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古训质疑(中篇)

《论语》古训质疑(中篇)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语·周语》之“单若有阙”,《晋语》之“聚必有阙”,皆是也。以班固之博学多识,其《汉书·艺文志》尚且未达孔子多闻阙疑之义,余则何足论也。《正义》引《说文》为说,是也。《里仁》载孔子之告曾参,与《卫灵公》载孔子之告子贡之旨同。此说至确,《正义》不录,陋也。载于《论语》而见孔子非议无知而妄作礼乐者甚多。此皆无知而妄作礼者,故孔子非之。鲁之当政者好郑声而废古乐,故孔子恶之。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马曰:“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

臧琳《经义杂记》:“《论衡·问孔》云: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

《正义》曰:“王充、高诱皆以人子忧父母之疾为孝。父母字当略读。”

林按:马说是,余皆非也。父母唯其疾之忧者,父母唯忧其疾也。此春秋常见文法。《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唯力是视者,唯视力也。《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唯利是视者,唯视利也。《襄公十三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唯余马首是瞻者,唯瞻余马首也。皆为今人所谓倒装句式是也。《正义》曰:“《孟子》云: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守身所以事亲。故人子当知父母之所忧,自能谨疾,不妄为非,而不失其身矣。不失其身,斯为孝矣。”此说得之。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包曰:“尤,过也。疑则阙之,其余不疑,犹慎言之,则少过。殆,危也。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则少悔。”

《正义》曰:“阙疑者,《左昭二十年传》注:阙,空也。其义有未明,未安于心者,阙空之也。”

林按:此说阙字义非是。阙固有空缺义,其于“阙如”“阙文”诚是,而于此文则非。《述而》:“子曰:‘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择其善而从之,是所以多闻者也,何以曰疑则空之?识之,是所以多见者也,何以曰空而不行?《广雅·释诂》:“阙,去也。”《疏证》:“《周官·槀人》:亡者阙之。郑注云:阙,犹除也。”除、去义同。郑注《内司服》阙狄云:“阙翟,翦除翟,绘为翟雉形以缀衣也。”阙义亦为去。《国语·鲁语》:“若盟而弃鲁侯,信抑阙也。”阙亦去也。《左传·成公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摇荡我边疆。”阙与翦为复语,其为除去之义明矣。阙有去义,盖亦读为缺也。《国语·周语》之“单若有阙”,《晋语》之“聚必有阙”,皆是也。而缺可引申为去。《道德经》:“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民缺缺者,谓其民缺望而皆欲去之也。

阙疑、阙殆之误解由来久矣。以班固之博学多识,其《汉书·艺文志》尚且未达孔子多闻阙疑之义,余则何足论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王曰:“务所以仕道民之义。”

《正义》:“务犹事也。民之义者,《礼运》曰: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是也。”

林按:此说未明务、之二字之义。《说文》:“务,趣也。”《为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正义》引《说文》为说,是也。此务民之义之务,义亦与彼同,务民犹促民也。

又:之者,非助词也,乃向也。《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义之与比者,比于义也。邢疏:“但有义者,则与之为亲。”是也。《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正义》引《说文》曰:“徙,移也。”《颜渊》:“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集解》引包注曰:“徙义,见义则徙,意而徙之。”比、徙皆与此文“之”字义近。

之字当训为向,亦见于他篇。《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此成人之美者,谓促成他人向善也,即“务民之义”也。不成人之恶者,谓不促成他人向恶也。说者皆以之为助词而不为动词,疏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焦循《雕苽楼集》云:“然则一贯者,忠恕也。”

王念孙《广雅疏证》云:“一以贯之,即一以行之。”

阮元《研经室集》云:“一与壹同……一以贯之,犹言壹是皆以行事为教也。”

《正义》曰:“按一贯之义,自汉以来,皆不得其解。若焦与王、阮二家之说,求之经旨,皆甚合,故并录存之。”

