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助民族区域自治优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为少数民族干部成长搭建平台,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回族干部的特长优势,培养了一批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市、县(区)党政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干部占27.81%,27个市、县(区)中14个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回族干部;193个乡镇中,配备回族乡镇党委书记67名、回族乡镇长77名,分别占34.71%、39.89%。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课题组

建设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人才的桥梁纽带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切实把党的民族政策贯彻好落实好,是推进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全面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我们组成调研组,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办法,集中利用两周多时间,先后深入到5个地级市、9个县(区)和11个乡镇,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与一把手面谈等多种形式,就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对各地的成熟做法进行深入总结的同时,客观分析了目前还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一、宁夏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情况(截至2014年底)

(二)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情况

1.2009年以来公务员(含参公人员)中少数民族干部情况(截至2014年底)。

2.2009年以来专业技术人员中少数民族干部情况(截至2014年底)。

3.2009年以来新录用公务员中少数民族情况。

4.2009年以来新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少数民族情况(截至2014年底)。

5.少数民族干部按职级配备情况(2014年底数据)。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9~2014年,全区公务员(含参公人员)总数增加了5042人,其中少数民族增加2381人,占新增总人数的47.22%;少数民族所占比例提高了2.64个百分点,且逐年稳步提升。2009~2014年6年间,全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增加了3.9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增加1.33万人,占新增总人数的33.33%;少数民族所占比例提高了1.96个百分点,且逐年稳步提升。全区公务员(含参公人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增加总数中,少数民族所占比例稳步提升的原因,一方面是宁夏在公务员(含参公人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中,一直实行回族考生笔试成绩加分政策,提高了回族考生录用比例。另一方面是随着就业压力增大,高校宁夏籍回族毕业生返回参加区内招考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以女性居多。但是,从数据中也反映出,少数民族在全区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总体所占比重依然较低,其中公务员中少数民族所占比例低于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7.83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低12.99个百分点;全区各级别干部中,少数民族所占比例均低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全区少数民族干部总量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6.2009年以来选派到中央和国家机关、东部发达地区挂职干部中少数民族情况(截至2014年底)。

7.2009年以来各类培训中少数民族情况。2009~2014年,先后依托国内知名高校和干部培训机构举办各类专题班300多期(其中少数民族干部专题培训班4期),培训各级别干部27200人次,其中少数民族3810人次,占14%;在境外开展专题培训和攻读MPA班3期,培训干部86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4人,占16.28%。

8.2009年以来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少数民族情况(截至2014年底)。

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1.坚持源头培养,积极拓宽少数民族干部来源渠道。拓宽进入渠道。在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严格落实少数民族考生在笔试环节加分政策,有效提高了少数民族考生的录用比例。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优秀村(居)干部切块招录、政法专项招录、固原市部分县(区)针对本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切块招录等,为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公务员队伍提供了更多机会,进一步优化了全区公务员队伍结构。目前,各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中,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银川、石嘴山、中卫市新录用人员中少数民族比例已接近或略高于人口比。拓宽选人视野。各级党组织在干部的选拔使用上,根据工作实际,敢于突破常规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自治区党委既坚持有关要求、又不固化于习惯,既重结构、又不唯结构,以推进事业发展为重,把能力突出、作风过硬、敢抓敢管的少数民族干部用在区直部门和市、县(区)一把手岗位上;在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时,专门设置职位,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兴庆区通贵乡,利通区古城镇,原州区开城镇、黄铎堡镇,西吉县火石寨乡,海原县西安镇等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中都配备了少数民族;有些县(区)还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乡镇党政正职中也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如沙坡头区常乐镇党委书记为回族。拓宽成长途径。借助民族区域自治优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为少数民族干部成长搭建平台,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回族干部的特长优势,培养了一批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银川市充分利用中阿博览会平台,把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作为支撑发展的十大主导产业之一,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干部在培育双语人才、壮大清真食品企业等方面贡献才智、发挥作用。

