还电传来一篇《关于地震的思考》,我不专门评论了,我的观点是:地震的内因是地幔和地壳板块活动及大气环流(包括水对岩层的侵害)导致的应力聚集和释放的结果,外因是月亮、太阳引潮力(源于引力)的作用(其它天体的引潮力影响较小)、太阳风(包块磁暴)的作用,还有人类经济活动及核爆炸的影响,随机影响就是流星的撞击。

2012年9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