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由苦命人说起

由苦命人说起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户主老魏想念儿子,想念孙女,便携老伴来到西峰,边帮儿子照顾孩子,边找了个看大门的苦差维持生计。老魏说,他为了孩子,再苦也能熬。然而,时隔不久,老魏的老伴有病了。老魏一行先回到西峰,再打算回老家静养,不料几天时间,老伴就去世了。一个农村媳妇没有生下男娃,几乎意味着这个家庭失去了希望,她和她丈夫在众人面前会抬不起头。苦命人,大多是弱势群体。

由苦命人说起

世界有时是倾斜的,世事有时也是不公平的,有些不公平我们可以抗争,试图有所改变;可有些事,你怎么抗争也没有用,你得承认,你得适应,所谓生老病死,所谓人死不能复活,那是没有办法的事。

的确,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远方一家人。他们生活在兰州郊县的一个山坳,背后是百米以上的高山,高山伸出双臂,由高而低,向前延伸,形成一个圆形包围圈,像母亲怀抱婴儿一般,把村庄抱在胸前。全家耕地不足半亩,地里还长着几棵大树,只能种少量的庄稼,无法糊口。儿子小魏自费大学毕业后来到西峰打工,娶了个本地媳妇,生了个女儿。户主老魏想念儿子,想念孙女,便携老伴来到西峰,边帮儿子照顾孩子,边找了个看大门的苦差维持生计。一家人离开故土,在千里之外团聚,虽然活得像难民一样,吃的是馒头、稀饭、咸菜,日子过得很苦,但精神不错。老魏说,他为了孩子,再苦也能熬。然而,时隔不久,老魏的老伴有病了。他们得不起病,有病也不治,硬扛着。实在扛不住了,先到民营小医院治疗,没效果;再到市立医院治疗,越治越重;迫不得已,到了西安西京医院,检查的结果是肺癌晚期。医生看他们家穷,就建议回家保守治疗,还有七八个月的活头。老魏一行先回到西峰,再打算回老家静养,不料几天时间,老伴就去世了。53岁的年纪,死在了半路,留下几万元的债务,使贫寒的家境雪上加霜。女人是家,家事如天,如今天塌了,孩子悲伤,老子更是悲恸万分,痴呆呆的。我问小魏:母亲去世了,父亲咋办?他说:我走到哪里,就把父亲带到哪里,走一步算一步吧!

表弟一家人。表弟是舅舅的儿子。舅舅是“文革”前的老高中生,在当时的四邻八舍里面,他算是顶尖的知识分子,只因为出身地主家庭,命运坎坷,终生务农,最轻省体面的活儿该是多年的生产队会计。舅舅36岁时,舅母因病去世,留下了2岁多的表弟和他的4个姐姐,是舅舅既当爹又当妈,一把鼻涕一把泪、一把屎一把尿将他们拉扯大,个中艰难辛酸非常人所能体会。也许有人问,这舅舅生这么多的孩子不是自讨苦吃吗?这城里人很难理解一个农村家庭没有男孩的痛苦,21世纪的人也很难理解20世纪中后期贫困农村一个家庭没有男丁的难处。一个农村媳妇没有生下男娃,几乎意味着这个家庭失去了希望,她和她丈夫在众人面前会抬不起头。你可以说这是封建落后,但这却是现实。好在表弟娶了好媳妇,勤劳朴实,贤惠能干,活泼开朗,乐于助人,邻里都夸她,也羡慕表弟有福气。在舅舅晚年患恶性脑瘤不能自理时,表弟媳妇尽心服侍,日夜操劳,了解内情的人都说她比亲生儿女强。舅舅去世后,表弟媳妇受到了“披红戴花”的礼遇。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年夏天,下沟割草的表弟媳妇坠崖身亡。舅母去世时,舅舅36岁,表弟2岁多;表弟又是36岁,小女儿也是2岁多,表弟媳妇也走了。这一切有无必然的联系,不得而知。表弟媳妇的去世,表弟一家的天又塌了;而表弟媳妇娘家的爹妈更陷入悲痛绝望之中:不久前唯一的儿子走了,现在女儿又没了,而女儿去世的当天,正是父亲的生日,他翘首盼望女儿来祝寿……原本不吵不闹恩恩爱爱的夫妻,顷刻阴阳两隔,苦命的表弟总也转不过弯,神情恍惚,像祥林嫂一样嘴里絮絮叨叨。

