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

高职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投资理财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是基于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对宁波地区主要中小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学历,而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该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

第二十一章 高职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

施 文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1 项目研究背景

高职教育投资理财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在中小企业理财、证券投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投资理财技能,能在中小企业财务部、商业银行营业部、证券公司等从事投资理财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面临着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来确保目标的实现的问题。本课题就是根据投资理财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身的特点和要求,通过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完善,来构建适合投资理财专业人才培养工学结合联合培养的“2+1”人才培养模式,确保这类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社会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或者说与传统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于实践教学,高职教育其生命力也在实践教学改革,高职教育要彰显其特色,也在实践教学,所以,搞好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对于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传统高等教育也有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它是以验证和建立理论为目的的实践教学,而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则不同,它是以动手能力,对应职业岗位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会、训练、提高为目的的,所以在形式、途径、模式上有较大区别。同时,高职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还有一个明显区别,在于高职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十分密切,这意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就必须与企业行业的需求相结合,校企结合、学工结合联合培养的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对于培养适应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研究是对投资理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特别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进一步深化当前的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适应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投资专业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持,应对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带来的新要求。本项目根据高职院校投资理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对我院2005年开始与宁波九龙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实践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总结,在比较分析基础上,对合作形式、教学学生管理、经费保障、取得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撰写相关论文,指导实践教学,为进一步深化“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服务。

2 项目的研究思路和原则

2.1 研究思路

2.1.1 投资理财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调查

高职投资理财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是基于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对宁波地区主要中小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学历,而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约有76%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即工作的认真程度、敬业精神的强弱和综合能力的高低。投资理财行业需要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特点是:①“软”——因投资理财行业的服务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劳动过程是为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所以在经营过程中要“软”,注重交流、交往的艺术性与策略性,强调随机应变的能力。②“宽”——因宁波是个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区域经济体,至2006年年底,宁波市共有105157家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投资理财专业从业人员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③“尖”——因投资理财行业既是一门专业也是一项项独立业务,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故同时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 投资理财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根据投资理财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职业要求,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中小企业理财、证券投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投资理财技能,能在中小企业财务部、商业银行营业部、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投资咨询公司从事财务分析员、会计、出纳、临柜、客服经理助理、客服等投资理财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为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院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并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基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目标’的课程和内容体系”、“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高职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项目研究中,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突出企业文化的熏陶,充分考虑相关岗位工作任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要求及第一、二、三课堂相互联动的教学要求,本项目研究必须符合上述高职教育比较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2.1.3 投资理财专业“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投资理财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是“订单式”培养模式在高职教学实践中的主要形式,其将3年制教学分为有机连贯又重点明确的前后两个阶段,前2年重点完成专业必需的基本教学任务,后1年着重职业技能培养,按照意向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顶岗实习强化目标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该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

“2+1”不完全是一个时间概念,不是两年和一年的简单叠加,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使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通过学校两年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教学为主,以在校内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室为主要教学场地,校内教师为主要师资,给予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以必须够用为度,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后一年,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共同制定衔接的或一年的教学计划,以企业业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为主要师资,在企业见习、实训、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通过一年的学习实训实习,达到相关企业相关岗位上岗的要求。

2.2 研究原则

2.2.1 应用性

本项目研究是应用性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首先考虑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改正,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相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探索而不断调整变化,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目前提出的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研究的一些方法和思路,来进一步达到构建完善“2+1”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项目研究中充分考虑了投资类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在企业和市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企业行业一线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后一年的衔接教学计划,力求做到有明显的高职教育特色和满足合作企业对接要求。本课题研究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要求,以及教高[2006]16号文件的有关精神,重点是在校内建设相关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校外建设能够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力求做到适应当前高职教育投资理财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需要。

2.2.2 开放性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非常关注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点,特别注意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密切,与市场发展各项密切的特点,重视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对口关系,培养学生的相关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研究具有开放性,必须走校企合作学工结合的道路,必须与社会行业企业接轨,与市场接轨。本项目研究的主要是实践教学,要依赖于学校的实验室条件设备,要依赖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依赖于具有行业实践工作经验的师资力量,所以真正要达到“2+1”校企合作、学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必须走开放办学、校企合作道路。在校企合作中,特别是结合我院专业建设实际情况,体现在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中,教学设备场地技术和实践教学兼职师资等资源可以共享。同时,校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企业可以分享学校教学科研优势资源,参与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由行业专家、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高校相关专家组成的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2+1”班级衔接教学计划。

