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疾病及防治

疾病及防治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鳝疾病的防治一定要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同时治病要对症下药,科学用药。及时捞除剩渣残饵,搞好鳝池的清洁卫生;密切注意水源水质;定期对工具消毒;防止农药或工业污水注入鳝池等。为黄鳝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死亡率高。此病多发生在引种后的15天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病鳝头部常伸出水面,活力较弱。

四、疾病及防治

黄鳝在野生条件下虽然发病较少,但进行人工养殖后,由于密度高,水质恶化、捕捞运输过程中受伤等均会引起黄鳝发生疾病,且还会导致大量死亡。黄鳝疾病的防治一定要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

(一)黄鳝疾病发生的原因

黄鳝养殖过程中大量发病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引起:

(1)引种、投放工作把关不严。如黄鳝已受伤、带有病原、鳝体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等;

(2)养殖环境不良或恶化。如黄鳝养殖密度过大;换水不及时;残饵清扫不及时彻底;病鳝未及时捡出;水草腐烂变质等。

(3)操作不慎或黄鳝相互残杀。如人工操作过程中引起黄鳝受伤;放养时大小未分开,造成大小相残;或食物投喂不足,同类相残。

(4)喂养不当引起发病。主要指投喂食物变质如臭鱼虾;或投食量过大;投喂食物带有病原,如蚌、螺、蚯蚓等动物性饵料带有寄生虫。

(二)预防黄鳝病症的主要措施

(1)注重放养前的防病。养鳝的网箱、水泥池一定要浸泡、消毒;池中的水草一定要消毒;池中的淤泥要消毒。

(2)注重放养过程的防病。种苗选择要严格;种苗放养前要消毒;密度放养要合适。

(3)注重养殖期的防病。控制好水质;控制好水温;把握好饵料的质量;动物性饵料要消毒;把握好投饲量,如投喂多了黄鳝吃不完易污染水质,黄鳝摄食过多还会引起肠炎。

(4)注重药物预防。每隔7~10天左右要用高效复合消毒剂全池泼洒1次,每隔7~10天要用百病速克拌饲投喂1次。同时治病要对症下药,科学用药。

(5)注重日常的管理,以预防鳝病发生。及时捞除剩渣残饵,搞好鳝池的清洁卫生;密切注意水源水质;定期对工具消毒;防止农药或工业污水注入鳝池等。

(三)黄鳝疾病的诊断及防治

1.黄鳝的细菌性疾病

(1)黄鳝出血病。为黄鳝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死亡率高。病原:为革兰氏气胞菌引起。症状:体表充血、鳃孔出血、肛门红肿、内脏充血、肝肿大,颜色变淡。防治方法: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或上草克全池泼洒;百病速克拌饵投喂;改善水质,保证鳝池的清洁卫生。此外,若鳝池的水体p H呈碱性,生石灰用量过大,或生石灰的药性没有消失,也会引起相类似的症状。

(2)肠炎病。此病也为养鳝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疾病,死亡率高。病原:为细菌性引起,一种产气单胞菌。症状:肛门红肿;外翻;肠内无食物,肠道内壁充血、严重的还有淤血;有的鳃部出血,口腔流血。一般在4~5月份和9~10月份是发病高峰季节。防治方法:百病速克拌饵投喂,每1000kg鳝用200g,连续三天一个疗程;不能喂腐败变质的食物;投食量要合理,不要过量投喂食物。

(3)烂尾病。此病多发生在引种后的15天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病原:为产气单胞菌的一个种类,为条件性致病菌,当黄鳝身体机械性受伤后继发性感染。症状:尾部充血发炎,颜色变白,严重时尾部肌肉坏死或溃疡,尾脊骨外露,尾部甚至烂掉。病鳝头部常伸出水面,活力较弱。防治方法: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受伤,或引种过程中将受伤鳝剔除干净;鱼种消毒要彻底;发病期间用高效复合消毒剂浸泡;鳝池用上草克或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全池泼洒,连续3天。

(4)白头病。此病与烂尾病一样,也主要在引种后的15天内发生,死亡率高。病原:为产气单胞菌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黄鳝身体受伤后继发性感染。症状:吻部前端血发炎,颜色发白,病鳝离群,头部常伸出水面,活力较弱。防治方法:同烂尾病。