2.坚持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严格政治标准。始终坚持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的政治标准不放松,把“坚定理想信念,具备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作为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条件。对民族宗教观不正确的少数民族干部,坚决予以调整,能力再强也不用。放手大胆使用。着眼于“有利于培养锻炼少数民族干部,有利于改善领导班子结构,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积极性”,按照“成熟一个、选拔一个”的原则,不拘一格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尤其是在一些重要部门、关键岗位上,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大胆放手使用政治坚定、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少数民族干部。长期以来,吴忠、固原、灵武、同心、西吉、泾源、海原等回族相对聚居的市、县(区),党政一把手中均配备有一名回族干部。目前,市、县(区)党政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干部占27.81%,27个市、县(区)中14个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回族干部;193个乡镇中,配备回族乡镇党委书记67名、回族乡镇长77名,分别占34.71%、39.89%。自治区、市、县(区)纪检、组织、宣传、发改、公安、人社、财政等重要职能部门中均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优先选拔配备。严格落实领导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配备要求,凡政策规定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的岗位,一律按要求配备少数民族干部;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暂不配备,职位空缺,留待以后选配;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只要少数民族干部符合条件,坚持优先使用;在本地没有合适人选时,通过交流选配的方式产生,切实改善班子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吴忠、固原等市在换届中针对个别县(区)没有合适的少数民族干部的实际,注重在全市范围进行统筹,从市直部门或少数民族干部较多的县(区)交流产生。

3.坚持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能力素质。注重教育培训。把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机构的作用,采取点名调训、专题培训、研讨交流、外出学习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少数民族干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市、县(区)除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参加自治区统一安排的各类培训外,紧密结合当地需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积极探索更加务实管用的培训方式,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层次。银川市在市、县(区)党校各类主体班次设置民族理论课程,石嘴山市每年举办一期少数民族干部专题培训班,吴忠市在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举办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企业高管研修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注重实践锻炼。把实践锻炼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措施,有意识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经济建设一线、经济发达地区和生态移民迁入地、工业园区、信访部门、基层一线挂职锻炼,让他们在推进重点难点工作中经受锻炼,在面对复杂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中增长才干。2010~2014年,自治区先后从区直机关处级年轻干部中选派40名少数民族干部到县(区)和区属企业挂职锻炼,从自治区厅局和市、县(区)领导班子中选派21名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单位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从县(区)和乡镇抽调48名少数民族干部到区直机关学习锻炼。银川、石嘴山市根据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选派干部到天津、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挂职锻炼;吴忠市选派58名少数民族干部到乡镇、农村、工业园区挂职锻炼或帮助工作。原州区、同心县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征地拆迁等重难点工作中,注重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一线协调推进,让少数民族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注重交流调整。把交流调整作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举措,通过多部门、多岗位、多行业工作,丰富经历阅历,增强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吴忠市、固原市在全市范围内,对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较长的少数民族干部进行交流调整。中卫市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少数民族干部400多名,同时将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反响较好、在县级副职领导岗位上任职时间较长的9名少数民族干部和两县15名少数民族正科级干部提拔交流到市直部门或县级领导班子中任职,调动了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

4.坚持长远发展,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组织把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纳入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库,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一些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自治区党委在后备干部推荐中,对各地、各部门推荐的少数民族干部比例提出明确要求,少数民族干部在确定的正职后备干部中占35.29%,副职后备干部中占25.2%,正职中长期培养对象中占42.86%,副职中长期培养对象中占31.82%,一大批符合条件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后备干部队伍库,为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提供了储备。银川市面向全市公开选拔644名年轻干部培养对象,其中少数民族干部占22.62%,通过挂任县(区)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助理等形式,选派年轻干部到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基层工作一线培养锻炼。石嘴山市将各县(区)和市直部门35岁以下,符合条件的在编在岗科级及以下公务员(含参公管理)全部纳入培养范围,建立年轻干部库,其中少数民族干部占21.5%。吴忠市及时将政治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少数民族干部补充进后备干部队伍,优化了后备干部队伍结构,全市正处级后备干部中少数民族占41.4%,副处级后备干部中少数民族占44.1%。固原市注重加强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跟踪培养和动态管理,及时了解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后备干部成长。

(二)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

1.健全民族地区人才工作机制。抓好顶层设计,围绕“四个宁夏”建设需要科学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相继出台了自治区、市、县(区)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自治区5支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19个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将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规划范围,对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具体任务、政策措施等进行全面部署,明确了人才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

