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陵山毗邻市州发展战略分析

武陵山毗邻市州发展战略分析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又将恩施州作为湖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主体,给予重点支持。同年,恩施州还被国家财政部定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创新实验区。从上述发展理念和战略来看,恩施州的战略目标已不仅仅限于做一个全国最好的民族自治州,其“一个全球、三个全国”的目标更宏大。《铜仁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提出到“十一五”末,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

以前湘西州闷头发展,自顾扬鞭奋蹄,缺乏对周边地区发展战略深入研究,不太关注和重视周边州市发展,主要是历史自信。过去,湘西州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比周边的铜仁、恩施、重庆原黔江区好些,研究关注滞后区域对湘西州缺乏意义。随着高速长驱拉开,交通瓶颈破解,重庆直辖、湖北在恩施重点推进先进少数民族自治州建设、铜仁大力发展黔北经济协作区之后,武陵山片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变化,周边这些以前落后的州市,后起发力,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有的已经形成超越,有的已渐行渐远。我们要看清现实、承认现实、面对现实,切忌固步自封、闷头发展、自我陶醉、自我麻醉、自我蒙蔽。前面的相关发展数据对比分析表明,湘西州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和关注周边市州发展的时候了,关注他们、重视他们、研究他们,不是矮化自己,更不是怀疑和否定过去取得的发展业绩,而是为了在新一轮竞争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扬长避短,是为了在新一轮竞争中,或保持领先优势,或跟上他们,或超越他们。

(一)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发展战略

战略性质:同类质(民族自治州)争先战略。

1984年4月5日,胡耀邦总书记与乔石、胡锦涛等中央领导视察恩施自治州(当时称鄂西自治州)。视察期间,胡耀邦同志作了重要指示:要加强民族地区的工作,争取把鄂西州建设成为一个最先进的自治州。这是胡耀邦同志对全国最年轻自治州寄予的殷切希望,也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决定的历史背景。

“十一五”到“十二五”时期,湖北省委省政府更加明确和强化了这一战略。2010年湖北省下发了《关于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的自治州的决定》。2011年,又将恩施州作为湖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主体,给予重点支持。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的决定,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提出的,目标是推动恩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协调可持续发展,概括为“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以统筹恩施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使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处于全国30个自治州前列,从而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在“全国最先进自治州”战略下,国家部委和湖北省针对恩施州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如1995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措施(38条)》这些措施至今含金量仍很高;1996年省委省政府对恩施实施了“616工程”,即1个省级领导,带6个省直单位,支持一个县(市),每年办6件实事。“616工程”一直坚持至今,不因人事变动而改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大持续效应。2008年恩施州又被列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将恩施州打造成为“鄂西圈”增长极。同年,恩施州还被国家财政部定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创新实验区。

“十二五”时期,恩施州在先进自治州总战略框架下,抢抓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机遇,又创造性地提出更具体明确的“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发展思路。“三州”是指“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绿色繁荣”是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资源型工业、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彰显比较优势。恩施州的“绿色繁荣”战略思路值得高度重视。按恩施州的解释,“绿色繁荣”的基本思想和目标是:以生态资源为第一要素、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项目建设为第一要事、改革开放为第一要求,以创新为灵魂、生态经济为主导、绿色产业为核心,以环境优先为基本原则、生态文明为基本取向,以生态建设产业化、经济发展生态化为主要模式,推动全州制度创新、资源整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把穷山恶水变成青山绿水、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水,加快恩施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促进州域经济、社会和生态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同步提升、持续进步,实现全州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发达、生态经济支撑、要素市场活跃、民族风情浓郁、现代文明彰显、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稳定为特征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共同繁荣,使恩施州成为全球知名的富硒绿色食品基地、全国知名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后花园、全国最大的绿色产业与生态经济自治州、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生态文化圈与土苗风情园。

从上述发展理念和战略来看,恩施州的战略目标已不仅仅限于做一个全国最好的民族自治州,其“一个全球、三个全国”的目标更宏大。先不管是否能实现和是否具有借鉴意义,这种大气魄构想、大胆量提法、大手笔描绘的精神,值得赞赏。

(二)铜仁市“跨越式赶超战略”发展战略

战略性质:同类质(武陵山片区)争先战略。

“十五”时期之前,铜仁市(地区)与湘西州比较差距较大,到“十一”时期的2008年之后,铜仁市(地区)经济社会方面的核心指标逐渐接近湘西州。到“十二五”时期的2012年,形成超越之势。这说明,铜仁地区是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这两个关键时期,追赶上来的,研究这两个时期铜仁市(地区)发展战略与思路显得十分重要。