邻居一家人。这是一家老实人,待人和善,与世无争,家境算不上富裕,但也不愁吃穿,日子能过得去。父亲是庙里的主事,母亲是乡亲们公认的贤惠女人,儿子在村上当文书,尤其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儿媳妇。这儿媳妇十几岁时,父母相继病逝,家庭的重担早早的落在了她娇嫩的肩膀上。长姐为母,她不得不辍学照顾三个年幼的弟妹,吃尽了苦头,受尽了艰难。她说她边流泪边看完了电视剧《大姐》,这里面的许多细节像她的生活原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穷人的家很不容易,同时也练就了她居家过日子的真本事。结婚后,村里人发现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持家,干活细致麻利,为人真诚友善,无论外出打工,还是在村里干零工,大家都信任。她在村小学当炊事员,老师们说她做饭又好又快又卫生,和大家相处的融洽。前几年婆婆看病欠了债,就是她里里外外奔波还清了账。这年8月底,她准备摘完自家的核桃卖了钱给孩子添几件新衣裳,不小心从树上掉了下来,造成脊椎压缩性骨折,两个月过去了仍起不了床。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不甘贫穷,不甘寂寞,此时此刻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心里老想着3万元的医疗债务,焦虑、痛苦、无奈……我和家兄几次到医院看望她,也打电话问候她,都希望她重新站起来,精精神神、快快乐乐地生活。她总是问我们:“我能行吗,会有那么一天吗?”

苦命人很多,有些人的遭遇甚至比以上所述的还惨,闻所未闻,千奇百怪而触目惊心。其实人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事情,其中总有些令人心酸不已的回忆,把它们写下来必定是洋洋洒洒的一篇篇。世界有时是倾斜的,世事有时也是不公平的,有些不公平我们可以抗争,试图有所改变;可有些事,你怎么抗争也没有用,你得承认,你得适应,所谓生老病死,所谓人死不能复活,那是没办法的事。说到这里,我们得佩服农村人。灾难降临的时候,他们会痛苦些日子,但不久他们就会认命、忍耐了,会尽力去面对现实和日常生活,这是他们活着的本能,也是活着的精神,是祖祖辈辈留给他们活着的世界观,这种生存能力是许多城里人不具备的。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各不相同。同一事物,从这个角度看去阳光明媚,从侧面看若明若暗,从底下看灰暗无光。所以说,这个世界不存在公平与不公平的东西,接受生活,同时得接受无奈。好人一生平安,只是美好的祝福。什么叫希望?希望就是从非常糟糕的一片废墟、一片灰烬之中长出来的那片嫩芽。

苦命人,大多是弱势群体。他们本来生活就不容易,突然遇到变故,日子就更难熬了,似乎跌进了经济上的绝境和自己内心最黑暗的角落这双重深渊。其中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日子不顺心,实现不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又多少有点不甘心,无法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其中的老年人,身体每况愈下,精神一天不如一天,行动不便,寂寞无人可说,病魔缠身无处可去,无人照顾。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自强不息,迎难而进,少数人会沮丧萎缩,甚至一蹶不振。我国几次调查显示,现代流行病学的证据也表明,抑郁症在贫困人口里的患病率较高,农村的发病率大于城市,其生病原因,遗传因素占40%,社会因素占60%。负面的生活环境,如经济贫困、生活压力过重、不受尊重、得不到支持、父母不良养育方式、父母仰郁状态的影响,等等,都会造成心理失衡。社会关系复杂,也是城市贫困人群患抑郁症的因素之一。所以说,抑郁症是一种穷病,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它的高发人群还是低收入群体。我们所知道的崔永元等名人、影星患抑郁症,这只是通过媒体发布信息所产生的一种名人效应给人们带来的一种错觉,更多的抑郁症患者则默默无闻。穷人的穷日子带来的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缓解,不良情绪不能正常宣泄,部分人就容易出现抑郁。如果他们经常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困惑、怨恨以及不满带给孩子,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久而久之,性格内向,一部分孩子也会出现抑郁。因此,穷人,尤其是感到走投无路的穷人,要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下决心改变自己的恶劣心境,避免抑郁症的发生。

