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用与改革

作用与改革

时间:2022-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各高校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开卷化的倾向。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对考试给予充分重视。科学的、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对增强教学实效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相应地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则会发挥其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的地位、作用与改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是测量大学生在一段时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过程中,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等方面取得何种进展。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是对大学生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目标程度的测量。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包括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程论文考核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的地位

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科学理论的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年来,各高校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开卷化的倾向。这一方面是学生的强烈要求,他们认为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闭卷考试仅仅是考背功,或者考谁神通广大,能弄来考试范围,对于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起什么作用,或者作用不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深切感到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映在考试上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多数学生最认可的考试方式是写论文。有些老师也尝试用这种方式进行期末考试。但开卷考试和写论文各有其弊病。开卷考试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应付,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加失去兴趣。写论文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抄袭,同学之间互相抄袭,从网上直接下载文章来应付考试。少数同学认为,他们不具备写学术论文的水平,所以不宜用写论文的方式进行期末考试。各种各样的考试问题反映出考试存在诸多缺陷,但这更意味着人们对考试手段和结果的利用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事实,而不是考试这一评价方式本身有问题。考试客观公正的特点和教育功能,决定了考试仍是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形式。这里的关键是处理好用开卷还是闭卷考试的形式或者开卷闭卷结合的形式进行考试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对考试给予充分重视。

一直以来,高校教育者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课程与教学中的首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在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相反的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的实际地位也相应地弱化了。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如闭卷考试的作弊现象严重,开卷考试学生往往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其平时没有认真听课。

必须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实际地位弱化的问题,探寻深层原因,并进行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改革,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获得其应有的地位,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的功能

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主要有两个功能。

(一)评价功能

由考试得到的反馈信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任课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自身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优点和缺点、矛盾和问题、成效和不足,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也可以通过考试加深对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的认识,纠正以往对学生的偏见或错误印象,了解学生的发展潜力及其在学习和思想上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从学生角度讲,学生也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强化目标意识,明白老师的期望和要求,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发挥主动性,更好地学习。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还可以发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二)激励功能

由于考试成绩往往与学生的形象、荣誉、利益等挂钩,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追求更好的学业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的激励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教师若能在肯定学生成绩和优点的同时,诚恳地、富有建设性地指出他们在学习中的缺点或问题,则可以使学生主动去改进和完善学习,从而使考试的激励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科学的、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对增强教学实效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与学生发展相统一的一面。但是在教学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与学生发展又有相对立的一面。大量不科学、不合理的考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本应发挥的功能大大弱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方式的改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考试改革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它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起构成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学方法的变革必然会引起考评机制的相应变革,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如果只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相应地在考试方式上进行改革,势必会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而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相应地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则会发挥其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方式)方面,传统的考试制度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心声,因为传统的考试制度用一张试卷就给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水平定“终身”,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为有些同学平时不认真学习只是期末考试前突击“背”一下打听来的考试范围留下了很大的余地,造成一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心理的不平衡。这种考试方式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以至于不改革就会造成更大的矛盾,出现更多的问题。而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性质、特点来看,采取用一张试卷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水平的做法也是不合理的,不能真正考查出学生是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所以改革考试方式是必然的,必要的,但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怎么改。以下就此问题谈一下基本思路。

(一)新的考试方式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希望达到的目的

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围绕考查学生实际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能力这个核心目的,要本着淡化考试、注重教学的大方向,在侧重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听课和认真思考上下功夫,把理解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作为根本的学习目的。不要给学生指望通过期末一张考卷侥幸过关甚至得高分的机会,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哲学课的分数不是靠考试背出来的,而是靠平时的认真思考学出来的。即使是用一张试卷进行考试,也要采取开卷的形式,出一些活题,不要出死记硬背的题目。具体地,应当坚持这样一些原则:考核知识和考核能力相结合,考核形式上将统一性和自主性相结合,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加大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基本知识点考核和论文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和行为考核(如出勤、学习态度)相结合等。

(二)新的考试方式的具体设想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成绩的评定分为两大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分。这样可以避免考试发挥的偶然性,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课堂积极性也可充分调动。

1.平时成绩的构成及其依据、目的

平时成绩占50分,其中包括:论文、随堂测验、出勤三部分。

(1)论文(含读书报告、专题论文等)占20分,分为高(20—15分)、中(14—10分)、低(9—0分)三档考核评定。这主要为了考查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提高他们运用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随堂提问、测验占20分。为提高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采取随堂提问、讨论热点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按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次数多少累计评分,分为高(20—15分)、中(14—10分)、低(9—0分)三档。

