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麻疹之辨证施治

麻疹之辨证施治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麻疹发病乃因内蕴胎毒,又感触戾气而发,且具传染之性。发热二三日,颊唇内出现白色点状之麻疹黏膜斑,即为麻疹之依据。故治疗原则为清肺托表。疹退隐后之身热,多属阴虚,当以甘寒养阴退热。麻疹过程很短,在发热、出疹、退隐三个时期内,由于治疗护理不当或毒邪过甚,往往出现各种复杂险重之症状,称之为变证。如救治不当,往往危及生命。若由各种原因而不长时,热就随之消退,乃麻疹驱热外出之候。

麻疹乃儿科四大症之一,其发病范围甚广,如治疗、护理不当,每致险症,危及生命,或留有后遗症。

麻疹发病乃因内蕴胎毒,又感触戾气而发,且具传染之性。故必须隔离治疗,更须加强护理,多给病儿饮水,注意清洁卫生,室内空气应新鲜温和,不宜寒凉,亦不宜干燥,以影响出疹。

一、麻疹证治

麻疹发病之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热期、出疹期、退隐期。现分述之。

1.发热期 出疹前必先发热,并可见脉数有力,舌质红,咳嗽,头痛,目红含泪,畏光,鼻干塞或有涕、嚏,喉痛或声哑等症状。发热二三日,颊唇内出现白色点状之麻疹黏膜斑,即为麻疹之依据。

治疗:古人有“疹出于肺,脏腑之伤,唯肺为甚”之说。因病发于肺,故出疹者必咳嗽。一般说,咳轻疹亦轻,咳重疹亦重。且肺主皮毛,叶桂指出:“初起必从表治。”故治疗原则为清肺托表。处方以银翘散加减,如金银花、连翘、薄荷、桑叶、桔梗、沙参之属。若渴者,加天花粉、石斛;咳甚者,加川贝母,并加重沙参用量;烦躁者,加黄芩、川黄连;气分热甚微喘者,加石膏、枇杷叶。

2.出疹期 发热三四日,于耳后发际出现小丘疹,压之退色,四周皮肤正常。紧接由颈项而头面,而肩背,达前后心及腹与四肢等处出现疹点,二三日即可出齐,形如芥子,色红如桃,热不退。初期一般身热稍平,但至出疹前便发壮热。谢玉琼在《麻科活人全书》中指出:“麻本火候,非热不得出。”

治疗:古人有“疹宜凉”之论,是说治疗麻疹应以清凉为主。因疹属热毒,故治宜清凉托表,争取出齐出透,则自然无并发肺炎及各种后遗症。但凉药亦不宜太过,过凉则凝,凝则留毒,疹反不出,易生逆证。只有既清凉又托表,才能将疹托出,而保无患。若疹色红活,患儿安卧,属于顺证,不药亦可;若有余毒不清,仍以银翘散加减辛凉托表,重加金银花以解毒;若疹色暗红,可加当归尾、红花以活血散瘀;若色赤烦躁者,可加生地黄、牡丹皮以凉血解毒;若苔黄心烦者,可加茯苓、黄连以清实热;若气促喘者,可加杏仁、桃仁、冬瓜子、白茅根以清肺泻热,也可用麻杏石甘汤加枇杷叶、贝母、沙参、桔梗;若舌苔黄厚,烦躁不安,谵语,疹色深红,二目封闭者,用石膏、知母、生甘草、天花粉、麦冬、黄芩、沙参、金银花之类;若舌红绛无苔,脉细数无力,喉干不能饮,手蠕动而抠鼻血出,肝风欲动者,用麦冬、沙参、石斛、白芍、生地黄、鳖甲、龟甲;若舌尖赤而苔微黄,脉细数无力,舌腐烂,心烦不宁者,用竹叶、黄芩、黄连、玄参、熟地黄、阿胶、鳖甲、龟甲、麦冬,若烦躁甚者,可送服紫雪丹。