林按:此说“一以贯之”可商。《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据此可知,一言即指恕也,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解说恕之旨也。此之言,犹辞也。辞有一字者,恕是也。辞有二字者,忠恕是也。辞亦有数字者,如《子路》篇“:定公问:‘一言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是也。而一言之省即为一。此文之上,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此孔子自说解,谓平生以一言贯其所学,即所学皆归于恕也。犹中山先生以三民主义贯其所学,而所学皆归于三民主义也。大凡学者,唯能一以贯之,方有所成也。

《里仁》载孔子之告曾参,与《卫灵公》载孔子之告子贡之旨同。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忠恕即所谓一者也。《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孔子之道立于恕,然后始有忠、孝、节、义、礼、智、信之论。此义甚明,故汉儒无赘言。而后世儒者费舌,反而弄巧成拙,混淆视听,安可取哉?

又:贯亦不可训为事与行。《卫灵公》皇疏曰:“贯,犹穿。”此说至确,《正义》不录,陋也。知此,则一以贯之不可省言为一贯。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包曰:“时有人穿凿妄作篇籍者,故云然。”

《正义》曰:“作,是作述解者。或为作事,误也。”

林按:训作为作事固非,训为述解亦误。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正义》曰:“《说文》曰:述,循也;作,起也。述是循旧,作是创始。”可知作非为述解者,盖指责世俗变更古之礼乐而妄作者也。载于《论语》而见孔子非议无知而妄作礼乐者甚多。《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马注曰:“旅,祭名。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故孔子非之。又:“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正义》曰:“夫子讳鲁僭禘,故答以不知,而复广其说于天下,明为王者之事,非鲁所得知也。”又:“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孔注曰:“禘裕之礼,为序昭穆,故毁庙之主及群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庙。灌者,酌郁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矣。”此皆无知而妄作礼者,故孔子非之。《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雅乐即夏乐,古之乐也。郑声,新乐,侈靡淫秽之乐也。鲁之当政者好郑声而废古乐,故孔子恶之。《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马注曰:“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微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孔子更以辞职表示不与无知而妄作礼乐者同流合污。

孔子不但于礼乐述而不作,其他政事亦然。《左传·哀公十一年》:“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于季孙之欲废周公法典而妄作者,孔子明其不然之意。《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可见孔子鄙视无知而妄作者也。又如用人,自古以来奉行选贤任能之法,而鲁改为子弟承袭之法,孔子于此无知而作者亦非之。《卫灵公》“: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即为其证。

总之,凡事关国计民生而当政者无知而“作”者,孔子一一非之,诚所谓卫道者也。孔子之为圣人,绝非后世学者矻矻于经义述解所可比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

孔曰:“教诲之道,与其进,不与其退。怪我见此童子,恶恶一何甚。”

《正义》曰:“唯,语辞。夫子不为己甚,故云唯何甚也。”

林按:此说“唯何”非是。《集韵》:“谁,《说文》:何也。或从口。”可知唯谁本同字。《说文通训定声》谁字条下云:“谁,何也。从言,隹声。按诃问之词也。《过秦论》:陈利兵而谁何。注:谁何,问之也。”《汉书·眭宏传》孟康注:“谁,问。”《史记·卫绾传》:“不谯呵绾。”《索隐》:“谯呵,音谁何。”按谯呵即责问,可知何与呵通,谁何为复语也,并非今人注云“问谁”。孔子曰唯何甚,即谁呵之甚,责之甚也。孔子待人接物向以仁恕为怀,于互乡童子如此,于他人亦然。《论语》所载,比比皆是,恕不赘引。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

王曰:“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弟仲雍,少弟季历,季历贤,又生圣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让于王季。其让隐,故无得而称言之者,所以为至德也。”

《正义》引郑注曰:“三让之美,皆隐蔽不著,故人无得而称焉。”

林按:此说得字非是。《论语释文》:“得,本亦作德。”《后汉书》之《丁鸿传》《刘右传》引此文,亦皆作德。可知作得者,乃传抄者用假借也。《季氏》篇云:“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德字皇本亦作得。阮元《校勘记》云:“德、得虽通,此处自当作德。”此文亦然,作德为是。若谓泰伯三以天下让,其事隐蔽不外传,则后人何以知此事乎?

