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合施治,确保大秦岭生态长治久安

综合施治,确保大秦岭生态长治久安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大秦岭地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敏感的区位决定了大秦岭地区的发展必须高举生态文明的大旗,坚持生态立区、保护优先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确保生态长治久安,确保汉江、丹江的水量充沛和水质良好。保护是国策,保护大秦岭生态的长治久安,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之根本。一是将大秦岭地区所有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实施永久性退耕还林,国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予以保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关系国家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工程,其水源涵养区主要位于我省境内的秦岭和巴山地区,我们称之为大秦岭地区。行政上隶属于汉中、安康和商洛三个地级市,总面积7.02万平方公里、人口885万,分别占我省国土面积和总人口的34.1%和23.5%。这一地区是我省生态环境最好、也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大秦岭地区如何发展、怎样保护,是我省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命脉所在的核心问题。

一、特殊的区位孕育了大秦岭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大秦岭地区是我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水资源总量约为350亿立方米且水质良好,占陕西省水资源总量的70%以上,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了70%的水资源量。秦岭南坡较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涵养区,其西段为嘉陵江、汉江源头区,东段为丹江源头区。秦岭北坡较陡,分布着大小峪沟72条,这些峪沟内的汩汩溪流为黄河第一大支流、关中平原的母亲河—渭河提供了61%的地表水资源总量,是西安等大中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和八百里秦川的工农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的主要来源。

大秦岭地区是我国乃至东亚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世界珍禽鸟类朱鹮的唯一自然分布区,国宝大熊猫最主要的活动区域之一,也是黄姜、杜仲、绞股蓝等3000余种中药材最为适生的区域。其中秦岭地区分布着种子植物2931种、兽类144种、鸟类399种,分别占全国的12%、29%和34%。已有128种动物和56种植物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对象。秦岭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在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地。秦岭地区分布有金、银、铜、铁、钼、镉等有色金属矿20余种,花岗岩、云母、石灰石等建材矿10多种,已探明钼矿、钒矿、汞矿居全国前3位,金矿、铅锌矿居全国前8位,铜矿、铁矿居全国前18位。

二、敏感的区位决定了大秦岭地区的发展必须高举生态文明大旗

秦岭是我国南北地质、气候、生物、水系、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线,这一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典型、完整,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气候分区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对我国乃至整个地球都是十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一旦出现大问题,将会对我国中东部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大秦岭地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调水工程70%的水资源来自这一地区,同时承担着保障调水水质不受污染的重要任务。如果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出了问题,调水工程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甚至会出现无水可调的尴尬境地;如果水质出了问题,调水工程的治污成本将大大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将大打折扣。

这个地区又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2009年,陕南三个地级市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4.1%和23.5%,而GDP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只占全省的11.2%和2.38%,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也与全省平均水平有较大距离。加快发展的内在冲动和外部压力都比较大。

现在,大秦岭地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首先,优越的区位助推陕南发展。陕南位于“西三角”腹地,处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江汉经济区的交汇地带和西安、武汉、重庆、成都四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区域。区域经济合作助推陕南地区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和互利共赢。其次,交通状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随着多条高速公路、铁路的建成,陕南与周边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明显缩短,将会成为新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中心。第三,充足的环境容量为陕南提供了宽裕的发展空间。2009年,陕南地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分别为8万吨和4万吨,只占全省排放总量的9.95%和12.64%,是陕西省环境容量较大的区域。显然,选择正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途径是这个地区的当务之急。敏感的区位决定了大秦岭地区的发展必须高举生态文明的大旗,坚持生态立区、保护优先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确保生态长治久安,确保汉江、丹江的水量充沛和水质良好。

三、大秦岭生态的长治久安,需要通力协作,综合施治

发展是硬道理,是885万陕南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构建“和谐陕西”的必然选择。保护是国策,保护大秦岭生态的长治久安,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之根本。做好大秦岭保护和发展这篇文章必须通力协作,综合施治。

(一)组织编制输水区与受水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相关部委、省市编制输水区与受水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在国家层面统筹输水区与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协调发展,互惠共赢,打造输水地区与受水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和谐、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二)调整并尽快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全面启动生态环境建设。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中涉及陕西的项目,不能确保陕西汉江和丹江出省断面水质要求,建议调整修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一是将大秦岭地区所有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实施永久性退耕还林,国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予以保障。二是将流域内所有市、县以及规模较大建制镇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和运营费用全部纳入南水北调计划,由国家投资建设。三是将陕南汉江、丹江流域列为国家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提高投资标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辖区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实现早投资、早受益。

(三)用循环经济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定位,用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绿色发展模式。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慎之又慎。全面关闭和禁止新建“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力推进污染物减排工程,提升并优化区域环境承载力,为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四)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张旗鼓地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搞好村镇体系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立无污染土壤种植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把陕南建成我国重要的中药药源基地和加工基地。

(五)加强水环境保护政策研究,创新水资源管理机制。一是完善汉江、丹江全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法规,推进节水治污型社会建设,确保出省境水质安全。二是完善水资源补偿机制,按照调出水量和水质状况给予输水地区足额经济补偿,实行有偿调水。三是采取国家投入和受水地区筹资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建立南水北调基金,扶持水资源输出地区的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发展绿色经济和替代产业。

(六)建立健全与水环境保护任务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队伍。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人大监督,各部门分工负责,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依法落实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个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和违法追究制度。建立科学完备的环境保护准入制度、依法排污制度和违法处罚制度。建立装备精良、反应迅速、业务娴熟、廉洁奉公的市、县、乡(镇)、村四位一体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执法体系,实现市、县、乡三级政府有机构,村民自治组织有专人负责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本文是2010年6月3日在九三学社中央在西安主办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