(3)出勤情况占10分,旷课一次扣5分,请假扣2分,迟到扣1分。这是为了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不认真听讲、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也可以酌情扣分。

2.期末考试成绩占50分

期末考试的形式要灵活,可以采取随堂开卷考试、半开半闭、闭卷、小组论文答辩等灵活的形式,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但总趋势上以开卷考试为主。

要赋予任课教师对本课堂的期末考试方式相当的自主权。各位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出本课堂考试方式的设想,最后由教研室统一协调、安排具体的期末考试方式。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统一考试的弊端。统一考试是常用的考试方式,但它的局限性也是相当明显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搞一刀切的考试方式显然是过于简单化的做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改革总结

2004年上半年,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按照上述方案进行了改革。任课教师分别根据学生的状况和课堂教学的状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如写论文,提问等)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期末考试环节上也没追求一致,分别由不同的教师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教学要求出了期末试卷。

多数教师采用了开卷考试的方式。开卷考试的题型很灵活,需要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有些学生不注意平时学习的积累,期末听说是开卷,就放松了复习。还有的同学在对开卷考试的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简单地认为期末开卷考试就是从书上找答案,看谁找得快。结果在期末考试中花大量的时间在教材上找答案,而不是发挥自己的思维水平,影响了答题的针对性。这两类同学期末考试的成绩不很理想。尤其是辨析题与材料分析题,学生感到难度很大。他们一般能对辨析题判断出正确还是错误,但运用哲学原理进行分析时,则不能恰当运用,或者运用了对应的原理但分析问题的思路也不准确。因此这类辨析题是失分最多的题。期末开卷考试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投入时间精力较少的同学不会得高分。这是开卷考试的一个特点,也是其存在的最大合法性。开卷考试还有很多其他优点。简单而言,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大面积的不及格现象,也杜绝了作弊现象,对于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一定缓解作用。但这种考试形式也有它的问题。比如平时成绩中布置写的论文,很多学生从网上下载,还会出现重复抄袭一篇论文的现象。有时教师要判断交上来的论文是不是学生自己写的,还要去分辨若干篇雷同的论文。另外,各司其职的期末考试形式还会造成考试管理上的分散化和秩序不好控制等弊端。所以,究竟何种考试方式才是最科学的,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在有少数教师采取了让学生写论文的方式进行期末考试。要求学生根据一个现实案例,运用若干个哲学原理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真正学会哲学地思考,而不只是掌握一些哲学知识。这种方式受到了学生普遍的欢迎。多数学生认真查资料,写出了符合要求的论文,锻炼了理论思维能力,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少数学生以为这是一种很便利的方式,随便从什么地方抄了篇文章来应付考试,既没找实例,又没进行自己的哲学分析。这样的学生分数是很低的。从中根本上反映出的是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只要不认真对待,不用心学习,不肯自己动脑筋学习,肯定不能考出好成绩。从受学生欢迎的程度看,写论文的方式较其他方式是最受欢迎的。既然我们要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那么可以从受学生欢迎的角度确定考试方式。所以,今后要进一步细化考试要求,完善考试环节,可以采取统一时间进行论文式考试的方式进行期末考试。这样可以杜绝学生从网上直接下载文章或者抄同学论文的弊病,发挥论文考试应有的正功能。

本章后附两篇学生的期末论文习作,以作为考试改革的成果展示。

论文1:

由“反黑记者”王克勤的事迹得到的哲学思考

媒体管理学院2002级工商管理2班王辉200225013010

提要:

王克勤,38岁,中共党员,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中国当代著名“反黑记者”,被业界称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国著名揭黑记者)”。获CCTV组织评选的2003年中国新闻记者风云人物榜、《南方周末》评选的2002年度“社会关怀杰出表现”提名和2003年1月搜狐新闻月度人物和全年候选人名单以及搜狐十大社会维权杰出人物。近年来发表了震惊海内外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等一系列揭黑性、深度调查性报道,对中国经济秩序的改革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反黑”报道已成为传媒引导舆论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在整个舆论导向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出来。搞好“反黑”报道,要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科学、辩证、客观的思维方式来正确把握,要处理好如下一些关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共性着眼,个性着手;善于分析,解剖矛盾;力戒片面,把握好“度”。