“十五”时期,在贵州省域经济格局上,确定了贵阳城市经济圈、毕水兴经济带、黔北综合经济区、东南部特色经济区等四个重点开发经济区域。黔北综合经济区包括了铜仁地区的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县等县。然而,铜仁地域上被梵净山脉分割成西五县(印江、德江、思南、石阡、沿河)和东五县(松桃、玉屏、铜仁、江口、万山),地理因素的天然分隔造成了东五县和西五县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差异性。东五县毗邻湖南,受“湖湘文化”影响较大;而西五县毗邻川渝,受“巴蜀文化”的影响较大。由于黔北综合经济区只涵盖梵净山以西三县,没有包容铜仁东西全部十县,在这种情况下,铜仁提出“融湘入渝”战略思路,突破行政区界限,实施跨区域合作,弥补“黔北综合经济区”缺陷。

“十一五”时期,铜仁地区提出“三个重点、三个带动、六大突破”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三个重点”是指强农稳区、兴工富区、旅游活区;三个带动是指招商引资带动、城市经济带动、大项目带动;“六大突破”是指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型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六个重点领域实现突破。《铜仁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提出到“十一五”末,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两水一火”的大能源格局基本形成,建立起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特色的支柱产业,形成三大产业带,全区整体跨入工业经济时期。

“十二五”时期,铜仁已明确提出“实施追赶战略,经济总量在武陵山片区力争赶超周边地区”,“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三区一中心”,力争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率先突破,实施追赶战略,经济总量在武陵山片区力争赶超周边地区,全面提升铜仁综合实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可概括为:“两带两圈”、“六个跨越”、“三区一中心”。“两带两圈”指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和铜仁城市经济圈、梵净山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通过“两带两圈”的构建,推动形成东、中、西三个经济增长极来支撑铜仁经济发展;“六个跨越”是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新型工业实现新跨越、现代农业实现新跨越、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实现新跨越、旅游文化产业实现新跨越、生态文明实现新跨越。

特别是铜仁地区在2011年成功实现了撤地设市的区划调整重大举措,这项举措对优化铜仁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理顺机制体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重庆“渝东南翼”发展战略

战略性质:直辖政策优势带动战略。

研究重庆武陵山片区,要改变一下传统地域概念。2000年重庆撤销了原黔江区(开发区),将原黔江区代管的石柱、秀山、酉阳和彭水四县直辖。而现重庆市归属于武陵山国家战略片区的,有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也是重庆市“渝东南翼”发展战略中的“渝东南翼”。

2007年初,重庆市在作出的“一圈两翼”重大发展战略中,“渝东南翼”被确立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特色旅游产业,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渝东南地区优势产业加以重点打造,建设渝东南地区“民俗生态旅游带”,明确要加强区域联动,加强区际协作,强化渝、鄂、湘、黔大武陵四省市跨区域联合。

应特别指出,武陵山四省边区经济协作上升为国家战略,首先进入中央政府文件的,还是重庆渝东南翼动议的。2009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国发〔2009〕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组织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明显,“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这一概念进入中央文件是从解决重庆渝东南等地区(即原黔江开发区)扶贫开发问题开始的。

渝东南地区确立为“生态保护发展功能区”。2013年,重庆市对“一圈两翼”功能区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作出决议,在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基础上,重新确立了五大功能区,渝东南地区确立为“生态保护发展功能区”,范围包括归属于武陵山片区的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武隆县、彭水县六区县(自治县),约1.98万平方公里。将该区域定位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基本任务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规划用十年左右时间,引导转移人口80万,常住人口减少200万,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加强扶贫开发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人口有序梯度转移。基本路径是将突出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

(四)怀化市“五省周边中心城市”发展战略

战略性质:交通区位优势带动战略。

“十五”计划期,怀化市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战略目标——做五省周边中心城市。怀化市做五省周边中心城市有优越的地理交通位置优势,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叶大年认为,怀化处于贵阳—重庆—宜昌—长沙—柳州这一大城市网络空洞的中心点上,具有崛起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潜能。怀化的交通便利有目共睹,依据便利交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西南物流中心”是必然选择。怀化的工业、水电业和农业产业化在五省交界地带也处于领先地位。“十五”计划期,怀化坚持“一个目标、三个加快”的发展思路:以打造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山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把握“生态立市、工业强市、三产活市、科教和人才兴市”四个战略重点,发展中始终突出以工业化为核心,在经济发展中主攻产业,在产业发展中主攻工业,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十五”时期成为怀化市实施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最优的时期。

