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话运动”之下的基层话语

“白话运动”之下的基层话语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由此得知,很多人像我一样,特别在乎中国人的话语方式。据我平时采访中的观察,越高层的领导,讲话越白。奇怪的是,高层领导下基层,听到的往往是一大堆空话套话乃至假话。面对上级时,是由于紧张,怕出错、影响晋升;面对下级时,是为了作居高临下状,以掩饰内心的不自信。多少基层干部,就这样耗费一辈子,谨小慎微,把自己炼成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于是,笔下生趣渐失,少年老成,准“小公务员”层出不穷。

“白话运动”之下的基层话语

上周那篇《正常话语之难》,有个“光明的尾巴”,结果惹来不少读者的异议。

异议集中在,源于中共中央最高层的“白话运动”,真的会自上而下一级级推广到最基层吗?

也由此得知,很多人像我一样,特别在乎中国人的话语方式。因为,如何说话,实在是关系到民主政治前途的大事。

先说最基层的一件小事:我同学的孩子,小学五年级,被挑选当上校报记者。有一天,同学兴冲冲拿来孩子发表的新闻处女作,嚷嚷着“一出手就这么老练,谁教的呀”。当时,我正和同行聚会,大家自然争相传阅后生如何可畏。这一看,可把一班老记者老编辑吓得不轻:这不正是我们一向鄙视的“××体”吗?小学还没毕业的孩子,竟已无师自通!在座的同行之一,却嫌众人“不领行情”,掏出手机,念起自己孩子的短信——居然也是没有一点点童趣的非白话!

可无论是这位同行还是那位同学,本身的文字都还算鲜活,对于好文章的鉴赏力还是有的,为什么遇到自己的孩子,就如此有失水准了呢?孩子学说话之初,就这么受误导,将来可怎么办?

相形之下,最高层的那些大白话,就更显得珍稀了。

从去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不折腾”,到今年“两会”前夕新闻发布会上赵启正、李肇星的通篇“大白话”,到贾庆林主席《政协工作报告》中的“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到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还有后来披露的——温总理明确要求,政府报告要让普通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能管用”;吴邦国委员长对全国人大工作报告起草班子表示,自己“就喜欢讲大白话”……无不洋溢着质朴、流畅的生命力。

曾经被严重异化的政治语言,正逐步被修复到正常状态。

据我平时采访中的观察,越高层的领导,讲话越白。按理说,高层讲大白话,应该更容易与基层沟通,了解得到真实情况,有利于解决问题吧?奇怪的是,高层领导下基层,听到的往往是一大堆空话套话乃至假话。好在,越来越常见的情形是,领导听了几句,就断然制止:“不要念稿子,讲实际数据吧!”或者说:“好话别讲了,直接讲问题!”如此一来,形势急转直下,基层干部立马变了个人似的,或由于不熟悉业务而结结巴巴,或扔了稿子反而轻松拉起家常……

基层干部不讲大白话,原因何在?面对上级时,是由于紧张,怕出错、影响晋升;面对下级时,是为了作居高临下状,以掩饰内心的不自信。以至于,随便讲几句的场合,都要准备好八股式的发言稿,穿靴戴帽,冗长又空洞,辛辛苦苦念下来,除了证明自己无能,还谋杀了别人的光阴。多少基层干部,就这样耗费一辈子,谨小慎微,把自己炼成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

在这个逆白话而行的过程中,传播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张大报的著名评论专栏,经常登些空话套话,给读者的暗示便是,见报的文章跟平时说话不是同一个话语体系,见报得有“深度”,就要“拣大的讲”,哪怕大而无当。读者中的老师,会有意无意地向学生转达这种暗示。于是,笔下生趣渐失,少年老成,准“小公务员”层出不穷。

特此申明:说话,其实与每个年龄段都有关。这里强调孩子,是因为孩子还有救,而且“救救孩子”已时不我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