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象性的活动”在《手稿》全部内容中的贯彻

“对象性的活动”在《手稿》全部内容中的贯彻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4]大体说来,《手稿》的全部繁复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而理解这些部分的要点首先是“对象性活动”原则的贯彻;其次是本体论问题的优先地位及其与其他哲学“部门”的密切交织。

四、“对象性的活动”在《手稿》全部内容中的贯彻

《手稿》的真正核心是新本体论原则的酝酿或初拟;我们之所以特别地强调这一点,不仅是因为它构成这部著作的纲领,而且还因为它对于理解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全部哲学(特别是其唯物主义基础)乃是本质重要的。当然,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作为一个整体,是很难就所谓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做出截然区分的;甚至对于这种区分是否可能以及对其使用像“本体论”这类传统概念是否合适,我们都颇感踌躇。但是,只要还存在对马克思的真正哲学创造的曲解和不恰当限制——分裂其基础并且在基础中偷运或附加其他东西,那么,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原则的特殊强调和审慎探讨就是必要的。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卢卡奇的下述说法是有道理的:“任何一个马克思著作的公正读者都必然会觉察到,如果对马克思所有具体的论述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而不带通常那种偏见的话,他的这些论述在最终的意义上,都是直接关于存在的论述,即它们都纯粹是本体论的。”[22]

1844年《手稿》的哲学主线体现在“对象性的活动”这一提法中,而在《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充分阐述的“实践”原则,乃是其直接的逻辑后承,并富有特征地表现着马克思哲学的划时代创造,表现着新世界观哲学唯物主义基础中最关本质的东西。只是由于实践原则的本体论意义长期以来被忽略、排除或阉割,并且由于经常把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完全不恰当地置于近代哲学的范畴之中,所以恢复这种意义、突现由此而来的本体论思想的当代性质,才显得迫切和必要。而在《手稿》中、在《手稿》由以立足和展开的“对象性活动”原理中,这样的意义和性质表现得非常充分,可说是以一种原初的形式保持着决定性转折发生之际的多重思想关系。

因此,正像“对象性的活动”在《手稿》中直接提示着这一原理的本体论意义一样,它还间接地预示着以此为主旨的哲学思想在其展开过程中或完成形式中的本体论立场。不仅如此,在《手稿》中,如果说哲学思想之核心部分的本体论指向是十分明显的,那么,这一指向与认识论或方法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乃是同样明显的。举例来说,当马克思能够以“对象性的活动”来领会和审视存在世界的时候,他也同时在“一般哲学”的深度和广度上把握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环节”,即“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这是在异化之内表现出来的关于通过扬弃对象性本质的异化来占有对象性本质的见解”。[23]换言之,正是在这里,马克思超越了并且“含蓄地”批评了费尔巴哈关于“扬弃”(否定之否定)的论断:“费尔巴哈把否定的否定仅仅看作哲学同自身的矛盾……”[24]

大体说来,《手稿》的全部繁复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而理解这些部分的要点首先是“对象性活动”原则的贯彻;其次是本体论问题的优先地位及其与其他哲学“部门”的密切交织。

第一部分,是以“劳动”概念为核心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必须立即指出的一点是:这里所谓人的“本质”,决不是与人的“存在”相脱离、相对立的东西(或用当代哲学的术语来说,是先于“存在”的东西);毋宁说,它即是人的存在本身,是这种存在的真相。此外,还需指出的一点是,人作为劳动活动的主体性存在,决不是与自然界相分离的,而直接就是与自然界存在的内在关系。不消说,这样一种本体论的领会乃建立在“对象性活动”的基础之上;同样不消说,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人的存在的理解同时也就是对自然界存在的理解,反过来说也一样。在这样的本体论视野中,存在的世界乃是一系列对象性的、活动的关系;它(用一种比喻的说法)不是在虚空中运动的诸多原子,或在牛顿空间中运动的分离实体,而是一个存在的“场”。所以马克思谈到了劳动的对象化和自然界之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谈到了“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并且谈到了工业作为一种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乃是自然界跟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

