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怎么讲解

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怎么讲解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股份有限公司的产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从而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事业单位已

第一节 会计的含义、职能与目标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要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力、物力的耗费。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做到所得大于所费,提高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劳动过程进行组织和规划,同时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观察、计量、记录和计算,并将计算的结果与以往的结果或他人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这就是最早的管理,会计也是顺此要求而产生的。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它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加强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提高的。作为一项记录、计算和考核收支的工作,会计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都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远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为了具体掌握生产成果和安排生活需要,逐步产生了记数和计算的要求。但在文字产生之前,这种计算只是用“结绳记事”、“刻木记日”或凭头脑的记忆来进行的,此阶段可称为会计的萌芽阶段。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入、支出等事项记载下来。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剩余产品之后,它才逐渐地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职能,并逐步形成了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会计有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它记录的内容在不断丰富,记录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形式和技术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自上古时代,人们就懂得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我国古代王朝都委任专职官员掌握钱粮、赋税、收支,进行“日成月计岁会”,即每日的记录称为“日成”,每月的计算称为“月计”,每年的稽核称为“岁会”。这种记载,说明中国古代早就有了相当周密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为保护王朝财产和计算财政收支服务。我国古代,尤其在会计技术和方法方面,有着很深的研究,如对账簿的设置,从单一流水账发展成为“草流(也叫底账)”、“细流”和“总清”三账,一直使用到明清时期。对于会计结算方法,也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的“盘点结算法”发展成为“三柱结算法”,即根据本期收入、支出和结余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入-去=余”的计算公式结算本期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到了唐宋时期,我国创建了相当科学的“四柱结算法”,通过“旧管(即期初结存)+新收(即本期收入)-开除(即本期支出)=实在(即期末结存)”的基本公式进行结账,为我国当时通行的收付记账法奠定了基础。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达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发,我国商人运用四柱结算的原理又进一步设计了“龙门账”,用以计算盈亏。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物资)、“该”(资本及各项负债)四大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双轨计算盈亏,并分别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两表中计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钩稽全部账目的正误。清代,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经济关系逐渐产生,又出现了“天地合账”。在这种方法下,一切账项,无论现金出纳、商品购销、内外往来等,都要在账簿上记录两笔,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下格记付,称为地,上下两格所记数额必须相等,即所谓“天地合”。四柱清册、龙门账和天地合,显示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传统的中式簿记的特点。

在西方会计发展史上,一般认为,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即15世纪末期,意大利传教士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有关复式记账论著《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它所计算和考核的内容、范围,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这也使会计的目标、会计所应用的原则以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范围等随之而不断变化,日趋完善。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产业革命,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新的经营形式应运而生。股份有限公司的产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从而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产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以及信贷业务的开展,检查经理人员履职情况及审阅企业偿债能力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环,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以查账为职业的特许或注册会计师。1854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会计师协会。从此,会计服务对象扩大了,会计的内容也发展了。

从另一方面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对会计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现代数学、现代管理科学与会计的结合,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引进会计领域,使会计在操作方法上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会计有了更多、更快的取得信息、披露信息的手段,也表现为会计可进一步利用取得的信息,更好地为管理服务。这样,比较完善的现代会计就逐步形成了。一般认为,货币计价、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使会计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向事前预测、控制和参与决策发展,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形成并与财务会计相分离而单独成科,是现代会计的开端。

综上所述,事实证明,不论在我国还是在外国,社会上很早就存在会计,并且它的产生、运用和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紧密相连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由于人们对会计上述产生、发展的看法不尽相同,致使会计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为了说明什么是会计,就必须综合会计的所有特性,并从会计工作的实践出发,首先了解会计所具有的职能,其次再对会计的含义进行理论概括。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职能是指某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功能,是某一事物存在于世间所应发挥作用的内在因素。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来实现的。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会计的职能有很多,但其基本功能应当概括为两个: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核算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核算职能的基本特点是:

(1)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反映各单位(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可以采用三种量度:实物量度、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劳动工时)。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条件下,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就必须广泛地利用综合的价值形式,以计算生产资源的占用、劳动的耗费、产品销售收入的取得和利润的实现、分配等,所以,主要利用货币计量,从数量方面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是现代会计的一个重要特点。

(2)会计核算不仅是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应面向未来,为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会计核算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的记录、核算、分析,然后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料,反映经济活动的现实及历史状况,这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既定的目标,还需要周密地规划企业未来的行动。为此,不仅要求会计如实地提供发生的经济业务的情况,还要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会计信息,以此作为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控制依据。

