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痞的辨证施治

胃痞的辨证施治

时间:2022-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胃痞是以胃脘部窒塞不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但患者多以胃脘部胀塞不适为主要症状而就诊,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而其病好转或治愈。本型多因郁怒伤肝,疏泄失常,肝木横逆,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滞作痞。胃痞证,除常见以上各型外,还可因阴虚、血瘀、痰积、食滞、停饮等因素所导致,临床须灵活审证求因而论治。胃痞的病理变化有寒热虚实之不同,治疗大法仍不离补虚泻实,温寒清热。

四、胃痞的辨证施治

胃痞是以胃脘部窒塞不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本证历代医家都有论述,《内经》称之为“否”(即痞),《伤寒论》称之为心下痞,后世医家多谓之“痞满”,《张氏医通》在痞满病篇中指出:“痞与否同,不通也。”“处心下,位中央,痞满痞塞者,皆土病也。”本病病位在心下,即胃脘部,诚如钱来天所说:“心下者,心之下,中脘之上,胃之上脘也,胃居心下,故曰心下。”本证以胃脘部痞塞不舒、按之柔软、外无胀满之形、内无结块之征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胃痞与胀满、胃痛易于混淆,须加鉴别。胀满是以腹内作胀而外亦有膨胀饱满之形;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本证则是病人自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多无疼痛之感,以此为辨。

《素问·太阴阳明论》明确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img2满闭塞。”说明寒温不调,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形成“img3满痞塞”。《伤寒论》131条说:“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151条说:“脉浮而紧,而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论述了伤寒误用下法,损伤正气,致邪内陷而作痞。《医学正传》认为本病“有因误下,胃气虚,邪乘虚而入于心之分野,有因痰积,不能施化,郁作痞者,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而为痞者”,诸如上述,本证多由寒、热、湿、食、郁怒、酒毒等将理不如法,脾胃素虚或攻伐不当等致使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司、气机不利、滞阻中焦而致胃脘部胀满痞塞。

《张氏医通》概括其病机为:“天地不交而成痞,此脾之清气不升而下溜,胃之浊气不降而上逆。”切中肯綮。因此治疗本证的关键在于燮理阴阳,健脾和胃,斡旋气机,升清降浊,以恢复阴土阳土,一升一降的生理功能。本病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及部分肝胆疾患等多种疾病之中。但患者多以胃脘部胀塞不适为主要症状而就诊,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而其病好转或治愈。就其临床常见证候,试论治如下。

1.湿困中州

胃脘痞塞,头身困重,口淡乏味,纳呆食少,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象濡缓,多因恣食生冷,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传运失司,津液不化,湿从内生,困遏中州。治宜化湿和胃,平胃散加减:苍术、厚朴、茯苓、陈皮、制半夏、白豆蔻、大腹皮、藿香等。如呃气频频加生姜、赭石、覆花;饮食不思加神曲、谷麦芽、鸡内金。

脾喜燥恶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渐致脾虚,脾虚转输不利,又导致湿从内生,往往互为因果,所以化湿健脾必须兼顾,病程较短,脾虚症状不明显者,应以运脾化湿为主,邪去则正安。如果病已日久,脾虚较甚者,加太子参、白术等健脾益气之品,以扶正祛邪。

2.寒热互结

胃脘胀塞,脘中烦热,或嘈杂,喜温喜按,呃气频频,肠鸣便溏、口干不欲饮,乏味纳少,舌苔白腻或薄黄,脉弦或稍数,多见于中阳不足之人,而嗜食辛辣酒酪之品,以致寒热之邪互结,气机阻滞于中焦而形成胃痞。

此型寒热夹杂,虚中有实,治宜补泻同施,辛开苦降,切不可因虚纯补而碍邪,因实峻攻而伤正;亦不可见寒,一概温中助热而伤阴;见热,苦寒直折而伤脾。拟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半夏、干姜、黄连、黄芩、陈皮、厚朴、党参等。泛吐酸水者加吴萸、神曲、煅瓦楞子;纳呆食少者,加藿香、鸡内金、谷麦芽,健脾醒胃。

3.中焦虚寒

胃脘痞胀,时轻时重,喜温喜按,得热则舒,遇寒加剧,食欲缺乏,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细。《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此型多因素体脾胃虚寒,或过服寒凉,戕害中阳,失于煦化,脾失健运,宜温运脾阳,散寒化痞。方用理中汤合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加减,药用党参、干姜、法半夏、甘草、白豆蔻、厚朴、白术、茯苓、陈皮等。如兼见形寒怕冷、五更腹泻等肾阳不足之象,宜加用附片、肉桂或四神丸。

4.气虚失运

胃脘胀塞不通,有下坠感,不饥食少,精神倦怠,少气懒言,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爽,舌淡苔薄白,脉象细弱,多因素体脾胃气虚,加之劳倦过度,饥饱不时,倍损中气,或大病久病之后,脾胃之气大虚,运化无权,致清气不升而下降,浊阴不降而滞塞。治宜补中益气,健运脾土,但补不可呆补,应补中兼通。如张石顽所说:“愈疏而痞愈作,宜于收补中微兼疏通之意。”方用益气运脾汤(自拟)以益气补中、健脾散痞,药用黄芪30g,党参20g,白术、砂仁、厚朴、佛手各10g,茯苓、谷麦芽各15g。如大便秘结者加生白术30~50g,如厌食欲呕加半夏10g、生姜5片、藿香5g,如心悸气短甚者加红参8g另煎兑服。

5.肝脾(胃)不和

精神抑郁,胃脘痞闷,或胁肋胀痛,或喉中如有物梗,呃气稍舒,心烦易怒,舌苔白,脉弦。本型多因郁怒伤肝,疏泄失常,肝木横逆,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滞作痞。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柴胡疏肝散合越鞠丸加减,药用柴胡、枳壳、川芎、法半夏、神曲、厚朴、生姜、红枣、二芽等。如舌红口苦,加山栀以清肝热,白芍养血柔肝,失眠多梦加丹参、枣仁、小麦以养心安神。

此型患者,多疑善虑,因此,加以劝导尤为重要,如能使其情怀自遣,宽怀调养,往往收到良好的疗效。

胃痞证,除常见以上各型外,还可因阴虚、血瘀、痰积、食滞、停饮等因素所导致,临床须灵活审证求因而论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浊气在上则生img4胀。”胃痞的病理变化有寒热虚实之不同,治疗大法仍不离补虚泻实,温寒清热。因其病机主要为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以调理气机,使脾升胃降则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湖北省脾胃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1986年3月23日,湖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