(5)打印病。此病常年均有发生,但以夏季和春季为主,有一定的死亡率。病原:为点状气单胞菌的一种引起,多为黄鳝外部机械性受伤,如蚂蟥寄生受伤等,在受伤部位继发性感染。症状:病灶区不同程度的块状溃烂,呈红色圆斑,周围边缘发红,如红色印章。严重时肌肉腐烂至能看到骨骼和内脏。防治方法:防治黄鳝体表受伤或病害生物侵扰;发病时用强氯精或漂白粉泼洒;

2.黄鳝的寄生虫疾病

(1)棘头虫病。①病原:为隐藏新棘虫。其虫体前端吻上有似倒钩状的吻钩而得名。寄生部位:肠道前端。②感染程度:据有关研究表明,黄鳝感染此病的发病率在90%左右。危害程度:轻者使黄鳝食欲减退,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破坏肠黏膜,引起肠道穿孔或溃烂。甚至危害黄鳝的生命。③治疗方法:黄鳝引种摄食正常后连续三天投喂蠕虫净0.2g/kg黄鳝;养殖过程中定期投喂蠕虫净,用量同上,一般为每隔7~10天一次。要注意很多资料介绍用敌百虫,因黄鳝对其很敏感,其使用量不易掌握,且容易引起死亡,故最好在养殖黄鳝过程中不使用该药。

(2)毛细线虫病。①病原:毛细线虫。虫体白色,细长,成熟的个体为黄色或略黑色。寄生部位:肠道后端。②感染程度:野生80%左右。危害程度:轻微寄生症状不表现出来,但寄生数量大时,其食欲减退;体色变黑;肛门红肿。主要是虫体寄生在肠道壁,破坏肠道组织,引起肠道溃烂,严重引起黄鳝死亡。③防治方法:黄鳝引种摄食正常后连续三天投喂蠕虫净0.2g/kg黄鳝;养殖过程中定期投喂百病速克,用量同上,一般为每隔7~10天一次。投喂动物饲料如蚌、螺等时,要消毒如用食盐杀灭虫卵或幼虫。此外还有锥体虫、隐鞭虫等。但其危害不是十分严重和普遍。

3.其他因子引起的疾病

(1)生石灰(碱性水质)。当水体中使用生石灰过量或碱性未消失,投放黄鳝易引起黄鳝碱性中毒,主要症状为全身充血。

(2)感冒病。水温在短时间内突变引起,一般短时间内温度变化超过5℃时会引起此病。多发生在运输、投放鳝种、换水等养殖过程中。且会导致大量死亡。

(3)发烧病。当水温过高,或黄鳝密度过大,或水质恶化时,鳝体表分泌大量的黏液,在水中发酵,并释放出高的热能,导致水温剧增,进而使黄鳝黏液大量分泌。会引起大批量的死亡。预防方法主要是黄鳝养殖过程中放养密度要适中;运输过程中密度不宜过大,选择在气温较低的早晨或傍晚;运输过程中要避免水质恶化,使用青霉素,用量为20国际单位/m L水。

(4)水霉病。由霉菌寄生引起,主要是黄鳝在引种过程或养殖过程中身体受伤,水霉寄生感染导致的。多发生在水温较低的冬、春季。防治方法是:避免黄鳝受伤;病鱼用1%~2%食盐浸泡。

(5)水蛭病。由水蛭,俗称蚂蟥寄生引起。其危害主要时掠夺黄鳝营养,使黄鳝身体消瘦;同时寄生后易被细菌感染,引起继发性鳝病如打印病、水霉病等。防治方法主要是:养鳝用水要过滤,避免水蛭进入养殖水体;用0.7×10-6硫酸铜泼洒;用20~30×10-6生石灰泼洒。

(6)昏迷病。也称上草病,是近年发生的一种病。主要症状是在黄鳝引种阶段的15天内,黄鳝身体出血、肛门红肿、鳃孔出血,白天、黑夜均躺在草上,在1~2天内会慢慢的死去。此病多发生在气温较低时引种投放的野生黄鳝。且死亡率相当高,每年造成的损失不小。病因是由于引种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综合性的病,目前还没有研究报道有效的防治方法。

(7)旋转病。此病也主要发生引种7天之后。病因还不清楚。通过我们观察看,多发生在黄鳝引入鳝池后,黄鳝长期不摄食,7天之后开始有黄鳝抽筋打转,2~3天后会大量出现,并会导致黄鳝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防治方法:黄鳝引种后马上驯食投喂食物。食物中拌入蠕虫净投喂黄鳝,连续三天,用量每1 000kg黄鳝200g蠕虫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