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肥胖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的重要危险因素。烟雾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致血管壁和心肌细胞中毒,不仅导致心脑血管发病,而且增加死亡率。膳食胆固醇过多,可诱发高胆固醇血症,增加心血管病死亡危险。心脑血管病患者还要适当减少。通过戒烟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减少食盐的摄入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所以,正常健康人以每天摄入6.0克食盐为宜。

1.诱发心血管病的九大危险因素

(1)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猝死的帮凶: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正常成年人的收缩压在18.67千帕(140毫米汞柱)以下,舒张在12千帕(90毫米汞柱)以下。成年人凡收缩压在21.33千帕(16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达12.67千帕(95毫米汞柱)以上者,均可确诊为高血压。这就是说,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超过上述标准均可成为头号杀手的重要帮凶。收缩压每增加1.3千帕(10毫米柱),冠心病危险性就增加28%,统计资料证明,高血压能促进心脑血管病、脑卒中的发生。随着血压值的升高,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升高。

(2)糖尿病是心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35岁以上的糖尿病人中,约1/3到1/2会并发高血压,其患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倍。年龄在62岁左右的患者,大多数为颈内动脉脑血栓,脑梗死和出血的比例为2∶1,全部患者均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30%患有糖尿病,这容易导致脑血栓及血黏稠度高。糖尿病是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伴有高血压时总死亡率与不伴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其危险性高4~5倍。

(3)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病的罪魁: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最大危险因素。所谓高脂血症,是指血浆脂质成分浓度超过正常值。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越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就越低,促进动脉硬化的产生机会也就越多,危险因素也就更大。

(4)高胆固醇是冠心病恶化的危险因素:血胆固醇超过5.2~5.7毫摩/升(200~220毫克/分升)时,患冠心病的危险将随着胆固醇的增加而升高。血胆固醇为5.2毫摩/升(200毫克/分升)时,冠心病死亡危险度为1.0;6.5毫摩/升(250毫克/分升)时为2.0;7.8毫摩/升(300毫克/分升)时为4.0。充分证明,血胆固醇越高,冠心病死亡危险就越大。血清胆固醇升高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关系密切,因为低密度脂蛋白中所含的胆固醇约占总胆固醇的70%,动脉粥样斑块中的胆固醇主要来自低密度脂蛋白。所以,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危险的因素。

(5)肥胖促发心血管病:肥胖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人类健康及心血管病的大敌。肥胖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可使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增加2~6倍,而高血压患者中有60%以上伴有超重肥胖。肥胖者并发冠心病比瘦人高出2~5倍。肥胖者因心排血量及有效循环血容量增高,常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又因心肌内非脂肪沉着,引起心肌负荷加重,左室肥大、心肌劳损、心力衰竭及瘀血和血栓的形成。还因肥胖者活动耗氧量较大,要比正常人耗氧量增加30%~50%,容易造成缺氧。

(6)吸烟是心脑血管病最大的危险因素:吸烟是心脑血管最大的危险因子,烟雾中的尼古丁能使血压升高,使心跳加快,不仅因血量增加而给心脏增加负担,而且使动脉内膜沉积脂肪,增加血小板聚集黏附,导致动脉痉挛、管腔变细而窄,增加血管壁的缺氧,促使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与体内血红蛋白相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故使组织供氧减少,造成血管内膜增生,管壁肥厚,管腔狭窄。烟雾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致血管壁和心肌细胞中毒,不仅导致心脑血管发病,而且增加死亡率。

(7)酗酒是心血管病猝死的危险因素:随着饮酒,酒精渗入机体组织,先面红耳赤,舒张血管,血压短暂时间下降,为之急性效应,然后血升高。这是因为酒精使儿茶胺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血压升高。调查显示,嗜酒人群高血压比不饮酒人群高1/3,每天都饮酒的人收缩压和舒张压比每周饮1次酒的人分别升高0.88千帕(6.6毫米汞柱)和0.63千帕(4.7毫米汞柱),饮酒量越大,血压就越高。饮酒者高血压发病危险比不饮酒者高达40%。饮酒使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造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甚至猝死。

(8)膳食脂肪过多是冠心病高发危险因素:膳食脂肪摄入过多,可引发冠心病。摄入脂肪占总热量40%以上的人群,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摄入脂肪热量低于总热量20%的人群。膳食胆固醇过多,可诱发高胆固醇血症,增加心血管病死亡危险。

(9)食盐摄入过量引发高血压:日本北部每人每日摄入食盐20克,高血压发病率高达40%。我国高血压普查发现,北方每人每天摄入食盐15克以上,高血压发病率6%以上;而广西、广东、福建每天摄入食盐7~10克以内,发病率在3%以上。所以,膳食摄入食盐量过高,是促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十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调整膳食结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食盐量超标;动物脂肪、油类摄入过多;谷物细加工精品摄入过多,超过身体所需热量,使肥胖者较多;动物蛋白摄入不足;随食物摄入维生素A、E、C及钙、锌、硒等微量元素摄入不够,偏食蔬菜。

平衡膳食就是将各种营养素按身体需要摄入,既不多,也不能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正常成年人每天应摄入量:A、谷物300~500克,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鱼、禽、肉、蛋等125~200克(鱼虾类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25~50克),奶类和豆类100克,豆制品50克,油脂类不超过25克。心脑血管病患者还要适当减少。

(2)第二道防线——戒烟:吸烟是心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率危险增加2.2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增加96%。吸烟会导致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降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增高。吸烟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流改变,促进血栓形成,增加冠心病的死亡率。吸烟还会促进血管内斑破裂影响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的吸收。通过戒烟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的发病率。

(3)第三道防线——限盐:流行病学证实,食盐摄入低,人群平均血压也低。国际研究,尿钠低,血压也低。减少食盐的摄入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所以,正常健康人以每天摄入6.0克食盐为宜。心血管病人还要减少,甚至减到每天3.0克、2.5克或无盐饮食。