2.2.3 科学性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遵循高职教育本身的教育规律。鉴于在高职院校投资理财专业培养模式中,已经有相关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项目研究中要正确处理本项目研究与前置课程教学的关系及其衔接问题,既要突出实践教学,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又要保证必需和够用的理论知识,符合教育行政部门对专业教育的相关要求。在内容安排上,将本项目建设研究内容与前置课程教学内容相互配套和衔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从而真正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在项目建设研究中,紧密结合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及高职院校已有投资理财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力求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具有明显的高职教育特色和创新。同时,注重近年来我国外贸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吸取和总结了有关外贸物流的最新理论知识、方法技术和发展动态。

3 项目研究内容

3.1 我院投资理财专业校企合作“2+1”培养模式的探索

本课题根据宁波城市学院商务学院2005年开始与宁波九龙物流公司等单位合作,三年来,该院共有6个专业309名学生进入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习,包括国际商务、国际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会计、投资理财等专业学生。这些专业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完成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修读,第三年第一学期在学校或企业里学习企业管理精英和技术人员承担的主干课程,同时穿插进入合作企业在企业相关师傅指导下进行见习实训,第二学期开始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从而使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服务技能得到强化与提高,形成较强的专业职业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因为专业及合作单位师资场地技术等制约,难以大面积铺开,但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图1)中始终坚持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整体运作为基本原则,使合作教育长效运行,真正实现“三赢”。

img88

图1 国际贸易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思路

3.1.1 培养协议共商

它是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施的核心要素。

校企双方要充分尊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全面考虑校企和学生三方利益与需求,决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明确职责。如我院与九龙物流有限公司签订的人才培养协议,学院的主要职责是: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负责组班说明和全过程监控;指派优秀教师进驻企业等。企业的主要职责是: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安排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层次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授课;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师傅),提供实习场所和技术,安排实习岗位和优先录用等。

3.1.2 培养计划共订

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数时既要融入职业技能要求,又要融合企业文化、服务规范、内部流程、产品知识和常见故障等内容,有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和一定的灵活性。如我院与杭州湾开发区组建“友基商务班”实施的培养计划使学生通过1052个学时的课程学习和顶岗实习,能基本掌握岗位技能,获得关键岗位能力,大大减少岗位适应期。

3.1.3 培养过程共管

培养过程包括教学实习和学生管理两方面。

在教学方式上,以现场教学、现场辅导和讨论为主,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企业技术人员余凌云女士在我院校企合作班“友基商务班”讲授《进口操作》时就以公司的实际案例来讲具体流程、成本核算、单证组成及进口业务的种类,并区别海陆空不同的运输方式展开,课后马上进入企业参观见习,生动真实,见效好。

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企业需要设置课程,专业课教学融入产品知识,德育教学渗透企业文化,以企业的技术、业务和管理活动为教学案例。如我院与宁波人保公司合作的“金融保险班”中,有《现代企业文化与制度》课程包括企业文化的本质作用、载体及建设、员工手册的作用、企业激励制度、薪酬体系的设计等。

在教师安排上,企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自身条件,选派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切实把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来培养。如我院合作企业九龙物流公司总经理林建华先生多次亲自给学生授课,效果很好。

在考核评价上,主要采用演讲、笔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既重视平时的合作参与,做好时点评价,也注重时段评价,侧重于能力测评和素质形成,努力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满足企业选择员工的需要。如我院与九龙物流公司合作的“九龙物流班”综合考试形式为每人5分钟即时演讲,题目是“我25岁时的理想”,九龙公司近10名管理人员参与点评和打分。

在学生管理上,校企双方共同派员进行管理。如我院与天航国际货代公司合作的“天航班”,成立由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工作领导小组,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学生管理办法,学院委派专业负责人为项目负责人,指定教学秘书协助管理,企业委派人力资源部经理及秘书负责具体管理和联系。

3.1.4 培养资源共享

品牌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合作企业和学校两种品牌资源,与我院合作的企业都是宁波地区外贸、物流行业中的骨干,企业业绩优秀。一方面班级以企业名称冠名,如“茂宇班”、“天航班”、“世翔班”等,为企业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学校也借助企业的进入和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扩大了宣传,提高了美誉度。

