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及其意义

分析及其意义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析就是通过讨论,把对事物的看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可以通过下面的示例来加深对分析及其意义的理解。可见,一个人只有使自己的注意力有所寄托,才能排除一切干扰。而这一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的获得过程就是分析。可见,我们通过观察获得的生活素材,只有经过分析,才会认识到它的意义,才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1.分析及其意义

分析就是通过讨论,把对事物的看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简言之,分析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实质的过程,是可以使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种能力。有了分析能力,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就不会感到茫然,就不会感到手足无措。从前看不出来的问题,现在看出来了;从前未能深入理解的人与人的复杂关系,现在能够深入理解了。一个能够真正通过生活的现象认识生活的本质的人,何愁对反映社会生活的故事不能发表议论呢?可以通过下面的示例来加深对分析及其意义的理解。

我们请一位腼腆的同学站上讲台,他(她)的任务就是专供全班同学观察。当老师喊“开始”后,大家就一齐把目光投向他(她),把他(她)从头看到脚,再从脚看到头,死死地盯着他(她)不放。我们会发现他(她)面红耳赤,抓耳挠腮,尴尬得简直无地自容了。当老师让他(她)回到原来的座位时,看得出他(她)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去。可我们再次把他(她)请上讲台来,这次给他(她)布置了任务,让他(她)看课文,准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他(她)的一切言行仍然和刚才那第一次一样,要在众目睽睽下进行。这时,我们却发现他(她)对全班同学投来的目光竟全然不顾,他(她)似乎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又一次地处在众目睽睽的尴尬境地。当老师向他(她)提出问题时,他(她)却出人意料地、自然流利地一一答出。从他(她)前后两次在讲台上的不同表现来看,真可谓“判若两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也许,有人会认为是由于“一次生,两次熟”的缘故。是的,我们不否认这个规律,但这规律绝不会“神”到竟能让一个人由尴尬得无地自容的境地一下子到能自然流利地、准确无误地一一回答出问题的程度,这差距也未免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了吧!于是,我联想到以往课堂上的一些情景:课堂上一个不专心听课的同学,在夏日,哪怕是从窗外飞进一只蜻蜓或蝴蝶都吸引着他(她)的注意力,他(她)竟能满腔热情地用目光把它迎进来,还定会恋恋不舍地目送它离去。可一个专心听课的同学就不然了,哪怕是调皮的同学在他(她)背上画个大王八,做恶作剧,他(她)都全然不觉。其实这并不奇怪,只要是略有感受的人就会知道:这是因为“专心”听讲的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听”上;而“不专心”听讲的同学的注意力恰恰是在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上。结合这些经验,就会重新认识到:第一次那位同学站在讲台上无所事事,注意力没有寄托,自然就只会感到众目睽睽给自己带来的尴尬,以为这众目睽睽就是对他(她)的“干扰”;可第二次就不同了,他(她)肩负着任务,得全力以赴地看书,准备在指定的时间回答老师的提问。“绝不能出丑,否则,可就真的尴尬了。”这样一想,他(她)哪儿还顾得上在意同学的目光呢?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事之事上,众目睽睽也就不再成为“干扰”了。可见,一个人只有使自己的注意力有所寄托,才能排除一切干扰。这就是现象的本质。而这一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的获得过程就是分析。可见,我们通过观察获得的生活素材,只有经过分析,才会认识到它的意义,才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针对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或现实生活中的,或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议论,或者是说明某种道理、规律,或表达某种见解、主张,就中肯而深刻了。这样,何愁没有论题与论点呢?这恐怕就是“分析”的意义与目的吧!

当你面临一件事,即使是能找到自己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也还得选好分析的角度,就是选好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即解决好分析从哪里开始的问题。这样,才能给自己的写作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入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