(4)第四道防线——限脂肪:无论是健康人还是心脑血管病患者,都应限制脂肪的摄入量,尤其是老年人,因胆汁酸减少,脂酶活动性降低,对脂肪消化能力下降。因此,摄入量一般不宜超过总热量的20%,植物油摄入每人每天不超过25克。并应选择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SA)的植物为主,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P/S)应为1.25~1.5为宜。不要选择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尤其是动物脑、蛋黄、蚌、螺等。瘦肉及鱼类可适量选用。限脂肪摄入量世界各国均证明,膳食脂肪总摄入量与心血管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正相关。心脑血管病人膳食脂肪的摄入量,不超过膳食脂肪总量的10%,详见表5-1。

表5-1 食品中胆固醇含量(毫克/100克)

脂肪是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构成脂肪的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中含饱和脂肪酸多,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多。饱和脂肪酸可转化为胆固醇,使胆固醇升高,易沉积于血管内,形成斑块,引起栓塞、心肌梗死;不饱和脂肪酸,也是人体必须脂肪酸,可加速胆固醇的分解,使其成为胆酸,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吃不饱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用油脂有治疗作用。因为这两种脂肪酸,都混合于食用油中,还不能把它们分开。另一种重要意义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油含亚油酸(对心血管有益处)容易被氧化,从而形成“游离基”(也叫自由基)。这种“游离基”,如果不能被及时清除,很容易催人衰老,形成脂褐质、老年斑。所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也不能摄入过多。

(5)第五道防线——限糖类:因糖类在肝脏中转化为三酰甘油,使血浆中内源性三酰甘油升高,导致高脂血症。研究还发现精制蔗糖、果糖等可增加三酰甘油的浓度,较淀粉作用大,这就是食糖有害于高脂血症的道理。但由于葡萄糖是脑细胞、红细胞、骨髓、肾小管等代谢所必需的能源物质。所以,糖类每日摄入量应不少于130克。

(6)第六道防线——增加动物蛋白质的摄入量:我国摄入动物蛋白量较少,心血管病发病率较高。有人试验,人群动物蛋白质的摄入量及总蛋白质摄入量均与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负相关。人群总蛋白质的热量分数增加2%,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分别下降0.31千帕(2.3毫米汞柱)和0.2千帕(1.7毫米汞柱)。如果每天蛋白质摄入量由44克增加到81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0.40千帕(3.0毫米汞柱)和0.33千帕(2.5毫米汞柱)。因此,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尤其是动物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在选择摄入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时,请参考附录表4“食物能量脂肪蛋白质含量表”。

(7)第七道防线——增加膳食纤维素及钙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素存在于谷物、蔬菜之中。膳食纤维素摄入量与总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呈负相关,也就是膳食纤维素摄入越多,死亡率越低。美国研究发现,每天补充富含膳食纤维素的燕麦56克,可使血清胆固醇降低2%~3%。

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天从膳食中摄入总膳食纤维素25~30克。我国建议摄入膳食纤维素4~12克/日。

大多数人知道,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水与膳食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而把人体无法消化吸收的纤维素排除在营养素之外。但现代科学证明,和上述六种营养素比起来,膳食纤维素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应该被称为“第七营养素”。膳食纤维素包括一大类糖类及其他物质,化学结构比较复杂。人体所需的纤维素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和蔬菜、水果、坚果或各类谷物以及大豆、玉米、小麦等食品。膳食纤维素在胃肠道不能被消化酶裂解,但可被细菌分解。膳食纤维素对人体独特的生理作用是其他任何物质不可替代的。它可以延长胃肠排空时间,调节胃肠激素、胰岛素分泌,抑制饥饿中枢,使人产生饱腹感,并避免热量摄入过多。可阻止食物中糖类吸收。膳食纤维素还能调节脂肪代谢,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增加脂类的分解和排泄;减少糖类吸收,使血糖下降,减少脂肪吸收;影响结肠内细菌代谢,改善细菌菌群的比例和活性;由于纤维素在人体内膨胀可达20倍,随食物摄入体内,自感膨满胀饱而不思饮食。因粪便体积增多而刺激肠蠕动引起排便,缩短了排便时间,很快把废物排除体外。因为膳食纤维素溶水后是胶状物,对于保护食道,清润肠道起到重要作用。现代人们食粮过精,致使体内每天缺5~10克膳食纤维素。如果长期过食精粮,最常见的是大便秘结,虚恭太臭,甚至产生有毒物质(主要是硫化氢),这些物质不尽快随粪便排出体外,必然被人体血液吸收,以致使人昏眩、头疼以致易得大肠癌、痔疮等。要有效地防治“高贵”病及肥胖、癌症等,就必须供应粗粮及精细粮充入纤维素的食品。

膳食纤维素有两大类,即可溶性和不溶性纤维。不溶性纤维最佳的来源是全谷粮食,尤其是麦麸,如粗制小麦产品(麦麸和麦片),全麦粉及糙米,燕麦全谷食品;豆类以芸豆、白豆、豌豆为最佳,苹果、梨、李子、土豆、西红柿、草莓等果蔬中也有。可溶性纤维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之中,燕麦中也存在。但是一定要明白,精制的谷物,如精白米、精白粉等,几乎不含纤维素。这种精制粮食,只能偶尔进食,不能作为主粮。

我国专家推荐每人每天摄入15~20克膳食纤维素为好。但膳食纤维素不是越多越好。因为膳食纤维素可阻碍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还可引起腹泻。过量膳食纤维素可引起胀气,降低钙、镁、铁、锌及维生素的吸收。每人每天吃多少膳食纤维素合适呢?从每天排出的粪便可计算出纤维素是否缺乏。一般健康人每天应排便一次。如果大便干燥,量又少于100克,说明膳食中缺少膳食纤维素。食物纤维素含量见附录表5。

补给充足的钙有助于脂肪的排出而降低血脂。同时,老年人多为骨质疏松也应补钙。建议每日至少摄入钙800毫克。硒因有抗氧化作用可减少过氧化物对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因此,补充硒可预防心血管病。还有维生素C,可加速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的速度,进而降低血胆固醇及三酰甘油,还可增加血管的韧性,减少脆性,防止血管出血。长期服用维生素C,对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有一定疗效,同时,对冠心病心绞痛(心前区疼痛)也有缓解作用。