3.退隐期 疹出至足,头部即开始隐退,由上及下,自颈而身,而手足;身热亦随之渐退,2~3日即可全部退隐,而脉静身凉。

治疗:麻疹退隐后,应当安卧,体若常人,饮食知味,脉静身凉,才是正常现象。只要注意调养,很快就会康复。若身热不退,脉数有力,烦躁不安,咳嗽不止,则是阴虚火旺所致,其治疗宜甘凉。疹退隐后之身热,多属阴虚,当以甘寒养阴退热。方用生地黄、麦冬、玄参、白芍、石斛、生甘草。咳甚者,加川贝母、枇杷叶、桑叶;鼻衄者,加鲜生地黄、藕汁、牡丹皮;身热无汗者,加熟地黄、生地黄,重用玄参、鳖甲;喉痛者,加生甘草、麦冬,重加玄参,含化六神丸;咳嗽减轻,脉细数,舌红尖赤,皮肤干燥,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疹已退而色红者,用牡丹皮、地骨皮、生地黄、石斛、白芍、金银花、麦冬之类。

总之,治疗原则为:发热期以辛凉托表;出疹期以清凉解毒;退隐期以甘凉收功。叶桂曾云:“上焦用药辛凉,中焦苦辛寒,下焦咸寒。春令发痧从风温,夏季从暑风,暑必兼湿,秋令从热烁燥气,冬月从风寒。”也可作参考。

二、麻疹变证证治

麻疹过程很短,在发热、出疹、退隐三个时期内,由于治疗护理不当或毒邪过甚,往往出现各种复杂险重之症状,称之为变证。如救治不当,往往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变证之治疗,实是至关重要。现略述如下。

1.发热期 若受寒凉或过用凉药,凉甚则凝,而疹不得出,势必烦躁不安,若不及时治疗,有内陷之险。治以托表为法。可用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桂枝、当归尾,加水3000毫升,煮开后倾入盆内,上盖竹筛,托患儿坐于筛上,用被围之,留头颈在外。少顷汗出,疹亦随之出,而烦躁立止。止后即不可再用此法。

2.出疹期 若受凉或碰跌等,顷刻之间,疹转晦暗,身热内陷,患儿烦躁若狂,如不及时托透,有热毒归心之险。救治之法,可以荆芥、金银花、连翘、薄荷、当归尾(酒洗)、紫草(酒洗),水煎服之。若内热外出,皮肤转热,疹色转鲜红者,犹可转危为安。

三、麻疹并发症证治

疹毒未能透出,热毒郁肺可并发肺炎。分两个类型。

1.肺热型 脉数有力,疹色艳红,喘促急迫,喘咳欲厥,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须重用石膏可达30克,麻黄3~4.5克,杏仁6克,甘草6~9克,芦根数条。吴瑭云:“误用辛温伤肺,以致喘咳欲厥者,初用辛凉加苦桔梗、旋覆花,上提下降;甚则用白虎加旋覆、杏仁。”均可参考。

2.肺热血瘀型 脉数,疹色紫黯,虽气喘不甚,亦难治。方用《千金》苇茎汤加旋覆花、赭石,尤可挽回。若疹色发黑,肺部已伤,气喘虽轻,亦难挽救。

四、典型病例

病例一 李某孙女,2岁。

1936年2月,麻疹出时,曾请余治,给以银翘散加减。疹出极为顺利,2日出齐。至晚,其姐抱时不慎,头部碰及床沿,立时倒陷。当时余正患感冒不适,听此情况,急抱病前往。至其家,见疹色晦暗,身热内陷,患儿辗转不宁,烦乱不安,扪之身热退净,是为麻疹倒陷无疑,如不及时透发,很快就会死亡。处以银翘散加当归尾、紫草,水煎服并滴酒2滴,以助药力发散。药后不到1小时,疹由灰暗转为红活,周身灼热。

按:一般认为,麻疹非热不长。误矣。应为非长不热。疹欲长出肌肤,就要发热。若由各种原因而不长时,热就随之消退,乃麻疹驱热外出之候。此时疹高起,色红碍手,则顿时小儿安然

又给药1剂,用银翘散去荆芥、豆豉,加当归尾、紫草,以清凉为主,透表之品稍减,不用酒为引。服药后,疹出至手足心,顺利出齐。故治疗麻疹,当须时时注意“疹宜清凉”,然不可过凉。

病例二 严某,女,2岁。

1964年3月19日初诊:发热,咳嗽,脉数,目稍赤。当时正值麻疹流行期,不可排除麻疹可能,暂以清热透托法。

处方:金银花6克,连翘6克,薄荷6克,荆芥6克,沙参6克,桔梗6克。2剂,水煎服。

3月21日二诊:疹已见点,色红,唯气粗喘促,脉数疾,恐肺经气分热盛而发肺炎。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薄荷6克,石斛9克,沙参6克,石膏12克,麻黄1.5克。2剂,水煎服。

