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的宣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的宣讲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部分。为回答和解决第一个历史任务和历史课题,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28年的探索和实践,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关于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的宣讲

在宣讲毛泽东思想时,要注意讲清毛泽东思想的成果是包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两方面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成果。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要回答和解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和历史课题。为回答和解决第一个历史任务和历史课题,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28年的探索和实践,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对第二个历史任务和历史课题,毛泽东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回答,虽然由于他晚年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一探索,但是已经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正确思想。这两方面的实践和理论成果,统称为“毛泽东思想”。

首先,要介绍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所作的理论概括。要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了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通常从两方面来说明:

第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要讲出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为毛泽东思想形成提供了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例如,当时中国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同时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些为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时代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思想理论条件;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工人阶级的壮大以及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提供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

第二,要说明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同教条主义错误倾向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讲出由于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必然会有阶段性的特点,因此在介绍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时,特别要说明它是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继续发展四个阶段的。宣讲中,要按照毛泽东思想所经历的各个阶段来介绍,并且要说明每个阶段的背景。

例如,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大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以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瞿秋白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力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来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对中国革命问题予以正确的回答,初步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再例如,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时期,这一时期是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从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到1945年春夏的党的七大,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大力进行理论研究工作,着重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这个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初步形成,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作为这个集体的重要成员,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次,有条理、分层次地解析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系统权威的总结,概括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六个方面内容。因此,理论宣传工作者要按照以下六个方面,有条理地进行宣讲。

第一,讲清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要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要讲清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二是认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围绕两个基本观点要讲清阐述以下一系列问题。

例如,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农民是无产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有可能和必要通过自己的先锋队用先进思想、组织性和纪律性来提高农民群众的觉悟水平,建立农村根据地,长期进行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等方面的内容。以上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所以能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并且创造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据。

要介绍涉及以上观点的著作,例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

第二,讲清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要说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要讲清毛泽东思想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人民内部还存在着各种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要讲清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问题的阐述。

例如,政治上,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十大关系。

要介绍以上观点体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主要著作中。

第三,讲清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要说明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要讲清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杰出贡献。

例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把游击战争提到了战略的地位,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核武器)等主要内容。

要介绍涉及以上观点的著作,例如《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

第四,讲清关于政策和策略方面的理论。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要讲清毛泽东思想中提出的一些重要策略。

例如,弱小的革命力量在变化着的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最终战胜强大的反动力量;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等。

要介绍涉及以上思想理论的著作,例如《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不要四面出击》、《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等。

第五,讲清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方面的理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他根据这个基本观点,在这方面提出过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

例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

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要介绍涉及上述思想理论的著作,例如《青年运动的方向》、《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

第六,讲清党的建设理论。要说明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要讲清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党建的各方面理论。

例如,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等。

要介绍涉及以上理论的著作,例如《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

最后,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在宣讲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时,要注意把握这样三个角度:首先是从理论的角度,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次是从历史的角度,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如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再次是从现实的角度,毛泽东思想对我国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有着指导意义,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时,首先,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特点及重大意义,它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次,要突出讲清楚这个理论体系的新贡献。

第一,关于邓小平理论新贡献的宣讲

要根据中宣部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尤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并结合实际进行宣讲。要明确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宣讲中要讲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讲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贡献,讲出邓小平理论的时代意义。

首先,要介绍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介绍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时,要从其产生的历史条件、经验基础和实践基础三方面分析阐述。

一是要介绍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要说明邓小平理论是源于对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判断而产生的,强调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邓小平从当时世界格局的变化出发,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当代世界的矛盾和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以此为立论基础,以这种时代眼光和世界历史眼光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二是要介绍邓小平理论是源于对经验的深刻总结。要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要客观评价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头30年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也发生过严重的曲折,甚至出现过“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失误,其原因就是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6年以后党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切积极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正面的历史经验。而过去探索中的错误,则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教训。

三是要介绍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要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提出的。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过程中,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原则、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

四是要介绍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源于对国情的正确判断。要说明邓小平理论正像毛泽东思想是适应中国民主革命的客观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样,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邓小平对人民群众的迫切理论需要而做出的积极回答。中国当时社会的明显特点是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科学文化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在指导我们实践的原有理论已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的情况下,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做出正确的解释和回答,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实践的需要呼唤着新理论的诞生。