(8)第八道防线——预防肥胖:凡是人体进食能量多于消耗能量,剩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于体内,超过体重标准体重20%者称为肥胖。肥胖者活动时耗氧量较大,比正常人增加30%~50%,易造成缺氧和嗜睡。肥胖能增加心脏负担,易发生心肌劳损、心室肥大、心力衰竭。心血管患者,因肥胖合并冠心病比瘦人高出2~5倍,易出现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怎样防治控制饮食,每天吃七八分饱。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轻度肥胖的老年人每日控制在1 200~1 500千卡;中等肥胖控制在1 200千卡,重度肥胖控制在1 000千卡。同时,还要坚持长期的体育锻炼

(9)第九道防线——运动:防治疾病的运动,是指消耗身体能量的运动,通过有计划的、长期有规律的运动,达到减少体重的目的。研究表明,有规律的运动能降低血压值数;还能降低血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动物实验证实,规律运动可增大冠状动脉的直径,从而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必须坚持能消耗热量的体育锻炼或运动,才能有效果。

(10)第十道防线——去除心理致病因素:心理因素作用于个体,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如作用期间持久或过强,则会引起病理性改变,导致心身疾病。抑郁活动兴趣降低,沮丧情绪高,表现为食欲不振,睡眠障碍,自觉无用,疲劳,或焦虑不安。据调查随访,患心血管病的人群中,有抑郁症和没有抑郁的病人相比,心肌梗死死亡率分别是16%和3%。抑郁和惊恐与心源性疾病发病率与死亡呈正相关,抑郁、焦虑均可见于健康人,比较严重者就表现为一种精神症状。需要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及有效干预。对于患者个人,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要敢于向困难挑战,学会宽容待人,要自我安慰自己,使自己更诚恳、更善良。社会要改变工作环境,减少噪声、整治污染,减少外来不良刺激,加强健康教育。

3.世界最新防治心血管病的理论——氧化亚氮挽救生命 世界最新防治心血管病的理论,是由伊格纳罗于1998年创立的,发现氧化亚氮能使血管扩张,抑制血栓形成,为防治世界头号杀手——心血管病,提高健康水平,减少死亡率,延长寿命,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于1998年获诺贝尔医学奖。

(1)氧化亚氮的生成:氧化亚氮(NO)除在体内合成外,还可从食物中摄取,因为食物中的精氨酸可生成氧化亚氮,所以,要选含精氨酸高的食物,如荞麦面(930毫克/100克)、莜面(燕麦)面(870毫克/100克)、腐竹(4 280毫克/100克)、黄蘑(干)(1 530毫克/100克)、螺旋藻(3 692毫克/100克)等。众所周知,硝酸甘油是冠心病、心绞痛的急救药,殊不知治疗心绞痛的原理,就是用硝酸甘油含在舌下,释放出来的氧化亚氮(NO)使平滑肌收缩,引起血管扩张而挽救生命。

(2)氧化亚氮是心脑血管的救星:氧化亚氮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在动脉、微血管和静脉中能舒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加血流。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或减少血栓或凝块的形成,减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和梗死的发病率。运动可促进氧化亚氮的合成,因为锻炼使血液流动加速,刺激氧化亚氮形成,使血液内氧化亚氮增多,保护心血管系统免受致病因子的破坏和损伤。

4.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它是威胁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每年世界因该病而死亡者达1 200余万人,占所有疾病死亡人数的25%以上,其中以美国、英格兰、瑞典等国最多。若对该病进行有效的防治,每年可使世界600万人免于死亡。冠心病,是由于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窄、血流量减少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疾病。所谓冠状动脉,就是分布在心脏表面,血管好像“王冠”一样,故称“冠状动脉”。由于血管壁脂类物质沉积,好像粥一样,所以又称“粥样硬化”。这样脂类物质长年沉积,越积越多,使血管腔发生狭窄,甚至闭塞,导致供给心肌的血量不但减少,还会断流,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成为冠心病,直接伤害心脏和影响心脏的功能。为方便治疗与控制病情,冠心病分为猝死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心律失常型、隐性型。

(1)猝死:是冠心病严重病症,占冠心病死亡率的60%。当老年人感到乏力、嗜睡、懒惰、胸闷、呼吸困难,应警惕猝死型冠心病。也有的突然心脏停搏,而停搏之前冠心病症状可有可无。

(2)心绞痛:可分为劳力型心绞痛和自发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就是在劳累后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情况下诱发,胸痛发作短暂,经休息或含硝酸甘油可迅速消失;另一型是自发型心绞痛,其特征是胸痛与心肌耗氧量增加无明显关系,且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

(3)心肌梗死:又分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两类。

(4)心力衰竭:多在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心律失常时并发,亦可在长期冠心病的基础上,由其他原因如:肺部感染、高热或输液不当等诱发。

(5)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各种期前收缩、快速性心律失常、慢-快心率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阻滞等。临床上有一部分病例只有心律失常,既无心绞痛,亦缺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显像等证据,此时诊断冠心病只是推测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做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6)隐性型:存在冠状动脉硬化,但平时健康状况和正常人一样,又无任何症状,经尸检才知道是因患冠心病而死亡。所以,称隐性型冠心病。这种冠心病极易发展成猝死型冠心病,应特别提高警惕,要早期确诊,早期治疗。

5.心绞痛的防治

(1)什么是心绞痛: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暂时供血不足及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胸痛综合征。

(2)心绞痛的部位:系在心背后,偏左或偏右,疼痛范围有手掌大小,有的向身体放射,有的向左肩、左臂和手指内侧放射,其疼痛的部位重复发作时较为固定。

(3)心绞痛发作的时间:上午8~9点发作为夜间发病的12倍;下午3~4点也是发病的高峰时间。我国男性比女性患病者要高出2~4倍。原因是女性体内雌激素有降低血脂的本领,比男性冠状动脉硬化滞后的时间要长一些。

(4)心绞痛发作的季节性:在寒冷季节发作,比夏季发作频繁。

(5)心绞痛主要症状:复发性胸痛,以清晨至上午发病较多,变异型心绞痛多在夜间发作,疼痛的性质为闷痛、压榨痛、紧束或窒息感。典型绞痛者有濒死的心脏压缩感,但较少见。疼痛典型的在胸骨后,也可在心前区,可放射至颈颌部、左肩部、左臂内侧,甚至上腹部,或表现为胃痛牙痛。疼痛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十几分钟,若持续几秒钟或长达几小时的多数不是心绞痛。但要注意反复发作者,即缓解——疼痛——缓解,如持续疼痛30分钟者,要注意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