第二个部分,是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部分的讨论是从国民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的“二律背反”开始的,并且通过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物的异化、自我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从人那里的异化)来揭示私有财产的关系——亦即国民经济学以之作为前提的状态——如何造成了真实存在关系的普遍颠倒,并且如何掩盖了人—自然界存在的真相。不难看出,这里的讨论同样是以对象性的活动关系为依据的,所以马克思一方面指证了异化劳动的关系表现:“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些与他不同的人所发生的关系上。”[25]另一个方面,又有力地揭示了自我异化过程的活动形态:它在实证地肯定自身并且不断地再产生自身的同时,也在不可避免地生产着否定自身的前提和条件。

这样,我们就达到了《手稿》的第三部分——以“异化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学说。在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和还没有弄清私产之本质的共产主义之后,马克思写道:“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26]关于这种共产主义,需要强调的有以下三点:第一,与倒退的浪漫主义纲领全然不同,它把自我异化的发展理解为自身的必要条件,它在私有财产的运动(即经济)中,为自己找到经验的基础和理论的基础;换言之,“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27],因为要把人的“类的力量”全部发挥出来并把它当作对象来对待,“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28]如此,才谈得上“积极扬弃”,才谈得上保存了以往全部丰富成果的“复归”。第二,这种共产主义直接返回到我们在第一部分中谈到的人的本质的学说,直接联系着(确切些说,直接就是)关于存在世界的新的本体论洞见,因为它无非就是实际发现和要求重建人—自然界存在的真理。所以马克思在《手稿》中无数次重申:“只有在社会[按:指‘人类社会’,区别于‘市民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29]或者,只是“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自然界和人的依靠自身的存在才得以明确显现;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才直接成为“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30]在这个意义上,共产主义也就是新本体论。《手稿》中自然主义=人本主义的著名公式(以及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直接称共产主义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也是同样的意思。最后,既然这种新的本体论或共产主义(尽管还只是草初创拟的)立足于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所以它决不停留于思想,而要求实现自身为行动。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共产主义的“对象性活动”,存在世界的真理才得以重建:它是人的全面解放,是一切属人的感觉和特性的解放,亦即是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的恢复或重建;并且正因为如此,它也是自然界的解放,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31]

如果说《手稿》的理论形式毕竟还带有某种旧哲学的痕迹、带有某种“公设”的意味,那么这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一般说来,这主要是由于新哲学原则的发展还远不是充分的。但是,如果注意到我们上面区分开来的那些部分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深切地关注其底层正生动活跃地展开着的新精神,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那种理论形式上的旧痕迹,一如春潮涌动时后退着的堤岸一样,是正在消逝着的东西;因为“对象性活动”原则的进一步发展,正就是某种具有公设意味的理论形式的实际解体(《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同时我们还会发现,得到切实理解的《手稿》中的那些创造性思想,直到今天也仍是十分卓越和深刻的——其当代意义正在不断地被发现。如果真正掌握了马克思在哲学本体论上的全面变革,“抽象物质”的概念难道还能够持存吗?难道它不正如《手稿》所述,代表着“唯心主义的方向”吗?[32]在为马克思所揭示的存在关系之真相的世界中,“自然科学”和“关于人的科学”将成为一门科学[33],这难道不是十分自然的吗?最后,在这样一种本体论视野中,当感性的自然界被直接理解为对人说来“感性地存在着的另一个人”时,当人的解放直接被理解为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时,人们对自然界的“现代性”立场、关系和态度,难道不正需要来一个本质重要的转变吗?如果说,我们在当代哲学或“后现代的”诸多思潮中时常会遇到类似的提法,那么这至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150年前《手稿》所提示的那些重大问题仍然是当代世界有待解决的问题,而马克思针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想,仍然是有待当代人进一步去理解和发挥的。

【注释】

[1]《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778~780页。

[2][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9页。

[3]《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776~777页。

[4][匈]卢卡奇:《卢卡奇自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246~249、255页。

[5][德]梅林:《马克思传》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9~10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31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311页。

[22][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37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0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311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301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事实上,对于掌握了感性原则的费尔巴哈来说:“抽象物质”的概念就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作为物性的物性”和“作为观念的观念”是一样的。此外,还可以参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批判。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