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韦州“活宝”苏锦山

韦州“活宝”苏锦山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76岁的苏锦山是同心县韦州镇一名土生土长的回族农民。苏锦山得知情况后,意识到这是回汉兄弟民族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及时会影响民族团结的大局。苏锦山闻听此事,主动找到肇事公司,反复陈述尽快维修农渠的重要性,严肃指出公司不积极作为可能引起的经济、政治及法律后果。韦州镇群众最佩服苏锦山的一点就是,他能一碗水端平,不偏袒产生矛盾的任何一方,对自己的亲属也不例外。

2014年3月13日,记者在同心县韦州镇敬老院南侧的平房中见到苏锦山时,他刚从医院回来没几天,身体还有些虚弱。但高大魁梧的身材,粗厚的手掌,黝黑的皮肤,头戴小白帽,稀疏花白的胡子,眼中闪烁着的威严与慈祥,谁见到他,都会肃然起敬。

今年76岁的苏锦山是同心县韦州镇一名土生土长的回族农民。30多年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自愿从事人民调解工作,被同心县司法局聘为人民调解员。从此以后,苏锦山在照料好镇敬老院回汉五保老人的同时,走村头,下地头,上街头,坐炕头,用他特有的“土办法”,调解化解各种民间纠纷5000余件,成为韦州百姓及家庭和谐安宁的守护者,被家乡人亲切地称为“老活宝”。

“有矛盾,找老苏。”

2002年,韦州镇韦一村重新调整分配土地时,剩下了6亩多边角地不好再分配,村干部考虑到金某和苏某家庭困难,就将这6亩多地分给了两家耕种,由于各种原因,当时没有办理承包手续。几年后,分地时的田埂在耕作中慢慢被犁平,两家开始为地界不断发生争执。2010年夏天,一时气急的金某跑到苏某的地中收割起了小麦,引起两家矛盾升级。事情闹到了法庭,但由于双方都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法庭也不好裁决。这样僵持下去不是办法,两家先后找到苏锦山,请他出面协调解决。苏锦山把双方叫到一起劝解道:“都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你们两家又都地挨着地,埂连着埂,为什么就不能坐下来好好商量着解决,就为这点地闹到法庭,值得吗?”为了彻底解决问题,苏锦山找到当年分地时的村干部进一步了解情况,并多次与当事人一起到现场丈量土地,在充分征求当事人双方意见后,对两家的地界进行了重新划分。有了两家都认可的新地界,延续了数年的矛盾终于得到了化解。

2012年5月17日早晨7时许,在韦州镇的一个路口,两辆小客车司机因抢客源发生口角,继而动手打了起来,眼看着要出事,人群里有人喊:“别打了,找老苏去!”话音刚落这两名司机竟不约而同地停下手来。后经苏锦山的调解,双方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

“遇到问题和矛盾,特别是打架的事,不少人见了都躲着走,甚至个别干部也不愿管,苏锦山却爱上前‘凑热闹’。”韦二村村民马老汉颇有感触地说,“有了矛盾纠纷,看见老苏来了,心就先软了一半,什么事情都好解决了。”这就是苏锦山在韦州镇群众心中的“地位”。

韦州镇是同心县的经济重镇,全镇近3万人口,农业人口居多。近几年,随着土地种植收益的提高及城镇改造、农房建设,各种矛盾纠纷接连不断。不过,老苏自有化解的办法。

村民苏某在石头梁有10亩承包地,2008年开始,通往承包地的一条出入路却被村民马某辟为了耕地,多年来,苏某因无法施肥、淌水、播种,地一直荒着。苏某多次找到韦州镇镇政府、镇司法所,但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结果。于是,在别人的指点下,苏某找到了苏锦山。为了能尽早解决问题,老苏跑了不知多少路,费了多少“嘴皮子”,挨了多少埋怨,最后说动马某同意,允许苏某出钱在马某的地中修建一条道路,解决了苏某种地的运输问题。

30多年来,韦州镇的老百姓习惯了有事找老苏,当地群众也用一句顺口溜形容苏锦山:“老苏是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左管矛盾纠纷,右管推诿扯皮。”苏锦山管的这5000多件“闲事”,操着别人无法理解的“闲心”,件件牵扯着乡亲们的利益,桩桩关系着家家户户的和谐安宁。

“回汉就该是一家。”

韦州镇是一个回汉杂居镇,回族人口接近全镇总人口的80%,回汉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亲如一家,维护回汉群众的团结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2011年,旧村庄的回族群众张某和韦二村的回族群众海某因为土地发生纠纷,周围群众议论纷纷。苏锦山得知情况后,意识到这是回汉兄弟民族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及时会影响民族团结的大局。他立即找到张某和海某,劝说他们不要着急上火,做出过火的事。然后,他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实地查看,基本摸清了引发两家产生矛盾的原因,随即将双方叫到一起,当面陈述利害关系,并从伊斯兰教教义出发给回族群众海某讲道理,语重心长地劝说海某:“我们所处的地方回族人口多,汉族人口少,要时刻以民族团结为重,遇事要尽量宽宏大量才对。”苏锦山的教导和态度感染了海某,最后海某主动让步,两家经心平气和地协商,划定了地界,一起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纠纷就这样悄然平息了。

要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既要掌握一定的调解知识,又要靠对矛盾起因的把握,既要靠入情入理的分析劝导,还要靠公道正派的胸襟。