(6)心绞痛诱因:多为劳累过度、情绪激动、饱餐或突然受冷等。如在休息时发作,不是在劳动时发作的一般不是心绞痛。但这并不是说休息安静时就不发生心绞痛,只是说明休息时的胸痛不是心绞痛。

(7)心绞痛的缓解:心绞痛随着休息或诱因的去除而迅速消失,舌下含硝酸甘油片能促使疼痛在3分钟内迅速缓解。如果休息或诱因去除后疼痛反而加剧,含服硝酸甘油片无效,这就不是心绞痛。

(8)心绞痛的防治: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刻卧床休息,可用硝酸甘油0.3~0.6毫克舌下含化,3分钟内可奏效。如4~5分钟不见效可再含1片,若胸痛仍存在或消失不久又复发,可再含第3片(以上为参考量,按医生及药物说明书服)。假若心绞痛持续不止,甚至加重或伴有冷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应怀疑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应立即送往医院。用硝酸甘油时,应取坐位,以防止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而晕倒,服用硝酸甘油后,会出现头痛、头胀、面红等血管扩张反应。

(9)心绞痛的防治:应绝对戒烟,严禁酗酒。一次进餐不能过饱,饱餐后或大量饮酒后(1~2小时),应避免任何额外的体力活动(如性交、奔跑等)。避免情绪紧张、焦虑或发怒,要学会松弛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性格。注意合理膳食,坚持体育运动,但不要过量、过激烈。

6.心肌梗死的防治 老年人心肌梗死的症状,往往不典型或不明显。曾有过心绞痛史的老年人,近期1~3周内心绞痛再度出现,且发作频繁、疼痛加剧、发作时间延长,则应考虑有心肌梗死发展之趋势。或既往无心绞痛历史,突然出现频繁心绞痛或头晕、气短、心悸等症状,亦应注意心肌梗死的发生。心肌梗死疼痛与心绞痛相似,一般仍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老年人疼痛程度的可能较轻,持续时间可能较短,如持续1~2小时或迁延数日,其间往往有间歇性的发作。性质多为钝痛或压榨性疼痛或是隐痛,病人有时自诉胸部有窒息感、沉闷感。疼痛常有放射至胸骨两旁、颈部、咽部、颌部和牙齿,甚至可传至左臂或双臂。如果突然发生严重呼吸困难,特别有类似哮喘样发作,而非哮喘病,应考虑为心肌梗死的征兆。有的会出现昏厥或一过性意识丧失、短暂昏迷、抽搐,也有的会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或突发偏瘫、失语,出冷汗、皮肤苍白,咳嗽、吐白泡沫痰或休克等症状。

心肌梗死的治疗,应卧床休息2~3周。按摩下肢,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定时在床上轻微活动,以防坠积性肺炎和心血管失调。进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保持环境清洁、安静,温度适宜。及时吸氧2~3天,吸氧有助于改善心肌缺氧,减轻疼痛。防治心肌梗死,主要是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但不要过量,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7.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人体的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具有复杂分支而又非常完整的管道系统,无论是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内壁都覆盖着一层内皮细胞,极其光滑。老年人的血液易发生凝集,形成固体团块,这个过程就叫血栓形成,形成的血凝块,就叫血栓。

形成血栓的原因,是因为老年人血流速度减慢,心血管内壁粗糙,如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等容易形成血栓。

8.脑栓塞是怎么形成的 脑栓塞,是指脑血管被阻塞,因而阻碍了血液的运行,切断了营养供应,因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随即出血半身不遂。50岁以上的老年人,曾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血管内壁粗糙、狭窄、痉挛,容易形成脑血栓,进而形成脑栓塞。特别应引起注意的是,这是由于胸部手术、气胸、气腹、皮下气肿,以及因输血、输液、体外循环、静脉注射等微小气体进入血管形成的空气栓子。还有的栓子是脂肪颗粒、肿瘤细胞、菌团等,小栓子经过治疗可恢复,大栓子预后不良。

脑血栓形成后,轻者出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感觉迟钝、失语,重者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脑血栓发生的部位不同,其症状也不一样,如发生于大脑半球,便会出现偏瘫、偏盲、偏感觉障碍。如发生在小脑或脑干,可出现剧烈眩晕、呕吐、呃逆、喝水发呛、声音嘶哑、走路不稳、四肢瘫痪等症状。

预防脑血栓有效的措施是,50岁以上的人至少1~3个月测血压1次,有条件者可做脑血流图,了解脑的供血情况。可能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可口服血管软化药和扩张药,也可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每晚1片,长期服用。脑血栓一般多数发生在一早一晚,原因是这段时间机体应激性差,激素分泌处于低潮。最近国外有报道,在夜间零点后饮用一杯凉白开水并长期坚持下去,可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9.怎样判断心动过速或过缓 正常情况下,心脏跳动平均每分钟约75次,熟睡时心率最低,卧位比立位慢,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可使心率显著加快,体力劳动时心跳可增快一倍或更多。如果成年人安静状态的心率每分钟超过100次,就称为“心动过速”;每分钟少于60次,就称为“心动过缓”。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例如经常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的人心率较慢,每分钟心跳可为50~60次,有的老年人还有45~60次,所以确定“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时,需根据临床表现才能确定。

10.手颤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来的吗 老年人手抖颤,也称为手震颤,有的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自主运动不协调所致。如果中脑病变严重,可引起震颤麻痹,以手震颤最明显,又称帕金森综合征,是锥体外系的慢性退行性病变。多在肢体远端震颤,有的手指呈节律性伸屈动作,表现为“搓丸样震颤”,越静止越明显,情绪激动时加重,入睡后可消失,常伴有语言不清、流涎、多汗等症状。在小脑的病变可引起“意向性震颤”,手抖颤严重,常伴有行走蹒跚、语言障碍。