关键词:

“反黑”报道 黑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改革开放

“反黑”报道是在时代的呐喊中呱呱坠地的。因为改革开放是交织着各种矛盾的艰难曲折进程,它把跌宕起伏的矛盾推到人们面前:大家既为市场的繁荣昌盛叫好,又为市场的变幻莫测惊呼;既赞美市场经济的生机与活力,又痛恨“拜金主义”的风行;既为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不再捆在一起受穷而欢欣鼓舞,又为社会利益调整不匀、分配不公愤愤不平;在新与旧的“夹缝”中,人们既有率先“吃螃蟹”的欢乐,又有扎刺卡喉的苦恼……总之,新旧体制的磨擦,思想观念的冲撞,利益格局打破的失衡,使一个个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冒了出来。在沸沸扬扬的舆论中,“反黑”问题最引人注目,它矛盾复杂,是非莫辨,往往成为公众情绪的“催化剂”,因此,搞好“反黑”报道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摆到了媒体以及广大媒介传播人面前。王克勤就是其中一位优秀代表。

1991年5月,王克勤在《甘肃经济日报》发表的《关于我省通信线路严重被盗跟踪报道之一——违法的回收窝点》一文引起甘肃省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贾志杰省长的要求,王克勤又撰写了7000字的《对甘肃废旧金属市场的调查与对策》。省长贾志杰和省委书记顾金池分别批示:“这个材料触目惊心,一批蛀虫在挖社会主义墙角,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击这群坏蛋,彻底整顿废旧物资回收市场。”“要认真整顿,制定管理办法管住、堵塞漏洞,对违法乱纪者依法处理。”为此,省政府分别于7月16日、7月29日召开省长办公会、省政府常务会听取了王汇报并采纳其建议,在全省展开了为期半年的废旧市场整顿工作。

2001年2月,《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王克勤撰写的1.8万字的长篇深度报道——《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全国及世界众多媒体和网站广泛转载,中央电视台分别派出《经济半小时》、《中国财经报道》、《社会新闻》三个节目组采访报道此事。朱镕基总理就此连续做出了重要批示,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省长陆浩不仅认真批示而且就此部署展开了全省性的专项打黑斗争,揭开了全国证券市场清理整顿的序幕。

王克勤于2001年10月17日在《西部商报》发表1.4万字的长篇深度报道——《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搜狐等众网站和《周末》、《法制日报》等媒体纷纷转载。李岚清、温家宝分别做出重要批示,要求甘肃“派出得力干部到岷县微服私访,查明真实情况,严肃进行处理。同时深入了解当地农村的经济和社会情况,考察县、乡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水平,从而分析认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严重违背政策的问题,怎样吸取教训。”甘肃省专门调集6个部门,组成近50人的专案调查组进驻堡子乡。违法乱纪的干部分别受到党纪政纪处理和法律制裁。王克勤被堡子乡的乡亲誉为“一身正气、铁笔为民”的重新解放了堡子乡的“王青天”。

2002年12月6日,《中国经济时报》一至五版发表了王克勤近四万字的长篇深度调查——《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王克勤用近半年时间,历尽艰辛,扎扎实实深入社会底层,先后采访100多位出租车司机及众多出租公司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力度独家披露了北京出租车业垄断的黑幕。当时的温家宝副总理做出三点批示:出租车行业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有关部门深入调查,出台具体整改方案;以北京为试点全面对出租车行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反黑”问题的报道离不开对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把握。“反黑”问题由于矛盾较多,是非难辨,涉及面广,敏感性强,因而报道难度很大。于是,它就要借助于给人以睿智的哲学,借助于唯物辩证法。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既然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那么,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也无论是从事任何工作和遇到任何复杂的问题,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去认识世界。所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王克勤所撰写的每一篇“反黑”文章都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在传媒界充斥着虚假和浮夸之风的今天,王克勤的文章可以说是实事求是的新闻写作范本。在他的文章里,没有渲染和夸张,很少用形容词,基本上全是数字和冷叙述,做到了每个字都有来历。比如在进行北京出租车黑幕调查时,王克勤用大量调查来的数据说明出租车行业由于政府垄断经营已形成三大顽疾:其一,司机收入严重不公。除去购车折旧费,司机每月交给公司的“车份子钱”高达4000至6000元不等,同时公司还以风险抵押金、保险费、三险费等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向司机收费。辛辛苦苦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没有节假日的司机每月收入不足2000元。其二,出租车价格居高不下。以北京为例,起步价十元,夏利1.2元/每公里,富康、捷达则1.6元/每公里。超出普通市民消费能力,造成严重的出租车空驶现象。其三,出租车公司存在造假账、偷漏税行为。据初步测算,北京出租车公司每月总计少交纳税金达1.35亿元。经过几个月的大量调查,王克勤发现,我国现行的出租车行业管理体制存在着的弊端是——富了老板,肥了官员,亏了国家,苦了司机,坑了百姓。因此他提出“出租车全部实行个体化运营”的建议,如果全国78万辆出租车全部实行个体化运营,国家每年可增加税收近16亿元。如果将承租经营权拍卖,每辆车每月向政府交1500元,北京市财政收入可增加近12亿元人民币。

