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事诗中人与自然的异质同构及其诗学意义

农事诗中人与自然的异质同构及其诗学意义

时间:2022-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事生活的现实空间是田园,在年复一年的春耕秋收的轮回中,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借助于田园和自然得以确认和显现。因此,农事诗中充满着对自然和田园的感恩心理,以至于中国哲学对天地宇宙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表述也受其影响。将天地宇宙认证为一大生机,赋予其“生”的大德,已经确立了中国古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一经违法,均予以严惩。

二、农事诗中人与自然的异质同构及其诗学意义

农事生活的现实空间是田园,在年复一年的春耕秋收的轮回中,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借助于田园和自然得以确认和显现。因此,农事诗中充满着对自然和田园的感恩心理,以至于中国哲学对天地宇宙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表述也受其影响。《易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序卦传》亦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将天地宇宙认证为一大生机,赋予其“生”的大德,已经确立了中国古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自然为人之衣食所出,而不是“货利”之物,是当时人们普遍的认识。周代的国家制度已经十分完备,十分重视自然生态的保护,山林川泽的利用遵守“顺时取物”、“因其土宜而为民资”的原则[27]。据《逸周书》、《左传》、《国语·鲁语》、《礼记》、《周礼》、《周易》、《吕氏春秋》等典籍记载,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和法律对土地和自然生态加以保障,以免过度开发利用而导致对人与自然和谐状态的人为破坏。如土地实行休耕制度,以养地力,对山林川泽所出及渔猎实行因时限制等。一经违法,均予以严惩。这些制度都影响到周人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

农事诗中充分体现出周人与天地自然异质同构的天人关系的认知。朱熹《诗集传》论及《七月》主题时引王氏曰:

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飨也节,此《七月》之义也。

此段话大体指出了《七月》所描写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同构,体现出周民族在面对自然时的思维方式——仰观俯察。这两个方面因为具备了思维方面与诗歌创作中主客观关系的同一性而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性思维成果,对于周代及后世诗歌创作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大量描写日月山川、花草树木、田园风光的诗歌、辞赋与散文,表现出我们祖先对生活环境的深切关注,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也常透过对大自然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体现着文学表现手法上“天人合一”的特征[28]。这从思想、精神方面来说对于现代工业、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严重疏离,以及人的异化,形成了显明的对照。歌德称赞明代小说《侠义风月传》“很值得注意”,并认为其中反映的古代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更明朗、更纯洁、更合乎道德”,古代中国人“和大自然生活在一起”。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家发挥想象的现实空间总是田园山水构成的自然,在这方面,《诗经》农事诗开了先河。歌德这位文学巨匠的话告诉我们:对天人合一的文学境界与生存状态的呼唤与回归,是以《诗经》农事诗为源头的山水田园诗歌对当代生活的一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