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寻踪

《论语》寻踪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武》乐原是歌颂武王吊民伐罪的,大概在政治上突出得不够,但孔子仍然认为音乐应该合 “韶武雅颂”之音。孔子注意把握乐曲的主题和主旋律。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以韶乐为国家大典。

从 《论语》中查得孔子关于乐的论述有五条:1.“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平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从 《史记》得知:孔子35岁时在齐国听到韶乐很好,学了三个月,废寝忘餐地学习,此段记载不是听了韶乐,三个月不想吃肉。

2.孔子是个酷爱音乐的人,他还跟襄子学过琴,也学过罄。从齐国返鲁后,开始整理古乐谱(《史记》载 “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对诗三百篇,逐首配乐。“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3.《论语》可知 《乐经》的编选标准: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即《韶》乐艺术性高,政治性也高。韶乐原是齐国吸收东夷的舞乐编成的,有地方色彩,又有华族文化的特点。《武》乐原是歌颂武王吊民伐罪的,大概在政治上突出得不够,但孔子仍然认为音乐应该合 “韶武雅颂”之音。

《论语》有关于音乐的评价标准范例。

①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关雎》即《诗·周南》第一首,指男子爱上一个女子,终日思念,终致失眠。(哀而不伤)

② “乐则韶乐……放郑声……郑声淫。”(《卫灵公》)韶乐是上等,(尽善尽美),郑声是劣等 (禁绝)。《武乐》中等 (尽美而不尽善)

4.孔子不是外行讲内行话。他同鲁国的太师乐 (人名)讨论音乐,说优美的音乐奏起来是:“始作翕如也,从 (纵)之纯如也,始作翕如也,皦如也,绎如也,然后曲终。”(《八佾》)孔子注意把握乐曲的主题和主旋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10天,老师说可以了,孔子却说:还不行,我已经背诗出谱,但未掌握套路。又过了好久,老师说:这下可以了,你已经掌握了精神。孔子说:还不行。又过了一些时日,老师说:这下可以了。孔子说:我还未知他的为人呢。稍后,孔子很严肃地说,我看见他面孔了。他 “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耶。”师襄子起立说,我就是为周文王奏的曲子。这大概便是韶乐的来历。

5.韶乐又称舜乐,传说为舜帝之乐,又称箫韶或韶箫,有九乐章,故又称 《九韶》,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 《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帝舜乃令质修 《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以韶乐为国家大典。(baike baidu com/view/ 136/htm2009-12-26)

舜是否真有其人,当时人类的形象思维是否已发展到作曲的地步很难说,从考古材料判断,商代始有铜,周代始有铁,夏以前只能有打击乐和吹奏乐,不能有弦乐,这种韶乐也是后来才发展的。但韶乐的传说却在地理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著名的有毛泽东故乡——韶山,传说是曾为舜帝奏过韶乐。还有粵北雄关——韶关,传说当年舜帝南巡,在附近山上,为之奏过韶乐,以后此山筑成关隘,城镇因此取名韶关。

6.孔子为什么 “放郑声”呢,孔子说因为 “郑声淫,”“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家邦也。”这大概是斥责轻音乐是修正主义的东周版本。到底 “郑声”是指郑诗还是音乐,历来有两种意见。郑玄 (127~200)以为是指郑诗。郑诗二十一篇,说妇人者十九(90%)故郑声淫也。朱熹(1130~1200)因之。

戴震(1723~1777)等认为指音乐,但不认同是靡靡之音,指“声之过也”。

从此上仅有的材料来分析,《乐经》编选的方针仍然是宣扬王道,孔子对艺术鉴赏标准仍然是美学与政治并重,政治不足,仍然容许,但不许冲击美王道 (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