“十一五”开局之时,怀化市决策层从“中心城市”梦中冷静下来,时任怀化市委书记张文雄看到了怀化在经济状况上、基础设施上、体制环境上的问题和差距,他在一次会议上发言道:“过去,我们一直以五省周边区域中心城市为自豪。现在,重庆、贵阳雄踞西南,柳州、桂林来势很猛,铜仁、凯里后来居上,我们绝不能让周边兄弟市州把‘建设五省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当笑话讲。”由此,怀化市委提出了更为务实的“西部突围”的新战略,并用“甩开膀子抓发展、扑下身子抓落实”这两句话为“西部突围”战略作注脚,目的是“要让大家看到差距,看到危机,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大家警醒、清醒,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由此,怀化市开始实施“西部突围”,构建全面小康的新怀化,紧紧围绕“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引领、交通先行、兴工活商、富民强市”四大战略重点,并实施“基础先行、工业突破、特色城镇、开放带动、商贸活市、科教强市”六大促进手段。怀化市从此进入加速发展期。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被怀化市定位为抢抓重大战略性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第二方阵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怀化坚持了围绕“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战略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引领、交通先行、兴工活商、富民强市”战略,以科学发展、后发赶超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着力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五)张家界市“旅游带动”发展战略

战略性质:特色资源支柱产业带动战略。

“旅游带动战略”是张家界自1988年建市以来始终坚持不懈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原国家主席江泽民1995年视察张家界题词),即建设成世界旅游精品,实现富民强市、全面小康。张家界虽然发展战略不变,但他们在各个时期上实施的“旅游带动”的战略重点不同,也发生了一些偏差和教训。“八五”和“九五”计划期,张家界重点发展旅游行业和重点开发旅游资源,结果引发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如观景电梯及景区城市化问题受到国内外的广泛批评。“十五”时期强调旅游资源保护,整治景区环境,扭转了一这局面。“十一五”时期张家界是纵深发展旅游,调整结构,做高端旅游。

“十一五”时期,张家界市在继续实施“旅游带动”总战略下,提出了“旅游立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三个方略,抓住了产业开发和县域经济发展两个重点,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三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经济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努力构建“生态、平安、文明”的张家界。

“十二五”时期,张家界市深化“旅游带动”战略期,提出了“1333”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建设世界旅游精品)”,增强凝聚力;推进“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硬实力;实施“三大创建(创建文明张家界、和谐张家界和生态张家界)”,增强软实力;加强“三个基础(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随后,又补充提出推进“五化五建”,“五化”指旅游国际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五建”指创建小康、法制、文明、和谐、生态张家界。

通过多年建设,张家界的全省旅游发展龙头和对外开放窗口地位已经确立,世界旅游精品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武陵山片区旅游集散中心初步形成,下个五年期有望成为“功能齐全、交通便捷、产业发达”的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六)湘西州发展思路回顾:从“6344”到“542”

湘西州较完整也较系统性提出发展战略思路体系,是在“十五”时期。以下就从“十五”时期开始回顾湘西州的战略思路及工作重点:

“十五”时期的“6344”发展思路。“十五”时期,湘西州系统提出,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带动、民营经济带动、旅游产业带动、生态州建设、科教兴州”六大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等“三化”进程,突出“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四大建设,加快建设“小康湘西、平安湘西、生态湘西、诚信湘西”四个湘西。这个体系,当时被称为“跨越式发展战略”进行宣传。虽然当时没有对这“六大战略”“三化”“四大建设”“四个湘西”进行归纳总结,但现在回顾这一体系时,可以将之简称为“6344”战略思路,以和此后“十一五”的“3344”、“十二五”的“542”战略思路对应。

“十一五”时期的“3344”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湘西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机遇,实施“3344”发展思路,即坚持按照“坚守三个一,用活三个优势,瞄准四个目标”的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四大建设”战略,推进“五区建设”,这就是坚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切为了造福人民,稳定压倒一切;用好用活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组织优势;瞄准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和谐目标、民生改善目标、生态文明目标,把湘西建设成为特色产业聚集区、扶贫攻坚实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文化保护核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让资源优势成为经济优势、绿色生态成为湘西第一形象、脱贫致富成为发展成果、团结进步成为民族象征。

“十二五”时期的“542”发展思路。湘西州“十二五”时期在坚持“3344”发展思路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推进科学发展、特色发展。结合州情实际,走湘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要完善发展思路,依托“四化两型”引领,围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两大任务,大力实施优势产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生态文明、民生事业“五大建设”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建设绿色、文化、开放、和谐“四个湘西”,努力实现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发展、率先脱贫,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要立足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树立“生态文明立州、新型工业强州、文化旅游兴州”的理念。要把握发展重点,狠抓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这一时期,抓项目成为重点工作,“1115”工程成为工作抓手,即要抓区域发展十大标志工程、扶贫攻坚十大民生工程、10个百亿产业、50个重点产业项目。上述表达基本可归纳为“五大建设”“四个湘西”“两个率先”,简称“542”战略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