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脉硬化性血管改变什么情况

动脉硬化性血管改变什么情况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脉硬化症是一种慢性弥散性脑血管病,主要因脂质代谢障碍与脑动脉血管内膜损伤所致。三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脑动脉管壁变性,概括称为脑动脉硬化,常合并存在。脑小动脉硬化产生继发性脑实质损害。皮质下白质中有由小动脉硬化缺血所引起的灶性软化区,称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弥漫性脑小动脉硬化时,动脉外膜变性增生,整个血管可呈纤维化。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少,无其他系统动脉硬化证据。

动脉硬化症是一种慢性弥散性脑血管病,主要因脂质代谢障碍与脑动脉血管内膜损伤所致。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一部分,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性等动脉管壁变性所引起的非急性、弥漫性脑组织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神经衰弱征群、动脉硬化性痴呆等慢性脑病表现。不包括发生于动脉硬化基础上的短暂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等缺血性卒中。

【病因】

动脉硬化是包括各种病理类型的动脉管壁变性和硬化的总称。其病理改变与动脉管径大小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大都发生于管径500μm以上的大动脉和中等动脉,从不发生于管径200μm以下的小动脉;弥漫性小动脉硬化见于管径150~500μm的小动脉;微动脉玻璃样变则发生于管径150μm以下的微动脉。三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脑动脉管壁变性,概括称为脑动脉硬化,常合并存在。本病与多种因素有关:

1.血压 高血压病人的心、脑动脉硬化的患病率较血压正常者高4倍。

2.高血脂 载脂蛋白A减低、载脂蛋白B、E增高以及β脂蛋白均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密切。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多,而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组分Ⅱ减低,易患动脉硬化。

3.糖尿病 由于糖尿病病人血小板黏附和血黏度增高,糖尿病病人易发生脑动脉硬化。

4.家属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高脂血症者易患脑动脉硬化症。

5.吸烟 吸烟可增加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6.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可影响血管运动,血管舒缩障碍,血管内压力增高,内膜受损,内膜去脂质能力减低,促使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改变】

脑小动脉硬化产生继发性脑实质损害。皮质下白质中有由小动脉硬化缺血所引起的灶性软化区,称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基底节部可见许多小囊腔,由脑组织缺氧软化吸收形成。弥漫性脑小动脉硬化时,动脉外膜变性增生,整个血管可呈纤维化。血管壁内弹力层增厚,胶原纤维增多,内膜粗糙,并伴有附近脑组织的坏死和变性。微动脉中层的纤维化、管壁增厚导致管腔缩小或闭塞。脑组织中神经细胞数目减少,有弥漫性神经细胞缺氧性改变,细胞体积变小、绉缩,染色变浓,轴突变细或断裂,直到神经细胞死亡。以大脑皮质小动脉周围最先出现,皮质小动脉周围常出现软化灶,后期萎缩形成胶质瘢痕。当弥漫遍及整个皮质,就形成脑萎缩。

【临床表现】

脑动脉硬化是一个慢性进行性的过程,初时并不产生脑部症状或局灶性体征,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影响脑供血时,才出现脑部症状及局灶性体征。

1.早期脑动脉硬化 早期由于大脑的功能减低,可产生类似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常主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肢体麻木、震颤、失眠、遗忘,并有思维迟钝,理解、判断、分析、计算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差,情绪不稳,抑郁烦躁,易急易怒。少数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诉心悸,手足发凉,皮脂分泌增多等。

2.脑动脉硬化性痴呆 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脑器质性精神症状和痴呆,通常被诊断为脑动脉硬化性痴呆,系脑部小动脉硬化导致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结果。临床表现行为,人格改变:淡漠、漫不经心、不讲卫生、重复语言、言语减少、嫉妒等。亦可出现幻觉、妄想、恐怖、躁狂、抑郁、虚幻等精神症状。

3.假性球麻痹综合征 当缺血性病变累及双侧内囊区皮质延髓束及皮质脊髓束时,则可引起双侧中枢性延髓麻痹,为假性球麻痹。表现表情呆滞、构音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不能伸舌。

4.震颤麻痹综合征 当缺血性病变累及基底节、黑质、纹状体,引起基底节细胞变性,纹状体的多巴胺含量减少,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不自主震颤三联征。

5.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主要累及白质,灰质多不受累。临床表现缓慢进展的智能衰退、皮质盲、抽搐发作、言语障碍、步态不稳、不自主运动等。

【辅助检查】

1.血脂测定 多有高血脂,胆固醇、三酰甘油、β-球蛋白常增高。

2.脑脊液 多正常。

3.脑电图 常有轻度弥漫性异常。

4.脑血流图 主峰变钝;重波变少或消失,双峰不明显或消失;上升时间延长;波幅降低。

5.脑血管造影 显示脑动脉管径粗细不均,血管僵直,扭曲增多,终末支动脉显影小。

6.CT和MRI检查 可发现动脉软化灶。

【诊断】

1978年我国第二届神经精神科学术会提出以下诊断标准。

(1)年龄45岁以上。

(2)初发高级神经活动不稳定的症状及脑弥漫性损害症状。

(3)有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或主动脉弓增宽及颈动脉或桡动脉触之较硬及冠心病。

(4)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腱反射不对称,掌颏反射阳性。

(5)高脂血症。

(6)排除其他脑部疾病。

前五项为最低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1.神经衰弱 病人有头痛、头沉、耳鸣、眼花、肢体麻木、失眠、遗忘、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大脑功能失调的症状,但无以上动脉硬化的体征及辅助检查的阳性资料。

2.颅内占位病变 发展缓慢的颅内肿瘤及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出现精神症状及器质性痴呆征群,但这类病人年龄较轻,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及体征,无其他动脉硬化的改变。

3.老年精神障碍 明显脑萎缩病人,可表现进行性智能减退,情绪障碍,人格改变及整个机体衰老。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少,无其他系统动脉硬化证据。

4.匹克病 有缓慢进行性智能减退以及性格和情感的改变,语言障碍较突出,失读、失写常见,无全身动脉硬化表现。

【治疗】

1.一般预防

(1)一级预防:指在脑动脉硬化发生之前预防。WHO报告应40岁以上有血管危险因素的给阿司匹林治疗,定期检查血小板凝集功能,祛除诱发因素,避免长期的精神过度紧张。不吸烟、不饮酒,控制饮食(少吃动物脂肪,多吃植物油),控制体重,防止肥胖等。

(2)二级预防: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出现脑血管病后预防复发的过程。具体方法如下:①调整危险因素。保持血压正常,禁止吸烟;②调整饮食。避免酗酒,低脂饮食,控制钠盐摄入,控制血糖,加强体育锻炼,保持情绪稳定,生活有规律;③调整高凝状态。应用阿司匹林、双嘧哒莫药物。

2.药物治疗

(1)常用扩张血管药:烟酸、烟酸肌醇脂、脑益嗪、尼莫地平等,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

(2)神经细胞活化剂:可促进神经细胞代谢。常用γ-氨络酸、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

(3)对症处理:兴奋者适当给予镇静剂地西泮、舒必利等;情绪不稳者给予丙脒嗪口服,25mg,3次/d,甲硫哒嗪缓释片30~60mg,1次/d,对控制情绪效果好。注意血压不宜下降过低、过快,以免引起脑供血不足。若有痴呆或伴延髓麻痹者,需细心护理,防止肺炎和尿路感染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