2.创新民族地区人才发展政策。从2009年起,自治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等30多部政策性文件,从政策机制上逐步解决民族地区人才发展投入不足、急需紧缺人才匮乏、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不断推进民族地区人才工作法制化,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推进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才项目。确立产业聚集人才、人才助推产业发展理念,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才工作载体,为少数民族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吴忠市打响“回族之乡”品牌,启动建设“中国(吴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人才高地”,建立对阿经贸服务人才培训等4个基地、清真粮油食品加工等4个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培养培训了一批少数民族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实用技能人才。固原市结合特色农业发展,启动建设“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依托5大特色优势产业带,重点打造原州区“冷凉蔬菜+枸杞”、西吉县“马铃薯+西芹”、隆德县“中药材+花卉”、泾源县“苗木+肉牛”、彭阳县“菌草+辣椒”等5个集培训、实践、鉴定、教学及生产功能为一体的重点县域实训基地,开展各具特色的人才项目,培育少数民族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造就了一批少数民族“田秀才”“土专家”和“种养殖状元”。

4.实施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按照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原则和少而精的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实施了一批人才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在激励本土人才方面,大力实施“塞上英才”工程,从宁夏本土人才中选拔德才兼备、引领作用突出、创新实力强劲、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塞上英才”,给予每人50万元奖励和重点支持。首批选拔24名,其中少数民族4名。在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方面,围绕重点产业、民贸民品企业、民族地区项目和急需人才开展引智工作,大力实施“海外引才百人计划”和“国内引才312计划”,2009~2014年,引进高层次人才446人,其中少数民族41人,占9.2%。

三、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

(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刚性要求不打折,才能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现行的民族政策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的,符合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客观需要,要把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升到政治高度,上升到维护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的全局,在贯彻执行中要不折不扣,才能确保各项政策规定落到实处,也才能确保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刚性的制度保障。

(二)只有坚持相互尊重,形成民族团结的广泛共识,才能保持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在落实政策、执行规定、开展工作时,应当建立在各民族干部群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保持和发扬各民族融洽相处的历史传统,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广泛共识。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更要有“各民族是一家”的思想意识,尊重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风俗习惯、所思所想,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谋划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发展规划,才能确保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

(三)只有坚持合理使用,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工作实际,才能锻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

对少数民族干部,要积极创造条件,大胆培养使用,敢于在关键岗位、核心部门中使用,注重在处置突发事件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识别历练,对于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扬长避短,大胆使用,不能求全责备。只有立足长远发展,更加注重少数民族干部梯队建设,确保各个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少数民族干部始终保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才能永远保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强劲动力。

(四)只有坚持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才能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当前,受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整体发展与全区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只有毫不松劲地扭住发展这个总开关,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有效解决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也才能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更加优越宽松的环境。

四、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们立足实际,在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的急需去解决。

(一)总量依然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在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培养上,还没有形成常态机制。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总量依然不足,自治区、市、县(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总量均低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一些地方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断层现象比较严重,“两头”大(50岁以上和35岁以下人员多),中间小(35~50岁人员少),以西吉县为例,少数民族干部中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占到70%,一次性本科学历的仅占9.7%。结构不合理,政工型干部偏多,专业技术型干部偏少,且多集中在教育、卫生行业。少数民族干部储备不足,梯队不完备,急用现找的现象比较突出。人才分布不均衡,银川、吴忠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较多,宁南山区比较少,基层单位更少。

(二)基层干部流动难,工作积极性不高

同其他基层干部一样,少数民族干部流动的途径不多,渠道不畅,有些干部在一个乡镇或一个部门工作了几十年,有厌倦心理,产生惰性,缺乏奋斗的激情;有些受职务职数限制,职务晋升的机会不多,大多退休时也不能解决职级待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评聘分离后,一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受岗位限制,无法享受职称对应的相关待遇,尤其在基层反响比较强烈。

(三)干部人才流失严重,基层无人干事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历史原因,宁夏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宗教和顺、民族团结需要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但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干部人才队伍极不稳定,流失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近几年新录用的少数民族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本土优秀人才流失尤为严重,呈现“强出弱进”的现象,加之这些地区高校毕业生返乡率很低,高素质后备干部人才出现“断流”现象。2009年以来,同心县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61人,其中206人(其中少数民族189人)通过各种方式调离,流失人员占到招录人数的45%。在乡镇一级,年年招录,年年没人,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基层工作人员紧缺、无人干事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四)工作力量薄弱,专职民族宗教工作人员紧缺

受机构编制等因素制约,县(区)统战、民族宗教、伊协等部门人员配备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民族地区、承接移民搬迁任务较重的县(区)尤为突出。以利通区为例,统战、民族宗教、伊协、工商联合署办公,核定编制只有7个。乡镇一级普遍没有设置专职统战民族宗教工作人员。