实训资源共享。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专业对口,先期进入可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巩固忠诚度,为企业招收新员工打下基础。对学校来说,弥补了专业校内模拟真实训练场所的不足困难。如我院与九龙物流公司合作的“九龙物流班”三年来为该企业输送50多名合格新员工,企业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师资资源共享。通过校企合作,合作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和学校的专业教师参与双方的生产、经营、教学、科研活动,促进双方工作开展,不断加深而扩大合作领域。如我校与宁波市教育局联合举办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邀请九龙物流公司总经理林建华先生代表我院发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1.5 培养经费共筹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需要一定经费保障。学校与企业共同筹集培养经费,使校企合作项目顺利进行。3年来,我院与所有合作企业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中,为合作企业提供每位学生1000~2000元不等的培养经费,合作企业也根据情况,筹集部分经费用于合作项目。

3.2 投资理财专业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存在的问题

3.2.1 学生方面

首先,对“2+1”合作办学认识不足:①组建合作班后,部分学生对上课内容出现畏难情绪,许多知识听不懂又无教材,记笔记的速度也跟不上,久而久之,迟到、旷课行为频现,学习积极性下降。②顶岗实习前到合作企业见习时,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不愿干、讨厌干的情绪,认为远离预期。③到企业顶岗实习时有些学生觉得太苦,轮岗不够多,主动性不强。

其次,二次选拔时流失严重。学生经过初次面试进入合作培养班,完成第五学期的教学计划后,要面临企业的二次选拔,出现较多学生不愿去合作企业实习的现象。当然,这是企业考验学生和双向选择的过程,但30%左右的比例不容乐观。

其三,出现管理真空地带。①教学常规监管无力,包括学生和教师上课迟到,课前准备欠充分等,学校无法覆盖对企业授课人员的监管。②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指导教师缺位。按合作办学协议,企业要为学生配备的专业指导师傅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学校已为此支付了相应费用,但企业师傅不懂也不愿花高额的时间成本来学习毕业论文的指导要求和高标准的写作规范,故在毕业论文答辩中普遍出现“2+1”班的学生成绩不理想的现象。

3.2.2 企业方面

首先,课程开发难题。经过校企共商确定课程内容极具企业特色和独有性,由企业人员来独立承担授课。如“友基商务班”的《营销与策划》课程要完成48个理论课时和32个实践课时就给学生4个学分。而课程的载体是教材,没有教材就如神无附体,但这项工作游离了企业的本行,成了企业的难题。

其次,企业授课人员缺乏对教育规律和教学规范的认识。虽然企业选派了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来为学生授课,但对教育规律的掌握和教学规范的学习又是一门深厚的学科,对此这些兼职教师难以两全。因此也导致学生仅是授课对象,而非教育资源,更勿谈潜能开发了。

最令企业担心的是企业业务保密问题。2008年宁波市民营企业商会对400家中等以上规模的外贸企业调查显示:100%企业都有过商业经营秘密被侵害的遭遇,经济损失在50万元以上的占居1/3,而窃取企业经营秘密的恰恰都是企业的原有职工,如此损失是外贸企业不能承受之痛。基于这个不争的事实,使企业在实习实训中只会出让非核心业务,并对顶岗实习岗位有所保留。这个因素也成为国际贸易专业合作办学难以大面积展开的重要瓶颈。3.2.3 学校方面

首先,经费支持不足。学校实行生均经费分块打包下拨各学院后,许多事务开支都要精打细算,对“2+1”班来讲,要做的事情很多很细,但财力和人力限制难以实现,如配备专职的校内工作人员、聘用独立督导等。其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滞后。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中非常需要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双师型教师比例仍然不高,大大削弱了在行业中的话语权,严重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3.3 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3.3.1 宏观上,政府政策支持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宁波市已基本确立了以国际贸易为龙头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将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因而政府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公共服务等方面为高校培养高技能的服务业人才要有所作为。如设立合作办学的专项鼓励资金,缓解学校的经费难题;把合作企业对实习生劳动报酬支出作为税前列支,提高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通过对口管理部门督促行业组织与教育单位建立长效的信息互通渠道,使企业和学校始终处于人才需求的最新对接口上;健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杜绝诚信缺失现象等。

最近宁波市政府出台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明确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部门职责,妥善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事故,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建立扶持、引导校企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我们以条例颁布为契机,学习运用条例提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进一步深化完善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