与以上观点相左,有的社会学家研究后则认为,社会文明越发达,物质越富有,越容易增长抑郁。首先,他们认为,知识越少抑郁越少,知识产生抑郁。人类处于愚昧状态时,面临凶险无常的大自然,挣扎在艰难困苦的生命线上,虽有痛苦,那也只是本能性的生物性痛苦,少有抑郁。而人类逐渐迈向文明后,对自然和社会认识得越透彻,就越多了抑郁的体验,真是知识越多越悲苦。其次,他们还认为,物质的富有容易增长抑郁。在农业文明里,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食仅能果腹,衣仅能挡寒,但人们已经知足,自得其乐,与抑郁无缘。倒是进入物质文明社会之后,社会财富越增长,个人变得越富有时,抑郁症就越有可能产生。富有者抑郁财产的安全保障,羡慕别人比自己还富有。尤其是物质和精神的发展一快一慢,形成落差,担心个人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被时代淘汰,抑郁便产生。所以,现代社会要“两个文明”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让思想走出物欲的迷阵,才能减少抑郁症的社会诱因。

以上两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全世界有150多种常见病,抑郁症的发病率已位居第四位,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目前世界上有不同的抑郁病患者3亿~4亿人,其中10%~15%的人为终生患病者,10%~15%的病人会采取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美、英科学家研究发现,由于女性对压力荷尔蒙敏感程度比男性强,工作与家庭环境都可能导致女性更容易抑郁,更容易患应激后压力心理障碍症及其他与压力有关的疾病。那么生于乱世的孔子为什么不患抑郁症?根本原因是,不论遭遇怎样的变故,他始终心理平衡,这在《论语·述而》里说得很清楚:面对落差,他信仰坚定,既不攀比,也不自卑;面对竞争,性格坚毅,既不脆弱,也不焦虑;面对诱惑,操守坚贞,既不媚上,也不媚俗;面对挫折,志行坚忍,既不怨天,也不尤人。他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如此老人,怎能抑郁!孔子一生分为两段,50岁以前,他躲在家里读书,发愁的事比较少;50以后,他投身政治,在外多年,烦恼也挺多的。这50岁以前,也大概分为两截:30岁以前他读古书,习古礼,学了不少东西,出了名,很幸福,很快乐;30岁以后,除了适周适齐,短暂出游,他大都待在鲁国,教书育人做学问。孔子爱学习,读书是自娱自乐,教书是助人为乐,这无官可做、赋闲在家的日子,无忧无虑,很快乐。他的苦恼主要是因政治而起,不过他有自己的处世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见,烦恼随处都在,烦恼不可能灭绝。作为弱者,要以良好的心态去应对烦恼,减少烦恼;实在减少不了,也不必过分在意,多想快乐的事。现在为弱势群体说话的人多,办事的人少,而为强势群体说话的人少,办事的人多。调整自己的心态是关键,内因要变化。如果陷入烦恼不能自拔,不但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生活,也会影响到家人和身边的人。要学会自己解脱自己。

说到不幸,那何为幸福?作家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有几句话颇有启迪:“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详。现在动不了了,才感觉只要健健康康、活蹦乱跳地活着,是多么幸福!”史先生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可敬可颂。其实,像远方的老魏、我的表弟、我的邻居,这些大起大落的人生毕竟不常见,也会通过努力逐步走出困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命里更多的是安静和平淡。安静和平淡,就是幸福,千万别忽略这些司空见惯的“小幸福”:不曾忍饥挨饿,有栖身之处,有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家全人齐相亲相爱……我们要珍惜和感恩这些构筑生活、成就生命的“小幸福”,一旦失去,就懊悔不已。过日子就是这样,过得好的别得意,过得不好的也别叹气,更不要面对一只鸡,却埋怨为何不给我一只鸭。别老盯着别人家的锅盖看,家家的锅底都是黑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年龄”的概念直白而有意义: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诠释的幸福观就是:简单就是幸福,善良就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

孔子盛赞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甚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弟子颜回能吃得上、喝得上,就充满快乐,这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快乐的底线,这是一种简单的幸福、知足的幸福。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钱是好东西,却买不来幸福;人在高处声名远扬,高处有盛景,但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我们改变不了自身的命运,但可以改变自身对命运的态度。破衣能暖身就是幸福,粗饭能饱腹也是幸福。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需要客观条件和机遇,自己无法定夺;但要想做一个真诚、善良的好人,只要愿意做,就一定能做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