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苏群众的教育问题

山苏群众的教育问题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山苏群众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大问题。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其的教育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很多山苏人已逐渐改变了这种观念。在政府的大力关心与支持下,山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山苏群众的发展有太多政府的影子,乃至其有可能对政府产生依赖。大西山苏群众的发展与政府密不可分,是政府大力扶持的结果,政府为其引进了很多东西,如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新型的农作物品种,以及对其进行文化产业和技术的支持。
对策与建议_挑战·创新·超越: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文集

“一种概念化的生活方式的被否定,是不能不留痕迹的,改变这种生活方式是不会没有实践后果的。”[33]为了使山苏文化在变迁过程中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完善,既保持其特有的传统性,又赋予其现代性,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

山苏传统文化就其某些价值精神来讲,仍然存在着合理的成分,对现代生活仍具有重要影响,即使在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这种合理成分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在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下,不能丧失族群文化的真精神、真价值,而应该使它“在现代社会文化变迁中重新组合,发扬光大,成为现代化社会的文明支柱和伦理纲纪”[34]。印度学者A.南迪指出:“没有一种传统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是合理的或是有用的,除非它能意识到现时代的弊病的本质。”[35]而大西山苏文化中确有具有存在价值的传统文化,比如孝敬、礼貌、诚恳等道德观念,传统节日,语言等,均是山苏文化的精髓,必须保护、传承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合理的成分应当坚决地舍弃,比如巫术和不讲卫生的习惯等。

(二)教育先行,注重启蒙教育和师资力量建设

要解决山苏群众的贫困问题,还得从教育入手,只有教育发展起来,改变当地孩子和父母的教育观念,培育出当地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才能进一步为当地的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如果不发展教育,山苏群众将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山苏一位开明的长者告诉笔者,山苏的孩子并不爱上学,就算让其回家干苦活,其也不愿上学,并向笔者寻求解决的办法。但我们走访到迭嘎可这个村小组时,有人告诉笔者,这个村,至今还没有初中生。可见,山苏群众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大问题。那么山苏群众的教育问题为何如此严峻呢?难道国家对其不重视?其实不然,山苏群众的教育问题一直受到外界关注,乃至引起了省政府的关注,玉溪市政府更是关心山苏群众的教育问题,而且对其投入很大,乃至在峨山中学建立了“山苏班”解决其教育问题,可效果仍不理想。在走访中笔者了解到,山苏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三个因素在影响:其一,老一辈山苏人不重视教育,认为读书没有用。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其的教育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很多山苏人已逐渐改变了这种观念。其二,语言不通,启蒙教育落后。山苏人由于其居住区位的限制,与外界交流较少,比较封闭,导致其形成较为封闭的语言环境,造成语言上的障碍。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当地人基本使用山苏语,基本不用汉话,会说汉话的人也寥寥无几。由此,山苏孩子一出生便学其山苏话,基本不说汉话。没有语言环境,而在其上学时却要用普通话,进而造成其不适应,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其不爱学习。其三,师资力量薄弱。一位山苏的大学生告诉笔者,由于条件艰苦,外界的老师都不愿意到大西来教书,虽然县教育局规定,要有其他地方的老师到大西来轮教两年,但大多数老师不愿意来,来了也出工不出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苏的教育质量。综上所述,要解决山苏的教育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山苏孩子的启蒙教育,使其在入学阶段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从而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二是要建立长久机制,完善师资力量建设,培养本土教师与引进外界教师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图15 闲 聊