11.为什么会发生猝死 猝死是指从症状或体征出现后6~24小时内死亡。根据国内外报道,认为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血管疾患,尤以冠心病最为常见。其次为肝硬化并发症、严重感染(脑膜炎、肺炎)、急性酒精中毒、肿瘤、颅内出血、肺结核等。引起猝死的主要关键,不论是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最终均由于心脏供血障碍而猝死。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尤其是室颤和心室停搏,往往是导致猝死最直接的原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冠脉痉挛,使心肌严重缺血,造成心肌缺氧可发生猝死。此外,心动极度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最后均可导致血压极度降低,乃至心室停搏而发生猝死。左心室排血量突然减少,或急性肺栓塞会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乃至猝死。急性左心衰竭,常见于左心室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广泛受损的心肌炎引起猝死。此外,高度主动脉瓣狭窄的老年病人可因急性左心衰竭或心衰所致的冠脉灌注不足和缺血,或致死性心律失常而造成猝死。

12.突然猝死怎样急救 患者突然昏厥(或伴有抽搐),首先摸脉搏及颈、腹动脉,或以一侧耳部贴在病人胸壁左听心音,看瞳孔是否散大,呼吸是否停止,其中有一项是阳性(如无心音),要立刻抢救。拉出舌头,清除呼吸道异物,使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板上,不枕枕头,使头向后仰,托起下颌。立刻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可用手捏紧两侧鼻孔,让患者张口,先深吸气,再向口中吹气,然后松开鼻孔让肺内气体排出,反复进行,其速度为每分钟12~16次,每次吹气时间约15秒,吹气与间歇时间之比为1∶2。吹气时胸廓必须有起伏扩张,否则为无效吹气。

心脏已停止跳动,可同时进行挤压胸部的心脏按压,病人体位与上述体位同,术者在患者右侧,左手掌根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处,右手掌根压于左掌根上,按压时要用力,必须使胸骨下陷4~5厘米,否则无效,按压持续0.5秒,然后放松,每分钟按压60~80次。按压有效标志为能使大动脉跳动及颜面转红、瞳孔由大缩小和自主呼吸。在进行抢救的同时,要报急救站或医院进行抢救。

家庭实施救命复苏术,不但可能,而且必要,因为许多看来健康或病情稳定的人突然发生意外猝死,都是在家庭或工作生活环境中,在很短的时间内送往医院已不可能。大部分会在瞬间或1小时内死亡,只有在突然昏倒时,立刻急救才可能挽救生命。

抢救实施的时间特别重要,当病人感到头昏时,心脏停搏可能已3秒钟了,延至10~20秒时发生晕厥,40秒左右发生惊厥,30~45秒内瞳孔散大,60秒后延髓呼吸中枢功能消失而停止,进而大小便失禁,4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死亡。所以,抢救在4分钟内进行,即人工呼吸、人工循环,对挽救生命显得十分重要。

13.老年人的期前收缩(早搏)怎样防治 老年人大量吸烟,饮用咖啡、浓茶,过度兴奋,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惊恐,饮酒,低钾,心衰等,以及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都可诱发或引起期前收缩(早搏)。

(1)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常见于老年人,60~85岁健康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80%有单发的室性早搏,17%有频发的室性早搏(24小时大于100次),11%有连发室性早搏,这多为非器质性早搏,不需治疗。但患冠心病、高血压所诱发的早搏,系为频发而持续。70岁高龄有3~5次连续的早搏,其频率为120~180次/分,也许无临床意义,但仍要警惕,凡摸脉搏有少一个搏动、或两搏的时间不等,应及时就医。

(2)期前收缩自我感觉:一般无任何症状,只是感到心口处有“饥饿感或陷落感”、心前区不适,心跳快,不规则,早搏呈二三联律,可听到(或摸到)1或2次正常节律后有1次提前的心搏,其后跟一次间歇。早搏第一心音强,第二心音弱或消失。冠心病所致的早搏增多且持续。

(3)期前收缩的治疗:偶发早搏,一般不需要治疗,或者给予小量镇静药,如安定等。但频发的(室性早搏大于每分钟5次)应去除诱因,给予治疗。

14.老年人房性心律失常的防治 老年人心房纤颤,约占人口的2%,老年人住院人群中占15%,60岁以上者的占2%~10%。一般发作常常是暂时性、阵发性或慢性。暂时性发作,往往并发感染、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房性纤颤多见心肌缺血、瓣膜病及心肌淀粉样变。心房纤颤的治疗,主要要控制心率在每分钟60~90次。可用奎尼丁、心律平等药物。

15.老年人要防血脂增高

(1)什么是高血脂:血脂是指人体血液中的脂质,主要包括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其不溶于水,必须与血液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才溶于水,并以脂蛋白的形式运送到组织中,供细胞利用。脂蛋白有四种,一是乳糜微粒(CM),含三酰甘油最多,占90%,胆固醇占4%,蛋白质占1%,所以密度也最低。二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也主要含三酰甘油,约占60%,胆固醇占15%,蛋白质占10%。三是低密度脂蛋白(LDL),主要含胆固醇,占60%,三酰甘油占5%,蛋白质占20%。四是高密度脂蛋白(HDL),含脂质与蛋白质各占50%,脂质中胆固醇占25%,三酰甘油占5%。

高胆固醇血症,是指脂蛋白中总胆固醇(TC)的含量,这是常用血脂的指标。血清中胆固醇含量越高,动脉粥样硬化就严重,因低密度脂蛋白中所含胆固醇约占总胆固醇的70%,所以,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与此相反,高密度脂蛋白可以促使胆固醇从动脉壁中消除出去,故有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据研究,血清总胆固醇大于5.17毫摩/升时,就有引起冠心病的可能;5.68~6.21毫摩/升时患冠心病的可能增加1倍,当大于7.24毫摩/升时,冠心病可能增加3~4倍。

(2)控制高血脂:控制高血脂,首先要少吃。因为饥饿与禁食,可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能力。反之,摄入高糖、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会促进肝内合成胆固醇增多。所以,控制胆固醇必须控制饮食量的摄入,按身体需要进食,与体内消耗平衡。