其次,重点讲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要介绍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1990年的南方谈话是对邓小平理论的集中概括。

在邓小平理论内容方面的宣讲中,要注意把握和找出邓小平理论的创新思想。要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还要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了解其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讲清邓小平理论在党的思想路线上的创新。要讲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而解放思想则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开拓的科学态度。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要介绍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二要讲清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创新。要强调邓小平理论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例如,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

三要讲清邓小平理论在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形势方面的创新。要强调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例如,当时世界变化很大很快,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条件下,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时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地区之间矛盾仍然存在,和平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但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综合国力竞争与较量日益突出。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

最后,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要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性成果。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相继产生了三个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上看,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成果。

要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要讲出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成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例如,邓小平理论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主题,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理论主线,即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基本理论构建和基本原理。

第二,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贡献的宣讲

要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和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来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宣讲中,要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它直接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点和归宿也都是紧紧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展开。因此,要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继邓小平理论之后形成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要介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在介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时,要从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出发。

一是要讲清当时国内环境的新变化。要讲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时,是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方面,要说明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社会方面,要说明当时旧的平衡打破之后,新的平衡尚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党的建设方面,要说明当时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浮漂、腐败等问题。再加上党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从现在起到新世纪头十几、二十年,一大批年轻干部要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从严治党,进一步全面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就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要强调在当时面临的国内种种新情况下,必须要紧密结合实际来进行思考和研究,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走在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前列,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巩固起来,经得起任何风险的考验。

二是要讲清当时国际环境的新变化。要说明当时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要讲出进入新的世纪,我们的国际环境是机遇大于挑战。在上世纪的百年历史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有辉煌,也有严重挫折,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一定要汲取苏联解体的教训,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建设。要讲出党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执政党,只有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以保持先进性,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解风险,因势利导,更好地巩固、加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要重点讲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及创新观点。在宣讲中,要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始终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阐述它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一是要集中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要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要讲清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要讲清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要讲清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二是要讲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要讲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指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引导听课者从与时俱进体现的三个特征上去把握这个精髓:第一,要讲清与时俱进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维特征。一个政党、民族的兴旺发达,源于它对社会发展要求的适应,源于它与时代节拍的吻合,只有认识时代、把握时代,才可能引领时代前进。与时俱进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要发展理论就要不断地认识和把握规律,而规律的认识是长期的、无止境的。与时俱进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践的产物,是新的实践的起点,面对新的实践,党只有进一步把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第二,要讲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一个先进的政党,其责任和使命是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社会发展是分阶段的,表现为一个个具体的动态的过程。党要引领社会前进,要顺应社会发展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社会的变化而调整和变化自身。这使党的先进性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时代的步伐息息相关,进而要求党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的需求,显示出与时俱进的先锋英姿。第三,要讲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关系党的执政全局的大问题。它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出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三是要讲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观点。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观点,胡锦涛2003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做出了权威的概括。在宣讲中要按照权威的概括有条理地、分层次地逐一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观点包括以下内容: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

最后,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要讲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适应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而提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成果。要讲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要讲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三,关于科学发展观新贡献的宣讲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科学发展观的宣讲要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中宣部编发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及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一系列讲话为依据,重点讲清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及重大意义。

首先,要重点宣讲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在宣讲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时,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一是从国内的角度分析。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要宣讲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做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要宣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要宣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依据。善于总结经验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党既艰苦奋斗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艰辛探索积累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

二是从国际的角度分析。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来的。要宣讲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际文化交流空前扩大,国际安全合作日趋加强,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迅速上升,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总体稳定。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安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要宣讲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断增大。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要宣讲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一些国家发展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社会公平随着社会财富增加得到更好实现的发展,应该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重点宣讲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丰富内容。在宣讲中,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通常可以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创新内容两方面入手。

一是要深入宣讲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要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宣讲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要宣讲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宣讲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要宣讲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二是要宣讲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三是要深入宣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最后,深入宣讲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是要宣讲科学发展观是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二是要宣讲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是要宣讲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党的十四大以后,党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新突破,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必须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注重节约能源资源。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四是要宣讲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制定科学的奋斗目标和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断为之奋斗,这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蓬勃生机的根本保证。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