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腋动脉-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

腋动脉-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

时间:2022-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腋动脉-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一种方法简单易行、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术式,特别适合于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年老、体弱或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难以显露、分离的患者。否则,不仅要花费时间分离、显露腋动脉各个分支,而且,人工血管与腋动脉吻合后,还极易压迫臂丛神经。

腋动脉-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一种方法简单易行、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术式,特别适合于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年老、体弱或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难以显露、分离的患者。

【适应证】

(1)单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可伴有或不伴有锁骨下动脉窃血。

(2)显露、控制、切除和血管重建困难,必须旷置处理的锁骨下动脉瘤患者。

(3)锁骨下动脉外伤解剖重建困难,旷置处理后。

【禁忌证】

有严重心、脑、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

【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生化检验。

(2)全身麻醉手术的常规心脏、肺等脏器功能的评估。

(3)彩超检查及无创伤性多普勒血流图检查。

(4)CTA、磁共振血管成像或DSA血管造影检查。

【麻醉与体位】

(1)全身麻醉。

(2)仰卧位,肩背部垫高5~10 cm,使双肩呈后展位,并使双上臂分别向左右两侧平伸45°~60°,以利于显露锁骨下动脉及腋动脉。

【手术步骤】

1.手术切口 锁骨中点至肩峰(同侧)连线下2~3 cm(约2横指)做横行切口,切口不宜距锁骨太近,否则不易显露腋动脉。

2.显露两侧腋动脉 锁骨中点至肩峰(同侧)连线下2~3 cm(约2横指)做横行切口,沿肌肉纤维分开胸大肌,切断并牵开胸小肌,显露双侧腋动脉,注意保护静脉和臂丛神经。

3.建立皮下隧道 在皮下和胸骨前钝性分离出可供人工血管通过的隧道联通双侧切口。

4.吻合健侧腋动脉与人工血管 全身肝素化以后,阻断健侧腋动脉血流,在腋动脉前壁做一纵切口,根据腋动脉直径选择6 mm或8 mm直径带支撑环的人工血管,一端剪成50°~60°的斜口,用血管缝线在其斜面的底部从外到内进针,再由腋动脉切口近端由内到外出针,人工血管边距0.8 mm,自体血管边距1 mm,针距1 mm,连续外翻缝合行人工血管与腋动脉的端侧吻合。血管条件较差时可用垫片加强。

5.人工血管通过皮下隧道 将注满肝素盐水的人工血管从皮下隧道拉至患侧切口,注意人工血管的标志,防止发生扭曲。

6.人工血管与患侧腋动脉端侧吻合 阻断患侧腋动脉,将人工血管与患侧腋动脉行端侧吻合,方法同健侧。吻合接近完成时,分别开放腋动脉远端及人工血管,观察回血及健侧供血情况,冲出残留气体及有可能存在的血栓或动脉硬化残渣,再阻断血流,完成吻合,血管缝线打结前充分排气,最后依次开放人工血管、腋动脉远心端、腋动脉近心端血流。

7.充分止血 吻合口明显出血者,要加针缝合,否则会大大增加术后出血的危险,甚至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的发生。

8.关闭切口 冲洗切口,留置引流管,缝合胸小肌,缝合深筋膜,缝合皮下及皮肤。

【术中操作难点和要点】

(1)人工血管与腋动脉之吻合口位置的选择。腋动脉自锁骨中点以远分出若干分支,如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等,且臂丛神经各分支包绕于腋动脉四周,仅于胸肩峰动脉与肩胛下动脉之间有约4 cm长的一段腋动脉的前壁显露于臂丛神经各分支的包绕之外、且该段腋动脉无较粗大分支,故该段腋动脉较易显露,建议吻合口选择在此位置。否则,不仅要花费时间分离、显露腋动脉各个分支,而且,人工血管与腋动脉吻合后,还极易压迫臂丛神经。

(2)应避免将双侧上肢平伸为等于或接近90°,以免由于肢体过度牵拉而影响腋动脉显露甚至损伤臂丛神经。

(3)术前双上肢动脉压差应≥30 mmHg,压差太小会影响移植人工血管通畅率。

(4)全身肝素化可给肝素0.4~0.5 mg/kg。

【术后处理】

(1)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清醒后拔除气管插管。

(2)密切观察双上肢皮色、皮温、动脉搏动及双上肢血压情况。

(3)术后常规短期应用抗生素。

(4)术后给予常规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主要并发症】

(1)出血。术中止血不完善、结扎线松脱,吻合口缝合不良等引起。

(2)心、脑等重要脏器意外。

(3)神经损伤和神经压迫。

(4)感染。

(5)人工血管血栓形成、闭塞。

【点评】

锁骨下动脉病变由于其解剖的特殊性,术中解剖、阻断、吻合动脉均很困难。本术式则具有方法简单易行、创伤小、风险低、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特别适合于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年长、体弱或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难以显露、分离的患者。但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飞速发展,绝大部分的锁骨下动脉闭塞病变均可通过血管腔内技术得以开通,并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此术式仅是血管腔内治疗不成功病例的备选术式。

(陈 忠 刘 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