(3)饮食治疗方案:首先要控制油脂的摄入,尤其是控制有害健康的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要求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能量热卡的8%~10%,小于或等于30%的能量来源于脂肪,每天摄入的胆固醇应该少于300毫克。如果效果还不明显,则要进一步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要低于7%的总能量热卡,每天摄入的胆固醇应少于200毫克。这两种饮食治疗方案,无论对于有无冠心病的高血脂患者,进行4~6周或3个月时,都要进行血清高胆固醇的水平测试。若已达到控制目标,可长期遵照这个方案进食,第一年检查血清胆固醇4次,以后每年检查2次。值得注意的是可多食豆制品,因豆固醇能吸收胆固醇,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4)高血脂患者不应吃或少吃的食物:要降低血胆固醇就必须改变饮食,应少吃或不吃下列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肉类:牛肥肉、羊肥肉、猪肥肉、动物内脏、排骨、午餐肉、肠类、腌肉等。

乳类:全脂奶、奶油、半脂奶、仿奶制品、非乳类奶油、酸奶、蛋黄等。

面包及谷类:蛋糕、炸面饼圈、酥、糕点、高脂曲奇饼、高脂巧克力等。

油炸烤制食物:油条、油炸及烤制肉类、薯片等。

脂肪及油类:朱古力、牛油、椰油、棕榈油、猪油、蛋黄制的调味油等。

生果及蔬菜类:用牛油、奶油或其他酱汁煮的蔬菜、酸菜、咸菜等。

其他热量较高食物:冰淇淋、白糖、果浆、甜饮料、甜食、酒及戒烟等。

(5)运动降血脂:动物试验的证明,长期有氧运动可明显控制或改善饮食性诱导高胆固醇血症,能使三酰甘油水平降低,结合饮食计划还可增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合活性,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降解。同时有氧运动可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高胆固醇血症的过氧化作用。运动性抗氧化能力的增强,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16.脑卒中的防治

(1)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发生破裂或突然堵塞,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临床还常叫做“脑血管意外”。脑血管病是这组疾病的总名称。再详细可分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祖国医学形象地描述卒中“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也”,就是说卒中患者好似突然被石头击中而倒,它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又像风一样善行而莫测,所以叫做卒中。

脑卒中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出血性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另一类是缺血性卒中,如脑血栓、脑栓塞等。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部动脉血管本身的硬化、狭窄,逐渐发展为阻塞;也可由心脏部位的栓子脱落后顺血流到脑内血管时阻塞,从而造成该部脑血流供应中断,脑组织缺氧或坏死。这类卒中占总数的60%~70%。出血性卒中的原因多为高血压、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引起。这类卒中占40%左右。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叫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称为“小卒中”。虽然它也属于卒中的范畴,但由于脑缺血是暂时的,没有形成完全性的血管堵塞,所以一般可在数小时内恢复正常。其他如炎症、血液病、恶性肿瘤以及空气、脂肪进入脑血管形成栓塞均可引起卒中。

(2)脑卒中预兆:脑卒中发病急骤,约70%的患者事前都会感觉到一些前驱症状。即在发病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事前感觉到这些预兆,采取防范措施,可以大大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视物旋转、视物模糊、复视、恶心、呕吐、不敢睁眼。

肢体麻木,面部或舌麻。常见一侧肢体发麻或仅有上肢麻木感,主要为脑缺血引起。

突然说话舌头不灵或吐字不清,有时流口水,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突发性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走路跌跤或晕倒。

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或者突然加重。由间断性变为持续性。

短暂的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如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判断力障碍。

整天昏昏沉沉、困乏无力或呈嗜睡状态。

突然出现视物不清或眼前黑蒙,短时间内可恢复。

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词音不清。

无明显原因的鼻出血、眼模糊或眼底出血。

(3)脑卒中发生原因

①肥胖。据调查,肥胖者发生脑中卒的机会比一般人多40%,死亡率比一般人高1.9倍。因为肥胖者血液胆固醇、三酰甘油增高。容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而引起脑中风。

②烟酒。香烟燃烧后产生有害气体和焦油、烟碱、尼古丁等。尤其是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激发脑卒中的发生。吸烟时间长、吸烟量大者,比一般人发生脑卒中的机会多2.5倍。酒中的酒精能损害肝脏和大脑细胞,麻醉大脑皮质,使人的智力减退,胆固醇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还可引起心血管反应,如心跳过快、血压升高,特别是老年人常在饮酒时突然发生卒中。有人报道酒瘾大、酒量大、每天饮酒者比一般人发生卒中的机会多1倍以上。

③饮食不当。没有按人体需要进食,饮食过饱,暴饮暴食,过量脂肪储存于体内,诱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使脑血管硬化,导致脑出血。

④摄盐量过多。据调查北咸南淡,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也是北高南低。凡每天摄入盐量超量10克以上者,可诱发脑卒中。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每人每天摄入食盐在6克以下,以预防或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⑤过度寒冷。寒冷刺激容易诱发脑卒中,由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逐渐趋于衰老,体温的调节及血管的弹性反应降低,对外界寒冷气候的刺激适应能力减弱,季节的转换、冷空气的刺激使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流加快,血管的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而机体对此的调节功能却难以适应以至于促发脑卒中的发作。

⑥情绪激动。情绪激动,经常处于紧张劳累状态的人,比开朗、理智、修养强的人脑卒中危险高出4倍,这是由于长期精神紧张状态可引起人们大脑皮质及丘脑下部兴奋性增高,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类物质增多,可直接刺激周身毛细血管的收缩使血压升高。同时还可促使体内脂肪加速分解,血液内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就像浆糊一样地贴附到人体的血管内膜上,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和动脉粥样硬化,使其血管弹性降低,功能减退,容易诱发脑卒中。

⑦血黏滞度增高。血黏滞度增高,使血流速度变慢,容易使衰老死亡细胞沉积于血管内壁,甚至堵塞,导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或狭窄,易罹患脑卒中。