(3)会计核算应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所谓连续性,是指对各种经济业务应当按照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进行登记,而不能有所中断。所谓完整性,是指凡是会计核算的内容都必须加以记录,不能遗漏。所谓系统性,是指会计提供的数据资料必须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形成相互联系的有序整体,从而揭示经济活动的规律性。只有依据连续的、完整的和系统的数据资料,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考核其经济效益。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会计监督的核心就是要干预经济活动,使之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证财经制度的贯彻执行。其特点是:

(1)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核算职能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前已述及,会计核算主要是通过货币计量,提供一系列综合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价值指标,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以及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等。由于基层单位进行的经济活动,同时都伴随着价值运动,表现为价值量的增减和价值形态的转化,因此,会计监督就是依据这些价值指标进行的。例如,利用资产指标,可以了解企业一定时期的资产总额及其结构,考核企业资产的利用情况,以提高资产的利用效果;利用成本、费用指标,可以综合考核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控制各项消耗,防止浪费的发生;将收入、利润等经营成果指标与成本、费用、资产指标对比,可以考核劳动耗费和物质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等等。通过这些价值量指标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不仅可以比较全面地控制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且可以经常地和及时地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与调节。

(2)会计监督是在核算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进行的,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监督。事前监督,是指会计部门在参与制定各种决策以及相关的计划和费用预算时,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和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指导。事中监督,是指在日常会计工作中,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促使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事后监督,则是指以事先制定的目标、标准和要求为准绳,通过分析已取得的会计资料,对已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考核与评价。

可见,会计监督的依据有合法性及合理性两种。合法性的依据是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合理性的依据是客观经济规律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会计监督的目的就是保证企业会计目标的顺利实现。

需要指出的是,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会计核算是执行会计监督的前提,只有在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正确核算的基础上,会计监督才有客观依据。同时,如果只有核算,不进行监督,也不能充分发挥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会计监督,会计核算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它体现了会计的本质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内涵及外延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会计界对会计职能有多种提法,如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考核等,这些职能可以被认为是从基本职能中派生出来的职能。

三、会计的含义

通过上述对会计发展历史以及会计职能的阐述,我们可以对现代会计作如下界定:会计是通过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的货币单位作为计量标准来表现的经济信息,应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处于不同环境中的会计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会计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需要与社会政治、法律、文化上层建筑的要求相一致。显然,研究会计问题不可能脱离其所处的环境。

四、会计的目标

会计的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提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观念以后,会计目标的研究开始引起会计学术界的关注,到70年代初期,会计目标的研究已受到普遍重视。

迄今为止,“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美国会计学界关于会计目标的主流观点,它对整个世界的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受托责任观”的思想,萌芽于会计的产生阶段,但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却是在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公司制下,财产所有者将财产委托给受托者,并要求受托者对财产进行妥善的保管并使其增值;受托者接受委托者的委托,同时获得财产的自主经营权和处置权,并负有向委托者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义务。这样,基于财产所有权上的受托责任便得以确立。“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委托—受托关系中,受托方负有向委托方交代其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和结果的义务,而这一义务具体是由会计人员完成的。受托责任关系可因法律、合同、组织的规则而产生。一个公司对其股东、债权人、雇员、客户、政府或有关联的公众承担受托责任。在一个公司内部,一个小组的负责人对部门经理负有受托责任,而部门经理对更高一层的负责人也承担受托责任。就这一意义而言,说我们今天的社会是构建在一个巨大的受托责任网络之上,毫不过分。

“决策有用观”是美国会计学界在批评古典会计学派注重会计数据的准确性而忽视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后,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显得日益重要,这为“决策有用观”的进一步确立提供了条件。“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的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量、经营业绩及资产变动的信息。

研究会计的目标,当然要研究管理的目标。由于会计是整个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目标当然要从属于管理的总目标,或者说会计目标是管理总目标下的子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的总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就是在投入一定价值量的情况下,尽量争取收回更多的价值量,或者是在收回的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投入的价值量。

会计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所以,作为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管理工作,也应该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在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研究会计核算的目标,即会计核算要达到什么目的。会计核算是对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报告的活动。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会计核算的目标作了明确规定: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的需要。上述会计核算的目标,实质上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的要求。我们还需要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