(五)教育培训不系统,层次还不高

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参加培训的比例不高,县(区)受师资力量限制,自行组织开展培训不够。缺少外出培训、实践培训等有效形式,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专题培训更少。培训内容单一,行政政策类较多,企业经营管理、市场经济等方面较少。

(六)少数民族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

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中、高级人才较少,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实用型人才不足,有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高端科技人才更是匮乏。从专业技术职称看,初、中、高三级职称越往高,少数民族人才数量越少,所占比重越低。从学历情况看,县、乡两级及宁南山区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大专、中专学历为主,固原市大专以上学历少数民族人才仅占11.3%。从拔尖人才选拔来看,少数民族领军人才绝对量少,在678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313人才工程”在职专家中,少数民族仅有25人,占3.6%,少数民族人才在引领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

(七)人才管理、使用和配置机制不活

部分县(区)对少数民族人才工作重视不够,引进、培养和使用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系统性,人才工作没有抓手、没有投入、没有载体。人才选用机制不完善,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对技能性、实用型人才重视不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呈“倒金字塔”形,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大,但职称指标少;人才流动机制不畅,缺少引导人才向重点领域、基层一线和民族艰苦地区流动的有效办法;高技能人才难引进,真正能为我所用的人才不多,本土人才培养开发力度有待加强。

五、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承担着重要职责。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现阶段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各类突出问题,真正发挥好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在推进“四个宁夏”建设中的主体责任。

(一)着眼长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始终把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目标,明确主体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形成工作合力。要强化“一把手”抓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意识,努力形成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建设工作党委牵头、组织部门落实、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营造重视、支持、参与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各地要从全局、发展的高度出发,编制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规划,督促抓好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规定的落实,形成抓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常态。要强化统战、民族宗教等部门的作用,对民族地区、生态移民任务比较重的县(区)在编制、人员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积极探索在少数民族聚居乡镇配备专职民族宗教管理人员,解决基层民族宗教工作人员紧缺的实际问题。

(二)扩大来源,积极创新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手段

重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工作,加大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倾斜力度,继续落实好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加分等政策,积极探索在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招录工作中向少数民族倾斜的办法,加大从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优秀村(居)干部中考录基层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积极引导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基层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源头上扩大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总量,增量提质。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使用,领导班子中既要考虑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又要不固化于比例,同等条件下,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放到重要岗位上进行历练,锻炼成长。注重培养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保持干部队伍合理结构。重视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骨干培养,对有发展潜力的少数民族人才,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作用,真正成为领军人才。

(三)提升素质,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训力度

设立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训专项经费,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坚持需求导向,加大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推动发展的能力。自治区、市、县(区)要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作用,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把民族政策、宗教常识等列入主体班次培训内容;每年有计划地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训班,加强对内陆开放、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研判能力、决策能力、干事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与知名高校、培训机构的联系,建立培训长效机制,通过选派人员外出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来宁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培训实效。

(四)落实政策,切实解决基层留不住人的问题

认真落实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在待遇方面建立差别化的岗位津补贴政策,提高艰苦边远地区的津贴标准,放宽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加大基层投入,改善基层办公环境条件,鼓励干部到基层一线工作。对艰苦边远地区,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中,适当降低招考职位学历要求、放宽招考专业限制,合理确定开考比例,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可结合本地实际,拿出一定比例的职位,面向本地户籍或本地生源人员、或者本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定向招录。严格新录用人员基层最低服务年限,最低服务年限内,不得通过调动、遴选等方式转任交流到上级机关,上级机关一般不得以借用、帮助工作等方式抽调乡镇公务员。

(五)创新载体,努力构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开发体系

研究制定《宁夏少数民族人才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确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民族地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谋划实施一批少数民族人才发展工程,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终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开办“少数民族干部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和“少数民族干部专题研修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综合素质。实施“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定向培养工程”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来源多元、结构合理、梯次发展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施“民品民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纳入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予以重点资助、重点推进,努力培育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少数民族优秀企业家。

(六)健全机制,着力完善少数民族人才政策措施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继续加大“中国(吴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人才高地”“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等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项目支持力度,以特色优势产业支撑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引进国内外宁夏籍高层次人才。完善流动配置机制,支持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专家到县及县以下,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设立科研工作站,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健全少数民族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积极引导人才向少数民族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健全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设计并实施一批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奖励项目,对有突出贡献的少数民族人才实行重奖;在自治区实施的重大人才评选表彰活动中,通过规定最低占比或“单独切块”等政策,加大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力度。

(本文获2015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