在王克勤的采访经历中,曾经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心酸和不公正待遇,有时甚至是生命的考验。2001年10月,王克勤在前往甘肃岷县堡子乡调查乡政府肆意公选“劣迹人”的路上,在偏僻的山区小道上艰难行进,找不到地方吃饭,雪夜里又冻又饿,差点摔下山涧,只好找了一个冰冻的山洞过夜。在调查过程中,当地官员曾打算将王克勤拘捕,县里乡上派人四处“搜山”寻找。多亏乡亲们的保护王克勤才得以脱险。在调查北京出租车黑幕时,王克勤顶着酷热在北京的马路上差一点晕倒过去,中午没地方去时,困极了的王克勤躺在马路边的长椅上休息被清洁工人撵了起来。谈起这些心酸的经历,王克勤说“这些都不算什么。”最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是曾有兰州的黑社会组织悬赏500万元要他的人头,甘肃警方为此派4名刑警荷枪实弹进驻他的家里保卫他的安全。还有一次在调查甘肃通信线路回收黑市的采访中,一个黑夜,王克勤被几个蒙面大汉用匕首抵住脖颈,险遭毒手。他也有过委屈,在揭露兰州证券黑幕的文章发表后的一段时间里,王克勤不得不承担“夸大其词”、“给甘肃抹黑”等的“舆论谴责”。他曾经在冒死为民请命的同时却连续8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工资收入,而且于2001年底被原单位以“长期旷工,拒不到岗”的理由无辜开除公职。但是,王克勤没有因此向黑恶势力低头,他仍然向社会、向民众报道了他所调查到的真实情况。这种敢于坚持真理的做法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形式,具有表层性、肤浅性、流变性等特征。本质则是隐藏在各种现象之中,是事物比较稳定深刻的内涵。

社会上的“反黑”问题,首先是从人们直接感知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开始的。这些现象裸露在事物的表层,直接呈现在人们感官面前。记者认识“反黑”问题,也是以多次重复感受这些现象为起点,从感性认识开始“入门”的。因此,在“反黑”报道中,记者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敏感地抓住这些反映各种动向、苗头、问题的现象,再从现象开始,步步深入。

现象与本质是有很大区别的。有的现象能反映本质,有的现象不反映本质,如假象也是一种现象,它给人一种与本质相反的印象。因此,不触及本质的热点报道,只能是社会现象的罗列与堆积。不善于识别和剔除假象的报道,或被假象牵着鼻子走,只能对受众产生误导。“我是一名具有中国传统责任意识的维护社会正义的新闻战士。”这是王克勤给自己记者角色的一个基本定位。正是依靠这种对记者职业责任感的高度认识,他不顾个人安危,写下了一系列“反黑”的深度调查性报道,仅2001年一年在他的笔下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就达160多人。

对于目前一些记者丧失职业责任感,在社会恶势力面前望而却步、明哲保身的“聪明”做法,王克勤深恶痛绝。他认为更为可悲的是,一些媒体沦为有钱阶层的奴隶,为了经济利益,对他们惟命是从,一味讨好迎合,失去了媒体应该具有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判断力,“近墨着黑”,这种缺乏主见的媒体将逐渐堕落成没有良知和责任感的“渣子”媒体。

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人的价值是人对自身的意义,具有目的和工具二重性,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种形态;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个人价值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自己需要的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