(4)脑卒中发病后怎么办:老年人转眼间突然跌倒在地,呈半昏迷、昏迷状态,多数患者还伴有一侧肢体的瘫痪。因此,抢救及时与否,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能否挽救。第一、患者突然发病不要惊慌忙乱而应保持镇静。速叫120抢救或联系车辆为转运医院做准备。第二、掌握正确的搬运患者方法。不要急于从地上把患者扶起或坐起,可把患者托到床上,头部略抬高应避免震动。对于呕吐患者应将头部偏向一侧,解开患者衣领,取出假牙,用纱布或手帕垫手上,将患者舌头拉向前方,以保持气道通畅,以免呕吐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肺炎。如果呕吐分泌物阻塞咽喉部,患者出现气急,咽喉部痰声重等症状时,可用细塑料管或橡皮管插入到患者咽喉部,用口从另一端吸出分泌物。第三、转送患者时要用担架卧式搬抬,切忌用椅子搬运。如果患者从楼上抬下,要头部在上脚朝下,减少脑部充血,搬运过程动作要轻柔稳健,尽量减少震动或扭伤身体其他部位。在救护车内,家属可轻轻抱住患者头部或上半身以减轻车辆行走中的震动。不要让患者随意坐起或站立。因为任何过多的活动和搬运都会使患者病情加重。对病情轻者,可以立即送往当地医院诊治或请医生在家中治疗。

(5)怎样预防脑卒中

①控制高血压。控制高血压,就是不让血压升高,使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如老年人收缩压高于21.3千帕或舒张压高于12千帕需引起注意,及时就医。如果是高血压患者,需长期坚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这是最重要的有效措施。对于发病前就有高血压或发病后血压仍然较高者,都应长期服用有效的降压药物,不能停停吃吃或感觉不舒服再吃。要经常测量血压,以找到合适的药量。

②积极治疗冠心病、糖尿病。积极有效地治疗心血管病、糠尿病、高脂血症,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③戒烟少盐。老年人都应戒烟,要认识到戒烟等于健康等于长寿的道理。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在6克以下,可预防脑卒中。

④心理调整。老年人不要事必躬亲,见什么事评什么事。家庭琐事,视而不见,甘心糊涂。遇事不烦,宠辱不惊,尽量避免情绪激动,以免引发血压升高、血管破裂。

⑤平衡膳食。多食蔬菜,选择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及富含膳食纤维素和SOD(超氧化歧化酶)的食物。少吃油类,控制血脂及体重超标,少吃猪、牛、羊肉,多吃富含抗衰老核酸的鱼类,如核酸含量最高的干沙丁鱼、生鲑鱼、比目鱼等。

⑥运动。坚持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既能增强体质,改善心脏功能,又能防止肥胖、降低血液黏滞度、增强血管的弹性,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脑血流量,扩张血管而降低血压。但运动的强度不能太大,不能做剧烈运动,应该慢而长期有规律的运动,才能起到预防效果。

⑦定期查体。监测血脂、血黏度、血糖、心电图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6)脑卒中的治疗和康复

①高压氧治疗。脑血管病都是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主要是脑缺血、脑缺氧招致脑卒中。进行高压氧治疗,有益于脑组织缺氧状态的恢复和脑功能的恢复,对于后遗症也有一定疗效。

②头针、体针治疗。头针对脑卒中后的偏瘫有明显效果。体针对改善脑血流,降低血脂,促进新陈代谢有一定作用。

③超声治疗。超声波可直接作用于脑组织,起到对脑组织的按摩作用,改善脑血管血液循环。

④对偏瘫治疗。体育治疗偏瘫,对维持全身健康、防止肌肉萎缩、促进代偿功能的发展,是有很好作用的。如人工按摩、被动运动法、健康主动运动等,以及床上运动、坐立运动等,应因地制宜,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

⑤心理康复。脑卒中危及人的生命。出血性卒中死亡率为50%,缺血性死亡率占20%~30%,幸存者80%有后遗症无疑,患者存在恐惧心理“谈虎色变”。绝望、烦躁、焦虑,甚至轻生,这时亲属和朋友应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养病环境。引导患者对平时的爱好和兴趣追求,如给患者多一些鼓励和鞭策,解除病人的孤独感,增强战胜病症的勇气,做生活的强者。

⑥记忆、语言康复。可写日记,看图片,训练记数字。失语者可练习说话,采用手势,或指实物,一边说,一边看。

⑦脑代谢活化剂治疗。三磷腺苷(ATP)可促进组织生长、修复、再生。辅酶I可供能量。细胞色素C可加强细胞的呼吸,提高用氧率。吡拉西坦(脑复康)、吡硫醇(脑复新)、双氢麦角碱(喜得镇)均可应用。

17.高血压的防治

(1)高血压在世界流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将占首位,成为头号“杀手”。为了遏制心血管病头号“杀手”,保障人民健康,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高血压病的防治,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已刻不容缓。

高血压发病大致经过两个阶段:第一,瘟疫阶段。在工业化发展之前,生产和生活水平不高,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传染病、饥荒和营养缺乏,心血管病仅占5%~10%,主要为风湿性心脏病。第二,心血管病阶段。随着经济发展,个人收入增加,物质生活逐渐富裕,摄入食用油、肉脂肪及糖类增加,同时人类体力活动减少,热量无法消耗而存于体内,产生肥胖。致使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提早出现于55~60岁的人群,结果人群平均寿命下降。

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心血管病的大流行。而今发展中国家步其后尘,迎来了心血管病大流行。这是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和老龄化,加之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收入增加,但又忽视了平衡膳食,和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普及。导致摄食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过多,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紧张及吸烟、饮酒无节制,遂使心血管病成为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死亡原因。预测心血管病将在亚洲、拉美、中东和非洲的某些地区大规模流行。印度至2020年将升至57%。中国将由目前58%升至2020年的79%,其中心血管病占首位。

(2)高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国际上认为有三大因素,即体重超重、膳食高盐和中度以上饮酒。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也证明这三大因素和高血压发病显著相关。

①超重肥胖与高血压。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约一半以上的慢性病发生与肥胖的关。高血压病人中,60%以上伴有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肥胖者,易发生心绞痛、猝死。超重肥胖者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每体重指数增加1,其发病危险增加6%;每体重指数增加1,冠心病发病危险增加12%。

②食盐与高血压。食盐化学名称为Nacl(氯化钠),当摄入钠低的时候,人群的血压值也低;当摄入钠高的时候,人群血压值也增高。中国人群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北京为每人每天12~18克,南方为每人每天7~8克。膳食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有显著相关性,在控制了总热量后,膳食钠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3及0.58。