(三)自力更生与政府政策扶持相结合

一位山苏的大学生告诉我们:“我们很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支持,我们过不上现在的生活。”当笔者走进山苏人的村子时,处处可以发现政府工作的影子。政府对其房屋的改造有补贴,对其摩托车的购买有补贴,对其拖拉机、微耕机等农具的购买有补贴,等等。对于教育,一位长者是这么对笔者说的:上学不出一分钱,甚至学校还发衣服。可见,政府对山苏群众的关心非同一般。在政府的大力关心与支持下,山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试想,政府一旦撤去对山苏的支持,大西还能像以前一样发展吗?俗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山苏文化建设中也一样,政府对其投入较多,尤其是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帮助其发展了,但这只是给他们“鱼”,而没有给他们“渔”。这只是短暂的,而不是可持续性的。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政府对山苏群众的扶持,不仅要给他们输血,还要给他们造血,增强山苏群众自力更生的能力。只有自力更生,山苏群众才能取得更长远的发展,只有自身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现在,山苏群众的发展有太多政府的影子,乃至其有可能对政府产生依赖。其现在的发展大部分都是政府的功劳,虽然看上去一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但其实很危险。如果照这样下去,山苏自己的东西会越来越少,可以说其发展是没有根的,是空中楼阁。另外,其发展后劲不足,没有人才和创新力的支撑。山苏要想取得长久的发展,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自力更生是必不可免的。

(四)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统一

对于山苏人自己来说,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学会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对于自身的传统特色文化在加以保护以及传承的基础上,还应当把它推到外面去,改变其封闭的局面;对于外来优秀文化,应加以学习和应用,使本民族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前面已经说过,区位偏远,地处高寒山区,远离政治、经济中心,与外界交流较少,再加之语言交流不便,致使大西更加封闭。一位大西山苏的长者告诉笔者,他喜欢到处游历,到过很多地方,但听其讲的故事,也仅限于峨山周围的几个县,乃至乡、村委会,可见大西与外界交流太少。大西山苏群众的发展与政府密不可分,是政府大力扶持的结果,政府为其引进了很多东西,如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新型的农作物品种,以及对其进行文化产业和技术的支持。在引进来方面,政府以及大西群众可谓下足了功夫,可是在走出去方面却远远没有这么成功。虽然大西已经开始走出去,发展生态大西,发展旅游业,可其走出去的力度还不大,能力还不足。大西要想取得长久的发展,必须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统一的路子,走出去与引进来缺一不可。现在最紧要的问题是要走出去,因此政府应在这方面对其再下功夫,走出具有大西特色的路子。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大西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加之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形成了一定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应加强引导,增强大西的劳务输出,增加大西群众的收入,以及让更多的山苏群众接触外界的东西。二是要与大西的特色相结合,发展特色农业与旅游业,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西、走进大西,为大西的发展寻求长久动力。三是要注重保护大西的生态环境,为其发展生态旅游提供资源上的支持。

(五)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促进山苏文化建设和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令其自觉地了解自己文化的基本情况,即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实质、发展趋势等,以增强山苏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文化自觉”[36]。“文化自觉”的目的是“文化主体性”,即对现代化的“自主的适应”。这种“适应”,既可以理解为发掘本土文化中与现代化规律相契合的要素,依据本土文化来重建现代化道路,亦可以理解为在本土文化与现代化要求无法结合的情境下,主动参与、学习和适应现代化的基本规则和技术,在参与中重建自身文化个性[37]费孝通所谓的“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本民族或地方文化在面对现代化诉求时的能动性的理性认知,唯其如此,“文化主体性”才成为可能。那么如何实现山苏人的文化自觉呢?仅仅一个物质生活上的“现代化”指向并不足以有效唤起山苏支系的认同。它可能会被视为一个浪漫而遥远的乌托邦,而不是一个可以到达的彼岸。只有山苏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真正主动地认同“现代化”的文化理念,潜移默化地以“现代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衡量自己和社会,这个族群的文化转型才可能从内部缘起并经由代际更替进入不可逆的过程。而影响这种认同的关键因素是这个族群对自身处境以及自身与外部进行比较带来的直接感受,同时值得信赖的民族精英的态度与立场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为精英人物的权威、视野与经验经常可以对民族群体起到行为引导作用。社会转型带来的结果是社会资源配给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社会分层上的反映就是精英层的“再造”[38]。因此,精英层(包括德高望重者、村干部、教师等)在山苏人文化自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阶层对山苏年青一代的教育决定着山苏文化发展的方向,也决定着山苏文化转型的成败。倒推之,对山苏精英层的教育迫在眉睫、事关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