德者,感其恩德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王德狄人。”是也。《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本义》曰:“上德近乎道,故无为而无不为。上仁近乎德,故为之而无以为。至义则虽其上者亦真下德矣,故为之而有以为。礼则又德之下者,故为之莫应,又推让而就之,此不失德而无德之极也。”孔子曾师老子,故此文所云盖与其旨合。孔子以为至德者,则民无德而称之。如“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尧之德浩大无边,故民无德而称之。舜、禹亦然。至于后世明君,则非其比也,行一善事,则喋喋不休,唯恐民之不德而称之。故其身一旦没也,其名亦灭。然而泰伯则不然,不求名,而仁名自至,虽传万代而不朽。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邢疏曰:“言行三军所与之人,必须临事而能戒惧,好谋而有成功者,吾则与之行三军之事也。所以诱子路使慎其勇也。”

林按:此说可商者有三。其一,与者非党与也,乃通以也,当训为用,说见上篇。其二,必者非必须也,乃表假设之词也。《法言·君子》:“必进易俪也。”注曰:“必,苟也。”此常见于《论语》。《颜渊》:“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又:“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又:“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张》:“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凡诸必者,皆当训为苟。今人沿邢误,多以为必须也。其三,训惧为戒惧亦不安。《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路是勇者,子曰:“由也好勇过我。”知孔子不至于教子路临事戒惧。临事而惧者,谓临事用心专一而自收敛也。《说文》:“瞿,鹰隼之视也。”引申之,则有目无旁顾之义。《荀子·非十二子》杨注曰“:瞿瞿,瞪视之貌。”再引申之,又有勤义、敛义。《素问·灵兰秘典论》注曰:“瞿瞿,勤勤也。”《诗·蟋蟀》:“好乐无荒,良士瞿瞿。”《传》云:“瞿瞿,然顾礼义也。”所谓顾礼义者,盖谓能约束,用心纯正也。故《尔雅·释训》:“瞿瞿,俭也。”《义疏》云:“俭者,敛也。”临事而惧之惧(繁体“懼),盖读为瞿也。此为孔子以行教人之一道也。《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者,约束自身也。《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子路性鄙气浮,急于事功,故孔子诲之以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哉?”(《子罕》)

《集解》:“逸诗也。唐棣,移也。华反而后合,赋此诗者以言权道反而后至于大顺。思其人而不得见者,其室远也,以言思权而不得见者,其道远也。夫思者,当思其反。反是不思,所以为远。能思其反,何远之有?言权可知,唯不知思耳。思之有次序,斯可见矣。”

《正义》:“此引诗言以华之反而后合,喻权之反经而合道也。”

林按:何说为无稽之谈,刘说亦未得孔子意。比照风诗,此诗盖描写一男子羡慕一女子之美貌,而嫌其居远而难成“关雎”之好也,原本无所谓权道之义。孔子引此诗以喻理,始有深意焉。然孔子所取者,仅为“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而舍“唐棣之华,偏其反而”于不顾,故知何、刘皆为凿空而谈,非孔子本意。

窃疑本章与上文子曰云云旨意有别,上文所论诚为权道关系,而此章所论乃求道也。《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礼记·中庸》:“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由此可见,孔子云“何远之有”,指仁道而言也。弟子或有嫌仁道之远而止者,如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于是孔子引此逸诗以诲之。此合乎情,亦合乎理也。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乡党》)

郑曰:“便便,言辩貌。”

《正义》曰:“《尔雅·释训》:诸诸、便便,辨也。辨、辩同,谓辩论之也。夫子于宗庙每事问,又簿正祭器,于朝廷则对问述儒行,是言辩也。”

林按:此说便便非是。此章下文云:“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马注曰:“君在,视朝也。踧踖,恭敬之貌。与与,威仪中适之貌。”《正义》引《广雅·释训》:“踧踖,敬畏也。”引《说文》:“与与,安行也。”如此,何以谓孔子言辩乎?又下文:“过位,色勃如也,足躣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自息者。”既然其言似不足者、屏气似不息者,何以谓其言辩乎?至于入太庙,每事问,与言辩不同。孔子自说解曰:“是礼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礼。孔子一向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公冶长》:“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结,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而宗庙、朝廷更非口给言辩之所在,安可逞其口舌之能哉?