王克勤认为,记者的社会责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微观上,解决百姓的困难,解救一方百姓于水火,扶助社会正义,张扬、维护社会正气,揭露鞭挞惩戒黑恶势力的罪恶行径,影响社会正气大氛围的形成,促进社会进入良性运转的轨道,这是对一个记者最起码的职业要求;中观上,记者要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解剖社会问题的个案,洞察制度政策上存在的漏洞缺憾,引起政府的重视和警示,促进中国制度化体系的有序建设;宏观上,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记者要时刻牢记利用新闻的力量为人民服务,担当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责任。

对于记者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王克勤觉得这与记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很大关系,他欣赏美国报人普利策对记者职业的定位:“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王克勤这样描述自己的记者理想:“作为‘守望者’的新闻记者,不能满足于只是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向社会传递信息;更重要的责任应该是通过真实深入的报道不断发现并解剖社会问题。记者应该是一只啄木鸟,是一名社会医生,敏锐地发现和及时报告社会‘大船’上存在的诸多漏洞和问题,供决策部门改善政策制度之用,让执政者了解人民的疾苦,使政策福泽更多的人民,推动社会‘大船’安全健康地乘风破浪前进。”具体到“反黑记者”的价值,他认为在社会转型期新旧势力激烈较量、社会矛盾遍布的特殊环境下,揭露比歌功颂德对社会进步推动的作用更大,一味地歌颂会掩盖起社会弊病。对弊病老是捂着掖着,时间长了,小病会转为大病,成为不治之症,严重的会造成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毁灭。

论文2:

对马加爵事件的哲学分析

软件工程王浩聪200216033010

马加爵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并引来无数深刻的评论。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众说纷纭。有的认为马加爵是值得同情的,他之所以成为杀人犯,是因为贫穷,因为遭到歧视,因为感受到社会的不公等等。有的认为不管马加爵有多么值得同情的理由,他毕竟选择了一条不该走的报复之路,残忍地杀害了同宿舍的人,罪行令人发指。

马加爵杀人,是长期心里的不平衡和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引起的。其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内部矛盾,即内因;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外部矛盾,即外因。马加爵是一个农村来的大学生,没有钱,而且性格内向,不爱与人讲话。在大学里这些绝对是大忌,容易被人瞧不起。于是同学们侮辱他,甚至花钱雇他洗衣服。而直接外因则是由于他和同宿舍的人赌钱时认为宿舍的人合起来骗他,于是导致了他的杀人行动。由此可见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然而深究起来这个事件不可能是马加爵杀人事件的惟一解释,没有长期的积累,很难想像出一个人会一时冲动做出这样的举动。内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马加爵心理上的原因,性格内向和长期自卑是其最终杀人的根本原因。在他成长的历程中,周围的种种不公、歧视,还有自家的贫穷,不断地影响着他的性格,影响他对社会、对他人的认识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最终造成了他的杀人行为,这反映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个道理。

有人认为马加爵事件是偶然的,只不过是社会中的少数现象;也有人认为马加爵事件是我们这个社会体制下,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必然。应该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必然性与偶然性范畴提示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中国还有很多像马加爵的处境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状态令人堪忧:或者患了忧郁症,或者因为贫穷问题患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而长期得不到治疗。由此看来,马加爵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偶然性是指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也可以说马加爵事件具有某种偶然性,在人们都未曾注意到的时候,它悄然地发生了,而且以一种常人无法想像的方式发生,这是不确定的。也许偶尔一次的心灵慰藉就会使马加爵放弃这种行为。以上可以看出,必然性与偶然性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各有其不同的特点。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原因不同。必然性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所决定,马加爵事件的必然性可以说是由其不良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的。偶然性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所决定,马加爵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受了环境的影响和某些意外事件的刺激。其次,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地位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处于从属地位。再次,必然性与偶然性所起的作用不同。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使发展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但必然性与偶然性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与偶然性相联系;第二,偶然性总是和必然性相联系,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马加爵事件的发生在众多的大学生范围内只是一个偶然,但却与必然相联系,同时必然性又充分寓于偶然性之中。看待这个问题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把一切都看做是必然的机械决定论观点,另一种是否认必然性只承认偶然性的非决定论观点。只有全面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认清问题所在。

有的评论认为马加爵的杀人事件是一时冲动,一时的不理智导致了这一惨剧。这是错误的。马加爵事件的发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马加爵事件自然也不例外。所谓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马加爵事件的发生,印证着量变导致质变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变以一定的量变为基础,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马加爵事件令人唏嘘不已,但对马加爵事件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要从事物的本质,内部去看待问题,以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只有这样,对事物的认识才会少一些主观性,多一些科学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