③饮酒与高血压。近来调查证实饮酒可使血压升高。重度饮酒不仅引起高血压,而且可引起心律失常、心肌病、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病。

④吸烟与高血压。我国人群吸烟率很高,男性达60%~70%,女性达7%左右。研究表明,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比不吸烟者增高约2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高约1倍,癌症死亡的危险增高45%,总死亡的危险增高21%。据北京心血管病人群监测研究表明:吸烟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危害与吸烟总量的平方成正比,吸烟总量每增加1倍危害增加4倍。

⑤体力活动与高血压。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降低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0.67~2.00千帕(5~15毫米汞柱),舒张压0.67~1.33千帕(5~10毫米汞柱)。有氧运动是指既有充足的氧供应又有促进新陈代谢,进而提高人体摄氧量,提高心肺功能的体育运动。而无氧运动是指剧烈短跑、超强举重等,使人体缺氧,反而导致血压升高。

⑥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研究证明,性情急躁、情绪激动、易面红而赤者,血压易升高。

⑦血脂异常与高血压。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3)高血压的诊断

①高血压的症状。最常见的有头晕、头痛、失眠、健忘、耳鸣、头胀无力等,也有无症状者。上述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仅凭症状不能确诊为高血压。

②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我国采用《1999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标准中指18岁以上的成年人。

表5-2 高血压的诊断

(4)高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治疗,以降低血压值与减少心血管病为重要目的。据西方大量临床试验结果,收缩压每降低10~14毫米汞柱和舒张压每降低5~6毫米汞柱,脑卒中减少2/5,冠心病减少1/6,人群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3。据我国4项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收缩压每降低9毫米汞柱和舒张压每降低4毫米汞柱,脑卒中减少36%,冠心病减少3%,人群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34%。现有的抗高血压药物,单独用其中之一治疗1级高血压,多数能降低收缩压约10毫米汞柱,舒张压约5毫米汞柱。2、3级高血压患者,可能使血压持续降低20/10毫米汞柱或更多,尤其是药物合并治疗时。药物降低血压,对心血管的危险(致命及不致命脑卒中或心肌梗死)是绝对有效的。

①药物治疗原则。无论什么药都要从小剂量开始,以减少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对单一药物有较好疗效,但血压未能达到治疗目标,应当在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增加该药物的剂量或联合用药。合理的联合用药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血压,同时使不良反应减至最低限度。通常宜加用小剂量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目的是使几种药物都使用小剂量,从而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但要避免在治疗过程中频繁更换药物,如果患者耐受性差,或用药4~6周后疗效很差,才可换用另一种药物。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具有24小时降压疗效的长效药物。

②利尿药临床应用特征。噻嗪类利尿药价格便宜、疗效肯定,是很有价值的降压药物。特别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肥胖及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在联合用药中,其他降压单药治疗无效时,加用利尿药,疗效显著。与利尿药联用有效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ARB)。

③药物的不良反应。小剂量使用通常安全有效,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低钾血症,胰岛素抵抗及脂质代谢紊乱伴有高尿酸血症、痛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异常者慎用。利尿药(如呋塞米)多用于高血压急症及肾性高血压,一般不用于长期高血压治疗。要定期检测血钾,鼓励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及水果,如白扁豆、腐竹、冬菇、百合等。

表5-3 主要降压药物选用的临床参考表

(续 表)

④β-受体阻滞药临床应用指征。β-受体阻滞药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在静息心率较快(>80次/分)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β-受体阻滞药与利尿药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联用,可以增加降压效果及减少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有疲劳、肢体寒冷,也常见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药。还可引起糖代谢、脂质代谢紊乱;少见的不良反应有哮喘患者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也可有胃肠不适、眼睛闪烁及视觉盲点等。相对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心力衰竭加重、肌肉痉挛及血浆肌酸激酶水平增高、皮诊、阳萎及性功能减退等。

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临床应用指征。ACEI是安全和有效的降压药物,可用于治疗各级高血压,尤其适用于:高血压伴有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高血压患者伴有周围血秘病或雷诺现象、抑郁等。ACEI应用的临床优点: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延缓糖尿病(尤其伴有蛋白尿)肾病、高血压痛病的进展;逆转左心室肥厚;降低血压的同时不影响心率、糖代谢脂代谢。其不良反应,最常见干咳。其他不良反应包括首剂低血压反应、高钾血症,最严重罕见的不良反应为血管神经性水肿。但妊娠高血压禁用,因可致胎儿畸形。肾血管性高血压尤其是双侧肾血管病变或孤立肾伴肾动脉狭窄者禁用。重度血容量减少,重度主动脉瓣、二尖瓣狭窄,缩窄性心包炎,重度充血性心衰,肾功不全(肌酐>1.2mg/dl)时慎用或禁用。一般不与保钾利尿药合用以免发生高钾血症,与噻嗪类利尿药合用无需常规补钾。

⑥钙拮抗药(CCB)临床应用指征。钙拮抗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尤其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肺心病、周围血管疾病、老年高血压、糖耐量异常、肾脏损害的患者。对糖代谢和脂质代谢无不良影响。其不良反应有,硝苯地平主要有反射性运动过速、头痛、面红、外踝水肿、便秘等,但长效及控制制药的不良反应轻微。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如硫氮酮等)不良反应主要有降低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等。但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时不用短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不宜与β-受体阻滞药合用。

⑦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临床应用指征。ARB是最新使用的一类降压药物,其适应证与禁忌证同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适用于对ACEI不能耐受的患者。注意事项见ACEI。

⑧α-受体阻滞药临床应用指征。α-受体阻滞药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α-受体阻滞药有改善脂质代谢异常和糖耐量异常的作用,并减轻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尿路梗阻症状。主要不良反应有直立性低血压,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脑血管病肾病。

⑨复方制药临床应用特征。复方制药可达到协同或叠加作用,增大疗效,减少每种成分药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但含有噻嗪类利尿药的复方制药,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及低血钾患者要慎用。注意复方制药中每个成分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避免患者对某一成分的过敏或毒副反应。有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慎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