本文上云“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下云“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可知便便乃对恂恂而言。《正义》曰:“《史记·孔子世家》载此文《索隐》曰:恂恂,有本作逡逡,音七旬反。汉祝睦碑:乡党逡逡,朝廷便便。与《索隐》合。《史记·李广传·赞》: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正辞。《索隐》曰:《汉书》作恂恂,音询。悛与逡同,亦与恂同,并声近字。”由原文“似不能言者”推测,恂恂读为逡逡为是,有憨厚、迟钝之义。然则便便当训为便捷巧慧也。《尔雅义疏》曰:“《广雅》云:辩,慧也。言便捷巧慧也。”《广雅疏证》曰:“《大戴礼·小辩篇》:寡人欲学小辩以观于政。卢辩注云:小辨,谓小辨给也。《晋语》云:巧文辩惠则贤。辩辨、慧惠并通。”郝、王说辩字义确不可拔,用诸《论语》可也。而便与辩、辨同源,亦同义也。按之本篇,信而有征。“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躣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又:“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非便捷巧慧者,孰能如此机敏?

孔子之仁可比于尧,其智可比于舜。《左传·定公十四年》载孔子相定公会齐侯于祝其,以其智勇索回为齐所占郓、欢、龟阴之田一事,可知其暮年尚且如此机敏,更遑论其中年在宗庙、朝廷时。惜乎自古说者皆忽略孔子之智也。

既然便便当训为便捷巧慧,则便便当属上读,而言字应属下读。后世有所谓便言一词,疑缘于误读本文之所致,犹一以贯之误为一贯,皆不深思故也。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乡党》)

郑曰:“版,谓邦国籍也。”

孔曰:“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

《正义》曰:“王氏鎏《正义》引叶少蕴云:丧服有负版,翟公巽谓式负版者,非版籍之版,乃丧服之版。则不知丧服负版,即二衰之制。上文见齐衰必变,已言之,此不应重述。”

林按:若以版为邦国图籍,则可疑者有三。其一,持邦国图籍与凶服风马牛不相及,何以相提并论?其二,邦国图籍为国之宝,藏之公府,非大事不可以示人,何以使人持之以招摇过市?其三,即使有大事使人持之以往来,亦秘而不宣,路人何以知其为邦国图籍也?若以丧服训版,则顺理成章矣。兹为补证之。

《仪礼·丧服》:“若齐,裳内衰外,负广出于适寸。适博四寸,出于衰。衰长六寸,博四寸。”郑注曰:“负,在背上者也。适,辟领也。负出于辟领外旁一寸。”贾疏曰:“以方布置于背上,上畔缝著领,下畔垂放之。以在背上,故得负名。”郑又云:“前有衰,后有负版,左右有辟领。孝子哀戚,无所不在。”疏云:“云前有衰,后有负板者,谓负广出于适寸,及衰长六寸,博四寸。云左右有辟领者,谓左右各四寸。云孝子哀戚,无所不在者,以衰之言摧,孝子有哀摧之志负在背上者,荷负其悲哀在背也。云适者,以哀戚之情指适缘于父母,不兼念余事,是其四处有悲痛,是无所不在也。”此说负板之义甚明。负者,负于背上也。板者,古字与版同,乃孝子哀父母之丧,于丧服之领缝一方布以垂放之,与前之衰,左右辟领相辅,以示哀戚无所不在之意也。可见负版与齐衰有别。

孔子式负版者,敬其孝也,所敬者人,非负版。《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负版临丧即葬之以礼也。《子张》:“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以负版临丧,以示孝子自致也。惜此俗久已失传,故知之者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