3.3.2 微观上,校企共同努力

(1)做足“1”前的文章,全程性和全员性相结合。在前2年的基础知识学习中,从入校开始学校要加强对就业危机感、责任感及诚信和安全教育,通过课程渗透、专题学习等多种途径展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感知教育。实施1年订单培养前,要开好动员大会,如实地介绍订单企业现状与前景,并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充分认识订单式培养的意义和作用。

(2)选拔好学生。学生是整个项目实施之本,在尊重学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应注意:宣传发动时,保证项目宣传向全体学生展开,让每个学生充分了解益处与弊处,明确责任与风险。参加报名时,既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又要有原则地加以引导和控制。选拔确定时,校企双方都要派人参加,择优录取,并以书面形式告知学生和家长,尽量让学生人手一份培养计划。

(3)选择好合作企业。企业是整个项目实施之关键。对合作企业进行必要的考察,特别是师资、设备场地、管理人员等教学条件的考察。学校与企业要签订合作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职责,最大限度实现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

(4)健全质量监管制度。包括学生方面的学习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和评比奖惩制度,还包括教学方面的授课规范和教学常规,可以突出企业兼职教师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管理、监管、激励三者并用,采取自我管理和他方监控相结合,培养自我约束意识和团队意识。

(5)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将项目实施小组分解为学生工作小组和联合教研室。前者可由学校专职班主任、团委组织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构成,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教育、生活教育和处理突发学生事件。后者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主要实施理论、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尤其是动态改进教学方法和进行教材建设,确保订单质量。对评价监督小组,最好有校外督导专家参与,尽量保证它的独立性,强化职能,全程监控,对领导小组直接负责。

(6)做实做细跟踪调查。通过毕业后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的岗位变化和薪酬状况及学习愿望,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4 项目主要建设成果及实践效果

4.1 教研及相关科研成果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项目建设研究报告一份,比较详细阐述了本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同时,发表相关论文,完成研究报告。

4.2 我院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我院从2005年开始与相关企业合作,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不断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加以完善,在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关心支持下,商务学院全体师生全身心投入,合作企业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2.1 学生上手快,职业实践能力强

进入校企合作“2+1”模式培养班级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受到了更好的更多的专业岗位对口的职业岗位技能培训,这些学生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作为我们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4.2.2 校企合作,产学紧密结合

以校企合作“2+1”模式培养模式为纽带,通过该模式的实践操作,将职业场合的实际技能引入到教学实践中,确保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使学校教师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留出可以填空的空间,以充实与职业岗位相关度比较高的项目化课程,从而实现了产学结合,也带动了教学改革及教学科研的不断发展。

4.2.3 有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

校企合作,企业直接参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共同制定和实施衔接教学计划,企业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作为教师承担了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与业务指导工作,扩大了学校的具有实践经验兼职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在企业经营管理一线有实践经验的师资缺乏的问题。

4.2.4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进入“2+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班级的学生,特别是经过“1”阶段的见习和顶岗实习中,通过真刀真枪的训练而学到的职业本领,能非常自信地应聘就业。我院合作企业宁波九龙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建华先生说过一句话:经过“2+1”九龙外贸物流班学生,找不到工作,可以找他。这就说明,进入“2+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班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本领,与企业需求的职工要求比较吻合,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和竞争力。

4.2.5 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力度加大加深

由于企业一线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直接参加了实践教学工作和衔接教学计划的制定,他们同时也加入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使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兼职教师合作共同研究开发课程,共同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力度加大加深。

4.2.6 扩大了专业的社会影响

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2+1”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实施,因而使学校接近了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距离,通过学生的联合培养和就业,扩大了学校在相关行业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也提高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声誉,也使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

4.3 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从进一步深化“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提出了投资理财类专业“2+1”校企合作学工结合的重点是坚持走校企深度合作道路,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校外建设可以见习顶岗实习的实习基地。在校内,我们已经与宁波九龙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协商达成意向协议,已将九龙公司的一个分公司引入校内,由学校提供场地及部分通用设备,企业提供技术、师资、业务等,联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在校内可以进行“2+1”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学生的受益面更加扩大,合作培养内容更加深和广。在校外重点建设校企紧密合作的专业实习基地,使学生真刀真枪接受训练,就是顶岗实习,真正使培养的高职投资理财专业学生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