10多年前,苏锦山上门调解一起纠纷,当事人对老苏说得邻里间应该和睦相处的大道理不但不领情,反而理由充分地一一驳回。虽然这件纠纷后来经过苏锦山的多次说和双方最终和解,但这次经历让苏锦山意识到,仅靠威信和感情,还不能做好调解工作,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才是做好调解工作的根本。

从此以后,已近花甲的苏锦山只要有空,就会找来书籍,自学法律知识,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向当地司法所和法庭的工作人员请教。日积月累,苏锦山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做起调解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2009年4月的一天,韦州镇太阳山煤矿发展有限公司因工程施工,导致一段约700米农渠出现塌陷、裂缝,有关部门找到公司协商解决,由于无法达成共识,维修农渠的事被暂时搁了下来。当时已到春灌时节,1万多亩地正等着灌溉,眼瞅着农渠无法使用,几百户群众心急如焚。苏锦山闻听此事,主动找到肇事公司,反复陈述尽快维修农渠的重要性,严肃指出公司不积极作为可能引起的经济、政治及法律后果。看到年近70岁的老苏说得有根有据,入情入理,煤矿公司迅即放弃了先前坚持的条件,同意出资10万元立即动工维修渠道。为了及时灌上水,老苏又主动上阵,和100多名民工一起抢时间修复渠道。经过连续几天的苦干,农渠终于修好。看到汩汩的渠水流向农田,苏锦山的脸上爬满了笑容。

在韦州镇,苏姓是大户,回族中约30%的人口都姓苏。几十年的调解工作中,苏锦山时不时地要面对自家的亲戚。韦州镇群众最佩服苏锦山的一点就是,他能一碗水端平,不偏袒产生矛盾的任何一方,对自己的亲属也不例外。

2011年开春,苏锦山的堂弟苏某与邻居因土地闹起了矛盾,由于双方都不理智,在地里打了起来。苏锦山和河湾村、韦二村的村干部多次找到当事双方,劝说他们和解。但当事人双方都不肯让步,苏锦山一时半会儿也难以找准解决问题的时机。一天,苏某与邻居又对骂了起来,拉拉扯扯找到苏锦山,要让老苏给评评理。苏锦山想到前面上门调解时,两家互不相让,现在找上门来要自己出面调解,认为时机已到,于是赶紧上前将他们拉开,严肃地劝说堂弟:“你都几十岁的人啦,怎么还干这样的蠢事?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万一整出个什么事,看你怎么收拾!”苏某看苏锦山一上来先批评起自己,转身冲着苏锦山发起了脾气:“你怎么越老越不知事啦,胳膊肘打折还知道往里弯,你倒好,一上来就帮着外人说话,我受到损失,你能得到什么好处?”说话间,一时失去理智的苏某竟弯腰抓起了路边的半截砖头要砸苏锦山。面对威胁,苏锦山不惧、不恼,一面对堂弟的言行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一面好言相劝,经过一番开导,堂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最终与邻居达成了和解。

“老汉到底图个啥。”

2008年初春的一天傍晚,寒风凛冽,天上飘起了小雪,苏锦山与孙子苏玉涛像往常一样,开着刚买不久的双排座客货车到十几公里外的村子调解一起婚姻纠纷后摸黑往家赶。快到村口时,车轮一打滑,汽车滑进了路边的沟里。看看孙子试了几次都无法将车开上路,苏锦山只好下去边推车边指挥着孙子开车,等孙子将车从沟里开上来,爷孙俩的手和脸早已冻得麻木。

“爷爷,我们这是要图啥,整天东跑西颠的,对我们有啥好处?费时费力不说,新车还划了这么长的口子……”

“我老汉到底图个啥?”看着新车划出的口子,再看看孙子满脸的委屈样,一时间,苏锦山鼻子发酸,老泪纵横。

苏锦山的子女们多年前就都成家立业,算上孙子、曾孙,家中老老少少近70口人,自己和老伴也都有收入,早已到了含饴弄孙、安享天伦之乐的年龄,“有时候,我真不想干了,可当听到有了‘事情’,看到当事人那急盼的眼神,我就坐不住了,我天生就是个‘好事’的脾气,有什么办法呢!”

苏锦山的老伴时常心疼地说:“每次看见老头子累了一天回来,还是电话不断,忙个不停,有时天都黑了,还要出去,我真想把电话藏起来,让老头子睡个安稳觉。”“看到经爷爷调解后双方握手言和的笑脸,我从内心感到快乐,也更心疼爷爷。爷爷血压高,身体也不太好,不能再让他单个出门啦,我就陪着爷爷跑吧。”在10多年的熏陶下,苏锦山的孙子苏玉涛也渐渐爱上了调解工作。

“虽然我快80啦,但凡我还能动,我就还是个‘好事’的老汉。”“看到乡亲们有矛盾闹纠纷,我就觉得不踏实、不开心。每当成功调解完一起纠纷,那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刻……”

岁月悠悠,情更浓。一位年过古稀的回族老人,饱含着对故乡人的深情和厚爱,三十多年如一日,奔波在化解矛盾的第一线,用善良感化着人心,用真诚将安宁和谐送进千家万户,继续谱写着人生中最为灿烂的乐章。

(原载于《共产党人》2015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