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寻求古训勤探索

寻求古训勤探索

时间:2022-08-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仲景与华佗、孙思邈和李时珍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医,张仲景独享“医圣”美称。张仲景对此类医生提出严肃批评。张仲景的成功首先在于他能够正确地运用了逻辑思维等许多重要的科学方法。张仲景抓住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的内部联系,通过分析疾病的内部矛盾,探寻疾病的本质。其次在于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为医治伤寒一类传染病,救民于水火,张仲景摒弃了那种各承家志、故步自封的保守医风,以勤求

张仲景与华佗、孙思邈和李时珍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医,张仲景独享“医圣”美称。从时间上看,张仲景比神医华佗稍早。他生于东汉末年,即公元150年,河南南阳人。在建安年间,他曾做过长沙太守,但因看不惯官场上钩心斗角而辞官回家,专事行医。

张仲景从小非常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史书中有关神医扁鹊的事迹,使他对医学产生了极大兴趣。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疾病流行,多少人因疾病和战乱而家破人亡。张仲景因此立志学医。他的家乡有个远近闻名的医学家张伯祖,张仲景就拜他为师。张伯祖看他学习非常专心刻苦,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倾囊而授,为张仲景从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有部著名的医书——《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比较丰富完整的中医学权威著作。张仲景认真学习研究这部医书,夜以继日刻苦钻研,同时搜集了伊尹《汤液经》,广泛地采用了很多方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加以验证和不断提高,获得了许多新进展。他根据《内经·素问》,中所说的“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与寒也,则为病热”的理论,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和悉心研究,创立了伤寒学说。他认为伤寒病是一切热病的总称,也就是说,一切外感疾病都可以叫作伤寒病。但在不同季节发病,也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同样是受寒,在冬天叫伤寒,在春天叫湿病,在夏天叫暑病。

当时也有一些医生甚至庸医,不肯钻研经典医学著作以求提高,而是单凭家传一点技术,始终沿袭老一套,看病时只问几句,一会儿功夫就开出处方。他们诊了手腕的扣脉,也不诊脚背的趺阳脉,又不互参三部,时间不满五十呼吸,病人面部明堂阙庭也不认真观察,以致诊误多少病人。张仲景对此类医生提出严肃批评。他自己在出诊时,详细诊治,对症下药。被他治愈的病人数不胜数。到40岁左右,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名医,慕名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

有一次,张仲景在街上见到世称“建安七子”的青年文学家王桀,发现这位20几岁的年轻人气色不好,就对王桀说:“你现在已经患病,应该早一点治疗,不然到了40多岁,眉毛就要脱落,甚至有生命危险,现在服用五石汤还来得及。”说完就给他开了一张五石汤方子给他。王桀听了不以为然,回去后并未服用张仲景开的方子。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张仲景又见到王桀,问他服用了五石汤没有。王桀撒谎说服过了。张仲景听后摇摇头说:“看你的气色,不像服过,为什么要讳疾忌医,不重视自己的生命呢?”王桀听了还是不以为然,他心想:我这不是很健康吗,服你的汤有什么用?过了20年,王桀的眉毛果然脱落,不到半年就去世了。人们赞扬张仲景,说他能“候色验眉”。从此,神医的名声就传开了。

张仲景在多年的行医实践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医疗经验和成就,并在自己行医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自己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医疗作风。经过多年苦心钻研,晚年时,张仲景把自己的医疗经验创造性地写成一部传世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为此,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这部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后世医家也一直把他的思想方法用于临床实践,开拓了中医学术新天地,所以人们称他为“医圣”。

张仲景的原著因战乱已经散失,经过晋代太医王叔和整理收集成两部,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是专门论述伤寒一类急性传染病的著作,可以说是热病的通论。现存的《伤寒论》是用六经分篇的,六经分别叫作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张仲景用这六经名称统约六种症候群,起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作用。病归为六经,不管何种病,只要见那经之症,即照那经方药治疗,不管变化多端,总不出六经范围。历代医生都按他的分经办法,后世医家称颂它“万古长青”是合乎事实的。

《金匮要略》叙述了许多慢性病的医疗方法,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新陈代谢系统等,记载了治疗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40多种疾病的260多个处方。这些药方很有成效,至今中医仍用白头翁汤治疗细菌性痢疾,用白虎汤治疗乙型脑炎,用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急性阑尾炎等症,效果仍很显著。现在中医的很多方剂都是从张仲景的方剂发展变化而来的。《金匮要略》是辨证施治,也有辨证论治,如吐血有寒热,用寒、温药各不相同。张仲景所总结的这些基本原则,概括性强实用价值高,可以根据不同病情单独使用或配合使用。他强调在治疗方法上要把严格的原则和随症施治的灵活性科学地结合起来。张仲景所创造的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有《伤寒杂病论》著作以外,张仲景还有很多著作,如《辨伤寒》十卷,《评病要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等,可惜都没有保存下来。张仲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受到当时和后人由衷的称赞。比他稍晚一些时期的神医华佗在看了他的《伤寒杂病论》之后,称赞这部医学著作真是一部治人书。可见这部伟大不朽的医学巨著在当时和后来对医学的影响之大。直到现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然是中医必读的经典医学著作。

张仲景的成功首先在于他能够正确地运用了逻辑思维等许多重要的科学方法。从今天保存的《伤寒论》中可以看出,许多结论都是综合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许多不同的科学方法得出来的。张仲景抓住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的内部联系,通过分析疾病的内部矛盾,探寻疾病的本质。如他在《伤寒论》中第十一条指出:病人身体发烧,反而想多穿衣服,这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病人身体发冷,反不想多穿衣服,这是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他强调,在治疗中必须分清病理,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否则就要误诊。在一百四十七条中又提出太阳与少阳并病症状及治疗方法:“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顶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肠,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这些都体现了张仲景辨证施治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其次在于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张仲景从小就非常好学,读了很多书。东汉末年瘟疫和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仅张氏家族200余口,10年中就有三分之二死于疫病,其中伤寒病占十分之七。为医治伤寒一类传染病,救民于水火,张仲景摒弃了那种各承家志、故步自封的保守医风,以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严谨治学态度,认真钻研了《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许多古典医籍著作。他拜当地名医张伯祖为师,勤学好问,认真总结历史上的医学成果,广泛收集民间验方。但他没有停止在历史的经验和民间验方上,而是不断地总结提高和研究,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书中记载了药方375个,尤其是对于因症立法、以法系方以及遣方用药等方面的论述,为后世医家的方剂学医家奠定了基础。同时,张仲景也总结了我国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而且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的医学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张仲景被称为“医圣”是当之无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