4月9日三诊:疹后咳嗽微喘,手心灼热,便干,无汗。系因上法清热解毒泻肺热之品只服2剂,故热毒未清,而津液受损所致。当清热养阴并进。

处方:石膏6克,浙贝母6克,沙参6克,金银花12克,石斛9克,玄参9克,甘草6克,麻黄0.9克。2剂,水煎服。

病例三 陈某,男,3岁,凤阳县刘府镇人。

1946年春约余诊治。据云:麻疹见点半日,刚及胸腹,安卧床上,因猫捕鼠从梁上跳下,患儿骇极,大喊一声,少顷,麻疹倒陷,即烦乱不安,辗转哀号,渐至声音嘶哑,目瞪抓心矣。余曰:“麻疹倒陷虽属险候,犹可挽救,请勿惊惶。”乃与活血托透之剂。并嘱其家人:“当其麻疹复出时,身必奇痒,如虫行皮中,须用棉套将儿手包裹,以免搔破肌肤,务当注意。”

处方:紫草9克(酒洗),红花6克,荆芥6克,金银花6克,牛蒡子6克,赤芍6克,甘草6克,薄荷6克,桔梗6克。1剂,水煎服。

二诊:自上次服药后,约15分钟,患儿身即痒,烦闹片刻,疹由面出,渐及周身,而安然如前。余复查之,疹色鲜红,已满布周身矣。唯唇舌鲜红,更兼咳嗽。乃以清肺滋阴法。

处方:麦冬6克,玄参6克,白芍6克,金银花9克,连翘6克,生甘草6克,沙参6克,桔梗6克。3剂,水煎服。

病例四 尹某,女,10个月。

1964年3月27日初诊:脉浮,发热2日,咳嗽频频,目赤多泪。此乃麻疹之先兆。治宜透发疹毒,清肺止咳法。

处方:金银花9克,连翘9克,薄荷9克,大贝6克,沙参6克,桔梗6克,荆芥9克。2剂,水煎服。

3月31日二诊:疹已见点2日,刚出至腰部,突然疹退热减,鼻翼煽摇,喘促不止,已成肺炎。

处方:生石膏12克,杏仁9克,甘草9克,麻黄3克,薄荷1克,荆芥3克,金银花15克,连翘6克,浙贝母9克。1剂,水煎服。

4月1日三诊:见点4日,业已出齐,背部较密,高热,双目多泪,鼻煽动,烦躁口渴,舌苔白而微黄。疹虽透发,肺热尚重。治宜清肺透热。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9克,沙参10克,浙贝母6克,麻黄2克,石膏12克,杏仁12克,甘草9克,桑叶9克。1剂,水煎服。

4月2日四诊:苔黄口渴,鼻翼煽动稍轻,仍有高热。治宜上方清肺解毒。

处方:以上方加桔梗6克,石斛6克。

4月3日五诊:热大减,症虽好转,鼻翼仍煽动,呼吸急促,乃疹毒未清。

处方:石膏12克,杏仁6克,川贝母9克,麻黄2克,桔梗6克,金银花15克,葛根3克,知母9克,玄参12克,生地黄9克,桑叶6克,石斛12克。

病例五 朱某,男,1岁,淮南市田家庵国庆路人。

1964年4月16日就诊。麻疹出后,手心灼热,声哑,口舌腐烂,得食则恶心呕吐,喝水亦然,心烦不安,唯目光尚有神,乃可喜之征。不过此症如在疹时,则危险已极;在疹后,无甚危险。但如调治失当,则日后患儿手必时动,常抠头,以致额部出血而烂。余曾见十余岁小儿,常作此态,乃肝热,尚须注意。

处方:金银花9克,连翘9克,玄参12克,石斛9克,生地黄9克,白芍9克,竹叶3克。3剂,水煎服。

另:冰硼散1瓶。外用。

服药6剂,症状好转,后调理而安。

病例六 彭某,男,2岁,淮南市田家庵中兴街人。

1964年4月15日就诊。疹后诸症均愈,唯痢下红白,日夜数次。乃疹后余毒未清,肺移热毒于大肠,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故。舌淡苔稍厚。

处方:山楂18克,谷芽6克,金银花6克,甘草6克,当归6克,赤芍6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