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象化活动的基本特点

对象化活动的基本特点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对象性活动就其活动主体和活动形态而言,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所谓“外化性”,就是实践主体把自己的理想目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创造活动现实地对象化出去,并注入外界被改造的客体对象之中。但是,人的对象性活动不仅具有现实的外化性,而且还必须具有反向的内化性特点,否则,人的对象性活动就是不完整的、异态化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只有客体对象的本性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相适应、相统一时,人才能产生对象性的活动;人作为主体,在人的规定性中包括和存在着外界自然、身外客体的本质,因而主体和客体是有同构性的;对象性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消融、相互扬弃、相互统一的过程;对象性活动的结果——属人的对象世界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凝结;外界对象的属人性和主体自身的属人性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为生成和互为发展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张对人周围的现实事物既要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又要从主体方面去把握,亦即从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去审视现实的人(主体)和现实的对象(客体),才能真正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切中它们的本质和要害。

自然、人和社会的统一。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化的自然的产生,人的自然的属人存在,现实社会的生成和创造,是一个有机统一和相关过程。人的对象性活动是自然、人和社会现实相互作用的动态化表现,离开了自然、人和社会的统一,就不可能有人的对象性活动;同样,人的对象性活动既是自然、人和社会统一的产物,又是这种统一的原因。人的对象性活动无疑是自然、社会和人相互统一的基本途径,也是它们三者统一化地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态和根本动力。

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和确证了“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24]的统一性。因为无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实践主体,还是作为人的活动的对象——实践客体,无论是人的生命存在还是人的生命活动,也无论人在当下的存在和面向未来的发展,人和人的对象性活动既有能动性,又有受动性,既有被规定性,又有选择自由性,既离不开外界的客观条件,又离不开自己的主观努力和创造,既要认识、掌握和利用身外的客观的物质力量,又要自觉地意识到和充分发挥人自身的主观的精神力量。总之,人的对象性活动既是受外部因素——外部规律、外部力量和外部条件制约的客观活动,又是自由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对象性活动就其活动主体和活动形态而言,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社会也不能离开世代无数的个人而存在;个人的所有活动都具有社会的特质,而社会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无数的个人表现出来。因此,马克思说,个人要作为人而存在并现实地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只有通过习得和掌握社会的“类的力量”才是可能的:“人同作为类的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或者说,人使自身作为现实的类的存在物、亦即作为属人的存在物实际表现出来,这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是可能的,即人实际上把自己的类的力量全部发挥出来(这仍然只有通过人类的共同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是可能的),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25]但人作为对象性的、能动的主体性存在物,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主体意识、内心世界、理想价值、品性气质、情感意志,并总是在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加以现实地对象化。

因此,在越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社会里,人的活动、人的本质和人的创造物就越有更多的个人特性。正如马克思指出:“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属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固有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也对他说来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26]马克思认为,在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就将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个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发展的、丰富个性的社会。在那里,人及其活动的社会性和个体性将得到高度而有机的统一。

属人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所谓“属人性”,包括自为、自创、自觉、自由、能动等含义,它和人的“主体性”概念的含义相接近。但是,人的对象性活动不仅具有属人的特性,而且还有客观的、现实的、物质的、外在的特性。马克思针对黑格尔把人的实践活动视为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把人的活动所构造的对象看作不过是意识的一种“假象”、“外壳”、“外化”,因而对象具有“虚无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明确地指出,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是不可能离开人身外的对象而存在的,因而人的活动并不是从自己到自己的纯粹活动,更不是纯粹自我意识的活动;人作为实践主体,他是有生命、有形体、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身外的对象作为实践客体,更是客观地、实在地存在着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及其对象性的产物,不过只是证实了这种活动的客观的、现实的对象性而已。

因此,马克思说:“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亦即物质的本质力量的存在物,也拥有他的本质之现实的、自然的对象,这是完全自然的。同样完全自然的是,他的自我外化就是创立一个现实的、然而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不从属于他的本质并且凌驾于他之上的对象世界。这里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和不可思议的东西。”[27]这就有力地说明了人、人的活动及其创立的对象世界具有物质性、客观性和外在现实性的特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还指出了人创立的对象世界尽管体现和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属人性,但对象世界一旦创立出来并外在地客观存在着,就不能说它是完全从属于创立者的了。因为,对象世界一旦作为结果在实践中创造出来,便具有了自然所赋予的物质性和客观实在性了。因此,人的对象性活动是属人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外化性和内化性的统一。所谓“外化性”,就是实践主体把自己的理想目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创造活动现实地对象化出去,并注入外界被改造的客体对象之中。人的对象性活动就是人的主体性、人的内在世界和人的本质力量现实的、感性的外在化、对象化的过程;而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产物“是以感性的、外在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对象化了的本质力量”[28]

但是,人的对象性活动不仅具有现实的外化性,而且还必须具有反向的内化性特点,否则,人的对象性活动就是不完整的、异态化的过程。所谓“内化性”,就是使人自己创造的对象世界重新回到主体人自身,被主体自身所扬弃、所占有、所消费;使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重新回到人自身的怀抱;使外化了的属人的对象返归人自身所有,并被主体自身所内化——客体对象的主体化。

当然,马克思指出,如果把这种对象的主体内化理解为“当我们直接占有它,吃它,喝它,穿戴它,住它等等时,总之,当我们消费它时,它才是我们的”,那么,这是“私有财产”带给人们的一种“如此愚蠢而片面”的观点[29]。因为,这种内化虽然也包含着占有和消费,否则主体就无法维持生存和再生产的能力,但它更应该看作是主体的一种“自我享受”、“自我实现”,是人以全面的、完整的方式对自己本质的全面的“据为己有”;它是人的属人本质和主体能力、人的生命和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再生产和再创造。

可见,任何完整、肯定、合理形态的对象性活动,都应该是外化和内化的统一,亦即主体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主体化、对象世界的创造和对象世界的扬弃的现实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